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探索》2012,(2):4+189
王清华王清华,男,1955年生于河北省景县。1979年考入云南大学历史系学习云南民族历史,1983年进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从事民族学研究工作至今,现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副会长。2000年获得"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以《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一书入选《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术著作丛书》。《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梯田,是云南山地民族--哈尼族在哀牢山区创造的自然生态奇迹,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这种亚热带崇山峻岭中的梯田壮景,是建立在哀牢山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特定的、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为哈尼族梯田文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本书正是以梯田的形成原因、农耕样式,雄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论著较少,高水平的论著更是难得一见。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王天玺、何兆伯同志著的《论哀牢山彝族起义》一书的出版(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填补了这种缺憾。该书共18万字,有四篇专题研究论文:论清代哀牢山彝族起义;哀牢彝雄的历史功绩;哀牢山彝族起义与《哀牢夷雄列传》;关于哀牢山彝族起义研究的若干问题。有一篇调查报告:关于清代哀牢山区各族人民起义的调查报告。还有四篇附录:关于李文学起义的调查记录;哀牢山彝族起义研究参考资料目录索引;关于咸同年间云南彝族起义的史志记述…  相似文献   

3.
哈尼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云南亚热带山区创造了举世罕见的梯田农业和梯田文化。梯田文化产业化正成为哈尼族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但经济全球化对云南哈尼族来说是一柄双刃剑,既为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使之面临史无前例的生存挑战。研究哈尼族应如何把握机遇,怎样应对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彝族的土掌房李永生彝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我省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共有400多万人。集中分布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滇南哀牢山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省内其余多数县也有分布,总的来讲,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作为红土高原上的土...  相似文献   

5.
哈尼族的迁徙与社会发展──哈尼族迁徙史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尼阿培聪坡坡》是流传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的一部长达5600行的哈尼族迁徒史诗。它详尽地记述了哈尼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艰难曲折,从遥远北方向南迁徙的事迹。这部史诗是研究哈尼族历史、族源、族性、风俗演变、社会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研究,作者认为,这部史诗不仅是一部哈尼族的迁徒史,而且是一部形象生动、脉胳清晰的哈尼族社会发展史。由于哈尼族社会是在长期迁徒流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其社会发展的轨迹和社会文化的形成都具特殊性。其突出表现为,(一)社会进程的周期性失衡;(二)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从哈尼梯田的特点谈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伟大奇迹。它巧妙地利用了特殊自然环境下的水资源循环系统,把平原地区的农耕垦种技术移植到高海拔山区,在哀劳山脉的崇山峻岭中形成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数百级水田依山迭层而上的壮观景象。这是哈尼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并已然成为人类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引起人们的关注。与一般的文化遗产不同,哈尼梯田作为文化遗产有它自身显著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哈尼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越南哈尼族的历史传说、族源、族称、迁徙和父子连名谱系等内容表明他们和我国哈尼族同源,而且是并从中国云南南部和老挝西北部迁徙过去的。最早的迁徙发生在公元8世纪以前,最晚的迁居一直持续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由于这种不断的迁徙,最终形成了越南哈尼族现在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8.
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生活着120多万哈尼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哈尼族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创造了独特的梯田稻作文化,并形成一个人地和谐共处的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由于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营销比较薄弱,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受到限制.因而,研究元阳梯田的旅游市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拓展元阳哈尼梯田的旅游市场,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红河州建设民族文化大州,树建旅游支柱产业,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云南哀牢山区的哈尼族专门从事梯田农耕,而沟渠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红河县座洛村的实例表明,沟渠的建造极为艰辛,一般遵循谁建造、谁拥有权属的原则.沟渠由专人管理并有一定报酬.沟水分配有4种方式,如果出现偷水行为,有约定的习惯法给予严惩.  相似文献   

10.
一、广东山区开发治理的概况和成效广东的国土是“七山一水两分田”。全省有48个山区县,大都分布在粤东的莲花山和粤北的九连山一带地区。这48个山区县的国土面积有11.4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64.3%;耕地面积1554.3万亩,占全省的41.1%;人口2467.1万,占全省的41.6%。从面积和人口来说,山区是广东的大头。山区开发治理情况如何,对全省经济发展关系甚大。因此,如何加快发展山区经济,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广东山区的潜力在山,优势在山,希  相似文献   

11.
哈尼族“阿卡”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族属于雅尼支系,自称"雅尼"或"阿卡"。"阿卡"一词不仅在哈尼族社会中普遍使用,也在国际学术会议中被正式使用,但学术界对"阿卡"依然存在一些误解,有学者认为"阿卡"是傣族对西双版纳哈尼族的蔑称,具有歧视性。事实上,"阿卡"并不是傣族对哈尼族的称呼,"阿卡"也没有"奴隶"等贬义。对"阿卡"的涵义进行辨析从而明确"阿卡"是自称而不是他称,不仅有利于正确理解哈尼族的民族发展史以及哈尼族与傣族的历史关系,消除民族间的误解,也有利于规范学术术语。  相似文献   

