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物的流动不是盲目的,而是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仪式性场合中的礼物交换占据着礼物馈赠的大部分比例,而婚姻仪式就属于仪式场合的一种。傣族对礼物往来的重要性有极强的意识,礼物馈赠和其他交换在该社区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维持、再生产及改造他群与我群之间的人际关系方面,建立起了一套关于礼物的话语的丰富涵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花腰傣婚礼中提亲、吃小酒、迎亲、进家仪式等各种活动及在活动中的礼物馈赠,得出花腰傣婚礼中的礼物馈赠凸显了花腰傣的脸面,表明男方对女方权利的占有,更体现出互惠平等的人际关系。在礼物馈赠的交往中,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有助于维系、强化和谐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3.
礼物交换是都市人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从情感社会学角度研究礼物交换现象对构建和谐情感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运用100名个案访谈资料发现礼物交换在都市情感生活中具有多样性、情境性、仪式性、感受性四个基本特征.礼物交换的基本功能是抒情和实用.随着社会的变迁,抒情功能的强化幅度大于其实用功能,表现为礼物的符号化趋势加强,礼物运用的仪式主义特征更为突出,礼物的情感功能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4.
[摘要]德昂族是茶的民族,有丰富的用茶实践,茶在德昂族社会中有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本文从人类学中礼物馈赠的视角,描述了德昂族在表达礼节、发邀请、谈恋爱、求婚、供奉仪式祭品等场合中的五类茶叶馈赠实践,由此建立起德昂族与非德昂族之间的族群关系,德昂族彼此之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德昂族宗教生活中僧人与世俗人之间的仪式关系三种关系类型,揭示了该民族社会关系建构的动态,提出德昂族的茶叶馈赠其实体现的就是该民族对民族内外互相尊重、和谐共处的认同观。  相似文献   

5.
礼物馈赠是一个有趣且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研究礼物馈赠可以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和诠释社会文化规则及社会关系结构的途径。以礼物馈赠对关系网络构建过程和礼物流动方向为切入点,分析礼物馈赠的文化规则和运行逻辑,试图挖掘这种文化规则背后所蕴含的其它因素,并探索礼物馈赠的理性化转变。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人在其一生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中,礼仪较多,最主要的有诞生礼、婚礼、寿礼、葬礼四大礼仪。在这些礼仪中,礼物的馈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形成了生育馈赠、婚聘馈赠、寿辰馈赠和丧葬馈赠四种基本的模式。通过这四种礼物馈赠模式的分析能够发现土家族深层的社会意义和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7.
考察1927-1937年间上海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中的礼物馈赠行为可见,知识分子的礼物馈赠行为既涵括了上海地方习俗文化的特点,又具有知识分子自身群体的行为特征。互赠书籍、相片与字画等礼物,成为相互之间表示友好、信任,构建认同感与强化私人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途径。装饰摆设品类型的礼物旨在加深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生活日用品旨在巩固已经成型且更具稳定性的社会关系网络。婚礼、公众与私人节假日是送礼的重要场合。在"打秋风"这一上海地方习俗中,礼物不仅因回收而失去礼物之性质,还成为赠礼者变相敛财的工具。知识分子并不主张杜绝与取缔礼物及送礼行为,而是对礼品选择、送礼对象以及送礼场合等方面提出看法,赋予礼物以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清水江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苗族地区L村的婚俗变迁,以"礼物"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通过婚俗中礼物馈赠的呈现、流动、变化及象征意义来探讨该地区的婚俗变化。文中既包括男女双方在不同时期的礼物馈赠,也包括男女双方家庭的新婚祝福礼物。婚俗中的礼物互惠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研究礼物交换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诠释社会中不同文化规则及社会关系结构的途径,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空间婚俗中礼物的变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苗族在社会转型下的婚俗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9.
彝族的很多活动伴随礼物馈赠,如节日,婚礼、丧礼等,但馈赠内容、规则、意义在不同活动有差别。本文从象征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彝族丧礼的礼物馈赠背后的意义,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彝族社会文化互动和重视各民族的礼物馈赠理论。  相似文献   

10.
人类学视野中的礼物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学关于礼物的考察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的主题,即互惠原则、感情信仰和商品交换。以此通过对马林诺夫斯基的库拉交换、莫斯的礼物之灵、斯特劳斯的最高等级的礼物,阎云翔的中国礼物流动理论的分析,企图纵览人类学视野中礼物的研究轨迹,再现“地方性知识”的特有魅力。  相似文献   

