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政府与社区关注较少、学校教育和管理失控、父母监控机制弱化、留守儿童自身进取心不强,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突出、学习成绩下降、心理障碍较多。为此,应积极应用“三维”(社会、学校、家庭)“一体”(留守儿童自身)模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相似文献   

2.
《社区》2012,(13):F0004-F0004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原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是国家民政部直属、专门培养社会工作、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是集民政部培训中心、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于一体的民政高职教育、干部培训和科学研究基地。学院拥有50多年的办学经验和深厚的人文积淀,先后为全国民政系统和社会各界培养输送了10多万名学生和在职干部,被誉为“民政干部的摇篮”,获得“图家技能人才突出贡献簟位”、“中央机关文明单位”等20多项荣誉。  相似文献   

3.
基于为儿童生活、为自身专业(学习)成长、为承担社会任务的三种典型教师教育价值观的理性反思,本文从生命哲学视 角出发,提出教师教育应注重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有机统一,以公共旨趣(社会之域)与个性培养(个体之域)的耦合联动助 力教师教育回归教师生活世界,进而促进教师在“情境”的主动交互中成就自我。  相似文献   

4.
晚清辞书视野中的“文学”——以黄人的编纂活动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99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连载“自由书”,论证为何要将学校、报纸、演说作为“传播文明三利器”。但“报纸”、“演说”多即兴之作,对时下有启蒙之功,却非知识增长的最佳途径。费时费力较多、讲究通力合作的辞书出版以及教科书编撰,如强劲的后卫,支撑着整个社会的学术积累与知识创新。在满清王朝寿终正寝的前夕,上海国学扶轮社出版了东吴大学教授黄人编著的《普通百科新大辞典》和《中国文学史》。刚刚崛起的社会组织(现代大学和出版社)与新型出版物(辞书和教科书),二者的合作,让我们得以一窥晚清西学东渐的蹒跚步伐。考虑到黄人在东吴大学教的是“国文”与“国学”,本文将以其编纂活动为中心,讨论现代中国的“文学”概念,是如何在晚清辞书的视野中得以浮现的。作为现代中国第一代从事文学教育的“专门家”,黄人的才情学识固然引人注目,但更值得后人欣赏的是其建立在现代学科分类基础上的“百科视野”。面对西学东渐大潮,有此视野者并不罕见,但能成功地将其落实在辞书以及教科书的编纂活动中,可就不多了。本文试图将黄人的文学批评、辞书编纂以及教科书撰写三者互相参照,解读社会转型期新的知识系统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一、缘起:惩戒,“在雷池边缘行走” 教育惩戒,一个困扰学校教师、学生的话题。“在雷池边缘行走”,大家这样形容着惩戒在教育实践中的姿态。报纸也早就发出声音:“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以严格著称的,所谓严师出高徒。这种严不仅是教学的严格,也在于管理的严格,这是一种优良的传统,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继承。当我们看到学生出现行为上的偏差时,社会还在呼吁激励教育、呼吁家长教师理解学生;  相似文献   

6.
魏晋“言意之辨”及其教育教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言意之辨”可分为“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言尽意”三派,他们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言意之辨”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思想和教育背景,其实质是为魏晋人思虑教育问题提供方法论。“言意之辨”在教育上表现为“言教”和“意教”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观。“意教”派提出的“寻(寄)言观(出)意、忘言得(存)意、不言之教”反映了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和教学认识的三种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孩子们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我们应突破课时和教室这个狭小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为孩子们创造融入社会、接触社会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笔者针对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依赖现象”、“信用缺失问题”、“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等,分析了高校对贫困生“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必要性,结合助学指导工作实践提出了四点措施:(1)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与信用教育相结合;(2)无偿资助与感恩教育、回报社会活动相结合;(3)勤工助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4)针对性活动与心理教育、思想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论儒家的和谐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和谐教育思想是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概括为三点:(1)和谐教育的哲学观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2)和谐教育的目的现是追求和谐发展的“通才”培养;(3)和谐教育的过程现是追求和请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10.
徐梅琴 《金陵瞭望》2007,(10):50-50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大批企事业单位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的党员(简称协解党员)转入社区,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社区党建工作出现许多新的情况、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协解党员思想不稳定、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如何加强协解党员的教育、服务和管理已成为街道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一、国内“经济哲学”界说十九家关于经济哲学,国内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说法,其中包括界定经济哲学是——(一)哲学的分支学科,应归属于哲学(见《社会科学报》1994年8月18日曹立群文。以下不注者同此);(二)经济学的“元理论”,应归属于经济学;(三)元经...  相似文献   

