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被人的思维认识或是人的思维不能理解的 ,超出了理智或一般知识认识的范围。”“那些古代与中世纪的著名学科 ,通常认为包括有对神秘不可知本质的诸种力量的认识与利用。”[1 1 ] (P62 ) “神秘”无论指一种思想、文化或精神 ,都在人的认知范围以外 ,人只有去体验和感悟 ,却不能透彻的把握。屈原的作品中 ,有一种忽隐忽现 ,莫可名状的神秘气氛。在那里 ,与神鬼为邻 ,与宓妃、佚女娱戏 ,与上帝同游 ,这种幻化莫测的神秘的诗意境界是屈原作品所独有的 ,而这种境界正是巫术话语的神秘主义诗性所造就。神秘主义诗性特征是屈原赋巫术话语的…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曾说: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是对他们的“错误和丑陋”加以揭示。这个传统观点一直影响着我们的喜剧文学的创作,使丑陋的形象成为了喜剧描写对象的主流。通过对他们行为的揭露而产生幽默笑境,对丑的事物加以否定,同时以丑衬美,使美的形象得以展现,喜剧的审美态度基本上是否定的,即对于丑的对象进行否定的审美评价。在这样的喜剧文学中,丑往往是直接可感的,而美则是间接隐蔽的虚体,两者的交锋是以丑消美长的反比关系贯穿全剧的。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美学的研究蓬勃兴盛,曾经被人们称之为“哥德巴赫猜想”的美学之“谜”逐渐被解开,美的神秘感被打破了。然而,作为美的对立面的“丑”究竟是什么?丑的本质是怎样的?丑的形态包括哪些?它们是如何作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它们在各门艺术种类中是如何表现的等诸问题,依然是一个理论之“谜”。目前,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对丑的研究工作做得是很不够的。在我们有限的范围内所见到的寥寥几文,大都是  相似文献   

4.
儿童品格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性伦理学以“德性”为研究主旨,以“人应当成为什么样的 人”为核心议题,以“人应当过什么样的生活”为理论旨归,重视德性的内在价值和实践品性、人的完整性以及生活的公共性,对 儿童品格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德性伦理学”的视角,儿童品格教育以立足品格的内在价值培育具有实践品性的 “好品格”、成就完整的“好人”、创造共同的“好生活”为价值诉求。为此,品格教育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重塑教师对品格 的价值观念,以弘扬品格的内在价值;第二,立足于实践活动,以彰显品格的实践品性;第三,打破品格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以促进儿童的优良品格在不同时间和场域中的完整性;第四,重视公共品格教育,以培育关心集体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5.
面对历史文本,只有深入研究留存下来的那些宝贵材料,尽可能客观地理解和再现作者当时的写作语境,才能使对其思想所进行的阐释、概括和评价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结合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摹仿说”进行了梳理。对摹仿的思想渊源、摹仿的定位、摹仿的认识论基础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论不同于西方古代文论的根本之点,在于它特别重视创作者的主体活动。尽管两者都把文学创作看作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审美过程,但古代西方文论是以主体对客体的摹仿为基本点的。摹仿,是古希腊美学的普遍原则,亚里斯多德就是在“摹仿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诗学体系。不管“摹仿说”包含了多少主体的创作意识,其视角始终是着眼于自然,着眼于创作客体的。中国古代文论则不同,它以创作者的主体活动为基点,从来不把文学看成是对客体的摹仿,客体只是主体活动中的一种载体和媒介,永远没有与创作主体有同等的品格。文学不是现实的“影子”,而是精神世界的披露。它所特有的一系列贯串性的核心概念,如“气”、“情”、“意”、“趣”、“才”、“性”、“神”、“韵”等无不与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这种以创作主体为中心的文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是文化艺术发生巨变的时代。亚里斯多德为艺术立下的千古不变的“摹仿”原则,开始受到人们的怀疑。“想象”“创造”“感情”等因素却越来越为人所重视。浪漫主义斗士德拉克罗瓦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从艺术作品所得到的印象,同住何一种模仿给人带来的满足,毫无共同之处;人的内心积存着感情,不可能从现实的物体中得到满足,只有艺术家和诗人的想象力,才能赋予这些感情以形式和生命。”德拉克罗瓦的这一思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共同美”?目前人们理解并不完全一致。至少有以下三种不同看法?一是从人的审美感受出发来理解“共同美”。有人认为,所谓“共同美”,就是不同阶级的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同一事物所产生的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以及由此得出的相  相似文献   