11.
奥运会开闭幕式作为世界上最盛大的庆典活动之一,具有很强的仪式性,属于典型的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目前已有学者从人类学和传媒学角度对媒体庆典仪式进行过研究,但从语言学角度对仪式的研究还处于尝试阶段.本文试图从语言学角度出发,阐释奥运会开闭幕式的仪式性和象征性特点,揭示奥运会开闭幕式中仪式话语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礼物交换是乡土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是一种民俗文化,礼物往来可以调解乡村社会关系,是维持乡土社会情感的重要纽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消费主义成了时代的主要特征,互联网礼物出现了.互联网礼物既在虚拟空间中完成礼物的授受,又可以在现实中流动;既可以是虚拟形态,也可以是实物形态.礼物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这些改变并未影响到类似传统社会的礼物功能,只是因社会的变迁强化了某种功能,有的功能以新的形式而呈现出来.互联网礼物也在悄然地改变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3.
"打喜"是清江流域土家族为庆生祈福而举行的诞生礼仪式,凡来参加"打喜"的人都要依据他与喜家的亲疏关系赠送一定的礼物,礼物是人伦情感交流与体现的重要元素。"打喜"仪式中,礼物表现为物,也传达着情,是孩子与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之间身份关系确认,孩子所在家庭与众亲戚、众乡邻之间社群秩序建构的媒介和纽带,具有深藏着情感交流和人际往来的社会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有关馈赠的活动涉及亲属、友朋、主仆等各种关系,礼物的流动或传递着情感、或蕴藏着欲望。本文试图从礼送亲朋、礼送尊贵、礼送贫寒等三个层面对《红楼梦》馈赠艺术进行分析,揭示面对不同的馈赠对象,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和技巧,以期对当代大学生的为人处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礼物的流动不是盲目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文化。物是礼的载体,礼是物的灵力,“物”之所以成为“礼物”就在于其“流动性”,在流动中赋予物以社会生命。物的社会生命就是指礼物在流动中所遵循的社会规范和文化及结成的社会关系。阎云翔在他的著作《礼物的流动》详细论述了“横向的关系流动——人情伦理”以及“纵向的关系流动——等级秩序”,对于了解礼物流动的运行机制和物的社会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角度,在对索尔·贝娄的长篇小说《洪堡的礼物》细读、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并归纳出小说中狂欢化广场、脱冕加冕的狂欢节仪式和狂欢化大众等狂欢化喜剧手法。这些手法以其理想主义和喜剧的特性从不同角度反衬和折射出美国现实生活中的异化、沉闷和混乱。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城市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流通的礼物并非从来如此,而是其自身有社会变化的特性相伴随。礼品回收店视角、通过梳理新中国以后各阶段城市礼物的特征探视社会连接的方式与性质。认为,始于知青下放、被体制改革强化的生活不确定性是中国城市礼物流动背后的逻辑。并且,本文试图借此为礼物作为人类学经久不衰的话题、为面临急剧分化与分层的社会开具药方的理论界提供一个另类视角。  相似文献   

18.
英语中世纪罗曼司在叙事上具有一种仪式性特点,这不仅表现在它们对仪式性场景诸如宴会和求爱的描写偏好,也表现在文本所采用的"后来式"叙事,使人物常常脱离具体现实,本质上演绎的是一个"动作引起动作"的仪式;而且通过一再重复的仪式性叙事结构,罗曼司作者类比性地赋予了故事看似矛盾的象征意义.这种独特的仪式性叙事反映出中世纪罗曼司在超越现实的外表下对当时复杂的社会状况和群体精神世界的观照.  相似文献   

19.
史前史和民族学领域的学者认为,在初民社会中,死人和死去的动物有着同等的对待,因为都是处理死亡,这就决定了葬礼仪式跟狩猎仪式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事实上,从一开始,狩猎和献祭仪式就伴随着葬礼仪式且相互影响。本文论述葬礼仪式的发生以及葬礼过程中的种种仪式行为,如动物献祭、仪式性杀戮、仪式食物的分享、对尸体的处理等。通过具体诠释,表明神话观念对仪式行为的支配性作用,葬礼仪式在确认和维系社会群体持续性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礼物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对于研究人类社会的变迁具有独特的价值;赠送礼物表面上看是赠与者慷慨大方的高尚道德的展现,事实上背后隐藏着强制性和义务性;礼物,看似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其实隐含太多不被人们注意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