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对“走”的词义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描写。通过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的对比分析,得出两点结论:一.方言的共时分布既是历时演变的结果,同时也是演变的一个阶段;二.空间分布与时间发展的关系:南方方言较为古老,北方方言相对年轻。  相似文献   

2.
词义的演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试从共时、历时两个层面着手对词义的演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词义的演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试从共时、历时两个层面着手对词义的演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共时历时学说与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混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界限是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诸如在语素的确定、词的结构与造词法、词音与词义的关系、词义的演变与联系、词义的共时—言语系统的确立、词汇构成系统的确立等等问题中都存在着这种混淆。  相似文献   

5.
“饮食”是一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范畴,早在上古时代,汉语的“饮食类”动词就很丰富。在众多的“饮食类”动词中,“尝”的词义演变轨迹很独特,它由饮食动词最终发展成了语气助词。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并不是一个自足的孤立的系统,词义的发展演变与人类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先民们早期食不果腹的饮食生活和频繁的祭祀活动推动了“尝”的词义演变进程。  相似文献   

6.
从形容词比较级badder看历时语言和共时语言研究的结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当今的共时研究巳满足不了对语言变异的描述.“历时(diachrony)和共时(synchrony)不是语言本身的两个平面,而是语言研究的两个平面。”形容词比较级badder是历时演变的过渡阶段在共时上的反映。它说明了对语言现象做出解释的同时,必须考虑历时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隐喻思维和词义延伸之间的关系, 指出隐喻思维通过类比认知使词义延伸成为可能;隐喻思维在词义延伸中所起的辐射和链接作用;我们应该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来分析隐喻思维在词义延伸中所起的辐射和链接作用.  相似文献   

8.
词的“功能义”,是指由词性或语法功能不同导致词义变化而形成的新的词义。从共时角度看,词的功能义是一种受语法语境影响的词汇语用现象,初期具有临时性、灵活性和不稳定性;从历时角度看,词的功能义从“临时义”到“常见义”再到“固定义”这一词义演变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词性和功能上的改变,导致新的兼类词的产生。在顺应理论启示下,认为词的功能义无论是共时的语境语用变化,还是历时的词性功能演变都是语言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9.
"历史"和"历时"是语言学容易混淆却又有根本区别的两个概念。语言学使用"历史"显然是受到别的学科的影响;而"历时"这个概念是索绪尔提出来的,这种时间态与"共时"相对。索绪尔提出"共时""历时"划分的理论原则,这两种时间态既有区别也密切关联。认知分析对像语法化这种历时演变研究有重要意义,但不足以否定语言研究区别共时和历时的原则。基于语言研究的科学化,语言学使用"历时"这个概念比"历史"这个概念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10.
"跟"的词义变化及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在现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能用作名词、动词、介词和连词,这应该是它的历时演变在共时平面上同现的结果。文章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究"跟"的词义发展和语法化过程,并简要分析其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共时差异往往反映历时的演变.濒危语言也一样,其濒危的状态及演变趋势能从共时呈现出的差异得到证明.本文通过对土家语语言功能衰退不同类型的共时比较,分析土家语濒危的特点及其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2.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其从不同角度进行历时和共时的研究,就方位介词而言,多数学者重在分析同一语言下的某个介词,比如"上-下"的语用认知。本文尝试从对比角度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下的对应词"IN"和汉语"里"的意象图式的认知分析,以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对跨语言层面意象图式的认知研究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简练”与“明确”是人类语言追求的共同目标。作为社会最重要的思想交流工具和信息传播媒介,能否用尽量简练的语言形式表达尽量多的意义内容,常常成为评价语言体系和个人言语行为的价值标准。因此在语言交际过程中,除了表达意义内容所必需的语言形式以外的其他形式,都被视为多余、累赘。但是“简练”与“明确”常常会发生矛盾,难以达到完全的和谐统一。这是因为语言在历时的演变和共时的交际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失去某些意义成分。如果某个词的意义已经弱化、模糊或衰竭,往往需要加上一个与之意义相同的词来弥补已经失去的意义,或者加上一个与之意义相斥的词来表示一个新的内容。这样原词和新加词共存于同一语言层面上,就产生了“词义羡余”这一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4.
自“五四”以来,“同志”的意义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从现代汉语史的角度考察了其词义的发展过程,并从古今和中外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究。意在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来丰富汉语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语言作为一种现象系统在共时上看是相对固定的,而在历时上是演化的,可以理解为是一套形成并沿革的“惯例”。借用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构建语言演化的分析框架,从语言演化的视角探究语言的性质、形成机制、演变过程,并运用该分析框架探讨“语法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考察半个世纪以来垫江话的语音变化情况,归纳其演变模式,并从语言内外两方面探讨影响语音演变的原因。文章进而指出:就一个具体的现代汉语方言点而言,共时音变可以存在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也可以存在背离普通话的趋势;语音演变模式可以是成系统的变化,也可以是单个的、零散的变化,可以以音位为演变单位,并可类推,也可以以词为演变单位,在词汇层面逐个扩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考察半个世纪以来垫江话的语音变化情况,归纳其演变模式,并从语言内外两方面探讨影响语音演变的原因。文章进而指出:就一个具体的现代汉语方言点而言,共时音变可以存在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也可以存在背离普通话的趋势;语音演变模式可以是成系统的变化,也可以是单个的、零散的变化,可以以音位为演变单位,并可类推,也可以以词为演变单位,在词汇层面逐个扩展。  相似文献   

18.
近代汉语副词简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在对近代汉语的几部重要白话文献中的副词进行了穷尽性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近代汉语副词的基本面貌,并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论述了近代汉语副词的基本特征:1.从共时的角度看,它是一个具有不同时间层次的词汇系统;2.从历时的角度看,它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发展变化的词类;3.它的共时状态和历时演变都是与整个汉语的历史演变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9.
习语构式一直是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点,但是相关文献表明,方言中的习语构式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在构式语法的视角下,探究重庆方言习语“遇得到(X)”构式的共时与历时特征和认知理据;分析“遇得到(X)”构式的构件组成与语音、句法、构式义及功能等语言特征;从历时角度探析该构式的演变过程;从认知语言学的话语选择理论等视角出发,认为“遇得到(X)”构式形成的语言理据包括过度分析、不足分析和隐性分析,其非语言理据包括具身体验性、认知经济性和语言生态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列举“厥”“其”在《尚书》中的使用情况,分析《史记》引用《尚书》时对这两个字的不同处理方法,从而探讨“厥”“其”二词词义的历时演变和演变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