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清末四川女子教育由北京发展而至,在有识之士的推动及地方官吏因清廷的学制改革而积极支持下,四川女子教育发展到规模在全国居于第三位,有力地促进了四川妇女的解放和眼界的扩大,也促进了四川社会风习的变化.本文亦为四川女子的先期教育研究提供了相关引证资料.  相似文献   

2.
1891年重庆开埠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进到中国西南腹心地带,四川农村经济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帝国主义的商品倾销破坏了四川城乡传统的手工业,促进了四川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对四川农村原料的掠夺,客观上刺激了四川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四川农村经济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产生了初步的联系。四川农村经济开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文化成果的共享已成趋势,任何地域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他域文化的影响。四川文化特色鲜明,我们在突出四川文化魅力的同时,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互动,不仅接受他域文化的影响,而且通过四川文化的对外交流,汇入到整个世界新文化的建设中,参与并影响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走出去”是四川文化获得新文化滋养的关键。建立对外文化交流机制,有重点有计划地推出大批代表四川文化水准的文化产品到海外市场,搭建起文化交流双向同构的互动平台。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四川文化强省建设,实现四川与世界文化的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 ,四川民营经济已基本完成原始积累 ,成为促进四川经济增长 ,推动国有经济战略调整 ,解决剩余劳动力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目前正处于“二次创业”的起始阶段。在“实现四川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下 ,针对目前四川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受到的制约 ,文章提出了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古至今,四川交通运输经历了从以水运为主到铁路、公路主导,再到铁路、公路、内河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相结合的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过程。主导交通方式的变化及其空间布局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总体格局、产业布局、城镇布局均产生了影响。与之相应,省域空间结构也由最初的离散式至单核集聚再逐步向扩散和均衡型过渡。近代内河水运促进了近代工业在沿江城镇的兴起,上世纪50~70年代铁路的兴建引致现代工业沿铁路干线布局,高速公路促进工业向省域内更为广阔的区域延伸。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彝区经历重大的社会转型过程,新思想、新理念不断进入到原本处于封闭状态的地区,旧的观念和组织管理形式开始动摇。与此同时,社会转型也提高了四川彝区农村基层治理的难度,利益主体越来越多元化,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化,都使得四川彝区农村基层治理任务变得空前的艰巨。通过对当前四川彝区农村基层治理所面临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在四川彝区农村基层治理过程中,需要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规范和发挥"家支"的作用、重视彝区传统治理主体的积极作用、促进彝区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等五方面来提高四川彝区农村基层治理的质量和水平,以推动和实现四川彝区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代四川高等教育发轫于清末,在民国前期得到了初步发展,到抗战前夕形成了四川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民国前期四川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等教育变迁的一个缩影,它既是四川现代化和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四川的社会变革;它不仅为战时四川高等教育的大繁荣、大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而且为现代四川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红军长征在四川历时最长,活动范围最广,斗争最复杂,创造的奇迹最多。红军在四川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地方工作,成立了四个省委,进行了民族政策的初步探索,而且还在大小金川、康区北部成立了两个省级少数民族革命政权。红军在与少数民族相处中,还留下许多佳话。中共中央在四川境内多次召开过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政治局会议及其它重要会议。在四川建立红军长征博物馆,可以通过发展红色旅游,重现长征历程,促进四川贫穷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四川应该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给四川经济发展带来的四大新机遇,正确认识四川经济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具有的三大优势和五大挑战,并采取六大方面的对策来促进四川经济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促进四川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四川的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10.
转型时期,四川藏族生育观念发生了一系列转变,这些转变的发生与转型时期四川藏族的经济状况和文 化水平以及四川藏区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有关;促进四川藏族生育观念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根本转变,需要继续 加强宣传和管理、发展经济、加大投入、提高人的素质。  相似文献   

11.
晚清,作为沐浴欧风美雨的前沿阵地,东南沿海地区私学率先奏响了近代化的乐章,成为新式私学最先崛起、最发达的地区,并呈现出多元主体参与办学、爱国热情高涨等特点。东南沿海地区在教育上成为先行者,在引进新学、新的教育方法、新的教育理论方面,始终走在前列,对晚清教育近代化,起了有力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补习教育作为正式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在当今时代十分盛行,而该类教育形式在晚清时期就已经出现,且颇受欢迎。晚清的补习教育种类多样,包括学校补习教育、实业补习教育以及其他补习教育等。该教育形式对推动当时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教育近代化的重要表现,对当下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山东的留学教育始于清末新政时期。在清末留日热潮中,山东约有600名官费及自费留学生东渡日本,是清末北方的留日大省。山东留日生回国后,一方面积极宣传新思想、新观念,参与辛亥革命,促进山东社会风气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为现代教育在山东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引进和移植西方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为山东现代教育的早期发展做出过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借助国家强力进入中国。在与列强的不断冲突中,清政府越来越感觉到新式人才的缺乏,发展新式教育逐步成为社会精英和国家的共识。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时期,国家的教育政策发生重要转变,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国民教育。教育政策的转变客观上使国家成为国民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和办学主体。国家采取抽收捐税等多种手段以筹措大量教育经费,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清政府于1904年1月颁行癸卯学制,创建了纵有阶段、横有类别、独立设置的近代中国师范教育体系,构建了中国师范教育相对完整的框架与基本格局。为吸引、鼓励人们学习师范、乐于从教,促进师资队伍的稳定,清末实行师范毕业生效力义务与奖励相结合政策。清政府先后多次派人赴日本考察教育,大规模向日本派遣留学生,聘请日本教习来华任教,将军国民教育列入教育宗旨,使近代早期师范教育具有仿日性质。  相似文献   

16.
词学教育是清代书院文学教育的一项内容,从生徒的词学课艺、掌教者的课艺评点以及书院藏书目录等诸多内容可知,清代一些书院对词学教育给予了积极支持.除了练习作词外,清代一些书院也从事词学研究.学海堂中谭莹与梁梅的论词绝句是清代书院词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他们对历代词人、词作以及词风做了许多鞭辟入里的论析,为中国词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清代书院词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很多掌教者对淫词艳曲进行过口诛笔伐,这既是清真雅正规范清代书院词学教育的重要反映,又是道德教化主宰清代书院词学教育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7.
作为近代中国教育思潮的一种,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最早出现在清末,“五四”后至20世纪20年代达到鼎盛,其标志是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团体——国家教育协会和专门的学派——国家主义教育派。清末民初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从内因上看是受民族危机的刺激,外因上看则是受日本和欧美同类思潮的影响。该思潮对清末民初中国教育,特别是对当时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罗振玉:晚清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阐述罗振玉于晚清所从事的教育活动和分析罗振玉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普及义务教育、推行女子教育和发展实业教育等,展现了罗振玉作为晚清教育改革先行者的形象及其对当时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对全面认识和评价这位国学大师提供了一个窥镜。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徽州地狭人稠的地理环境,迫使徽州人大量出外经商谋生,形成了徽州人的特殊婚姻生活。“东南邹鲁”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徽州淳朴的民风。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异常突出,与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相关联。相比明清时期其他几个节烈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发达的理学教育之熏陶和强大宗族力量之控制,是明清徽州节烈现象的突出成因。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上,清朝统治中国长达近300年之久,这与清朝统治者重视满族家庭教育有着重要关系。文化、道德、体育、生活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支撑起清朝满族家庭教育的整体框架。清代满族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精华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