12.
如何报道读者关注的社会新闻?作为报纸,要摈弃低级趣味的煽情、刺激的手段,应全面准确反映社会生活,充分发挥新闻的教育功能,关注民生,反映民意,并形成报纸自己独特的角度、见解和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素质教育,这正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1994年,美国AECT(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andTechnology)协会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各种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因此,作为学习资源之一的学生的评价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相当的地位和作用,也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1999年6月赔日(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中指出: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1935年为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前身)首届毕业生题词“卫生有道”, 寄予着殷切期望,蕴藏着时代之变。1928年,国民政府建立。当时社会剧烈变革,“卫生”观念也从注重个人“养生延年”转向公共领域的“防疫强种”,需要在卫生政策、卫生教育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积极作为。省立医政学院师生顺应和引领时代潮流,积极服务推动国家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卫生有道”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STS·四个关心”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STS·四个关心”教育课题组一、STS教育的历史考察科学(S)、技术(T)、社会(S)教育的由来乃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二种思潮相互抗争走向统一的理性结晶体。近代科学主义是针对中世纪西方迷信保守、封闭落后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坚持“三个面向”,提高法学教学质量赵廷光本文以刑法学教学实践为基点,总结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条件下,进行高等法学教育改革的五点作法和体会:(一)转变教育观念,建立起“传习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三结合的立体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课堂是基本阵...  相似文献   

17.
计划生育教育服务管理“三统一”问题潘兆文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如何体现教育、服务、管理三者相统一,通过参与试点的探索,笔者觉得需要围绕人生的“五期”(青春期、婚前期、孕育期、避孕期、更年期)这条主线来实施。(1)青春期。计划生育的教育、服务、管理工作,明确...  相似文献   

18.
孤独症儿童作为我国数量十分庞大的一个儿童弱社会群体,其日常生活与社会参与都面临诸多问题,表现为:国家(政府)层面的投入不足,外部监管薄弱;市场(经济)层面的“经济人”理性思维与社会服务理念相矛盾,特殊教育体系规范性不足;家庭层面的认知度不够,经济能力有限等。要摆脱孤独症儿童群体的社会难题与困境,就必须加强对孤独症儿童群体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保障,使国家(政府)、市场(经济)、家庭三方主体配合起来,多方面进行优化与改进:一是增加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专门公办孤独症学校的资金投入,为孤独症儿童的各项基本权利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二是推广“公建民营”学校机构的建立,加强国家和政府对民办孤独症学校的监控管理与绩效评估;三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孤独症专业教师,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诊疗和教育干预提供切实可行的专业保障;四是做好员工福利待遇体系建设工作,避免员工流动性大与引进困难的状况,使孤独症学校既“用对人”又“用好人”;五是把家长学习相关知识与社会加强知识普及结合起来,完善社会公益服务网络和社会救助格局。  相似文献   

19.
试论孔子“为政”的教育思想凌小云(湛江师院教育管理系湛江524048)在“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社会环境_里,孔子顺应社会潮流地率先创办私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私人办学的祖师爷。他办私学的指导思想是“有教无类”。无论是教育对象的招收,或是教育目标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对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应试教育”转入“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产生的,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崭新概念或教育模式,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过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关键是要转变教育思想,确立素质教育的目标。尽管目前“素质教育”的概念还不成熟,在教育理论界尚无定论,但仍不失为科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