12.
在哈尼族社会中,摩匹是作为一个阶层而存在的,这个阶层就其性质而言是文化的,这是由它所具之社会职能决定的,也是从哈尼族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中形成的。于是,在哈尼族社会化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文化传承中,有一个特殊的阶层专门负责文化的保存和代代相传。同时,摩匹作为哈尼族的知识阶层,在哈尼族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中一直发挥着其他力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对哈尼族文化的继承、创造、保护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哈尼族的祖先崇拜、史诗传说、婚丧礼俗等现象入手探讨民族的深层结构,挖掘出哈尼族的民族心理和价值取向的根源所在。作者认为,哈尼族以始祖“姆玛”为起点的父子连名制,以民族发轫地“努玛阿美”为基点的历史迁移谱以及现实村落地名网构成了哈尼族的传统心理经纬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外部的社会压力和内部的社会舆论又强化了民族的传统心理结构。迁徙流离的历史和稻耕农业文明蕴育的沉忧坚毅的气质禀赋和质朴简约的社会价值取向,便是哈尼族传统民族心理的核心要素和基本特质。另一方面,传统心理形成的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其中有的部分也使哈尼族与外界文明之间造成鸿沟。  相似文献   

14.
哈尼族勤劳勇敢,历史悠久,是云南省境内主要的山地少数民族之一,人口共约九十八万,集中分布于滇南红河与澜沧江之间连绵起伏的哀牢群山和无量山广阔地带,其中以金平、元阳、绿春、红河、元江、墨江、江城、勐海、勐腊、思茅等地最为集中;其语言系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哈尼族内部形成了复杂的支系,自称、他称和互称多达十余种;社会生产发展不仅缓慢,而且不平衡,平均分配社会产品的历史十分长久。  相似文献   

15.
哈尼族是我国云南边疆的一个典型的山居农耕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特有的技能,创造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服饰是其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作为哈尼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又是他们经济生活的一种消费类型,不仅反映了该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与他们的社会习俗及其心理意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 为了便于系统认识哈尼族服饰文化全貌,有必要先将纺织过程略作论述。 长期封闭的自然经济,使哈尼族的历史未能经历第一次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直至建国前夕,手工业尚未与农业最后分离。自然经济观念指导下的一切生产活动,只是以满足自身生产、生活所需为目的,男耕女织、无求于人,从而纺织便成为哈尼族谋求衣着自给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活动内容,而且全由妇女承担。它既是哈尼族女子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又是衡量她们的智慧和理财治家本领的重要尺度。纺织技艺的优与劣往往被列为评定女子身价的标准。妇女们为了提高自己在家庭、家族中的地位和社会声望,必须以坚强的毅力学会纺织和制作衣服的熟练技巧。哈尼族民间传说和故事中特别纯洁美好的妇女形象,都是会纺织的妇女。 40余年前  相似文献   

16.
《学术探索》2013,(5):F0003-F0003
《寨神——哈尼族文化实证研究》一书是作者对国内外哈尼族文化的研究成果,它以哈尼族最具特征的“昂玛吐”祭寨神活动为切入点,对哈尼族文化做了全面、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是一部国内外哈尼族文化研究的最具有权威的学术著作,同时也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学专著。  相似文献   

17.
植物的祭礼与象征——哈尼族"昂玛突"意义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的"昂玛突"无论是名称翻译,还是祭礼本身的实质和属性,历来有着众多争议.应从植物象征的角度解释"昂玛突"."昂玛"是哈尼族先祖的象征,"昂玛阿波"即"昂玛"神树,是哈尼族祖先的具体物化和植物象征,"昂玛俄波"即"昂玛"神林,是哈尼族先祖居所的象征,"昂玛突"是哈尼族对同一地缘的祖先进行认同、祈福的祭礼和象征行为.  相似文献   

18.
哈尼族父系血亲家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启波然”实际上是根据父系继嗣原则繁衍而成的父系单系继嗣群体,它是哈尼族父权制度能够长期延续的基础,它的依托是原始自然经济。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哈尼族的“启波然”正在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9.
四川地处我国西南内陆山区,盆地四周大山环绕,形成了较之沿海及中部各省进出省的不利条件和困难环境。我省是典型的山区铁路、山区河流,运输困难大、运效低。几条进出省公路干线,标准低质量差,有一多半路段是等外公路。全省现有待运物资约300万吨,其中进川200万吨,出川100万吨,造成不少工厂以运定产,有的停工待料,有的市场脱销。  相似文献   

20.
哈尼族原始族称、族源及其迁徙活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哈尼族的父子连名谱系、口传史和语音等多方面研究,阐析了几个问题:①哈尼族的族称源于原始的图腾崇拜,产生于盛行图腾崇拜的母系氏族社会。②哈尼族先民是生活于青藏高原的古羌部落族群,否定了“土著说”、“东来说”和“二元文化融合说”。③哈尼族的发展史是一部频繁、艰辛跋涉的迁徙史,故没有长期稳定的故土,无法形成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