9.
象“好——坏”、“美——丑”、“善——恶”、“强大——弱小”、“虚心——骄傲”、“节约——浪费”等这样一组一组的词,叫反义词。这些词都只能是词义相反的两个词互为反义,而每组词中的单个词本身则不具有相反的意义。这是我们都熟悉的。但是,据说有个外国人说,你们中国人说“大胜”是“战胜”,说  相似文献   

10.
平安文学在中日文学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平安朝,“日本的汉文学”“几乎被白居易的诗文涂成一色”,它产生的原因在于“日本人在中国文学刚开始传入日本以后,出于对先进文化的崇拜,追逐新倾向,只顾模仿拟作而致。”[1]平安朝的文人在选取白诗时,是具有他们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选取角度的。由于能够和日本人物哀忧郁的民族心性相契合,因此白居易的那些感伤诗成为平安文人模仿的主要对象。然而这种摹仿和承袭与白诗的主旨在有一定联系的同时也有巨大的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一 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是“摹仿说”。古希腊的哲学家们认为人类在许多重要事情上是摹仿禽兽的,因而艺术也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摹仿。提出系统理论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摹仿是人的“天性”和“本能”。从此,“摹仿说”一直影响了欧洲两千年,它给现实主义理论奠定了一块似乎是不可动摇的基石,即艺术是现实的反映。“摹仿说”的唯物主义观点是毫无疑问的,但问题是对摹仿本身的认识。从现代艺术看,摹仿只是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12.
论摹仿笔迹     
人的书写活动,是一种有规律的生理机能活动,能反映出一定的习惯。这种习惯只有通过笔迹才能表现出来。因此,笔迹就其实质来说,乃是书写动作习惯的外部表现。而人的书写习惯,是经过长期的书写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的,它能够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稳定而不发生根本改变。因此,摹仿别人的笔迹,通过科学的检验,也能发现其书写运动的规律,确定书写习惯,认定书写人。 一、摹仿笔迹的特点 书写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依照他人的笔迹特征写成一定的文书,这种文书的笔迹,称为摹仿笔迹。比如犯罪人为了印制反革命传单,或伪造存单而冒领现金,或在空白支票、空白单据上摹仿他人的签字笔迹,进行诈骗犯罪活动等等,都是利用了摹仿笔迹这种伪装笔迹  相似文献   

13.
试论亚里斯多德的艺术真实观杨荣“摹仿”是亚里斯多德《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开篇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文艺理论的基石─—“摹仿”。在《诗学》中,亚里斯多德按“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对艺术进行了分...  相似文献   

14.
休谟的伦理学认为,人的品格对于行为以及支配行为的原则具有优先权:有德性的品格指导和迫使人们审慎地实践。在传统的功利主义的伦理学或康德的伦理学中,品格从属于实践的审慎:德性仅在激发有德性的行为时才被需要。而有德性的品格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用“自爱”这个术语来理解的。一个有德性的人的自爱使他能够适当地估计实际的情况并且展示在这种情况下所需要的德性。尽管如此,休谟的伦理学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仍存在着重大的一致性,因此休谟的伦理学也是一种德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的“艺术摹仿说”是其理念论与目的论的大一统的产物。但是在其“艺术灵感说”中,诗神仍有着理性神所无法解释的原始宗教风范。他的“艺术摹仿说”与“艺术是灵感说”的相互背离,正是诗与哲学古老争论的投影。亚理士多德为诗辩护的立场是哲学的。他从哲学立场出发构建了目的论的诗学体系。他为诗学所下的定义中,摹仿是艺术之“属”,以行动为主干的悲剧之成分是“种差”,——悲剧便成为一个形而上学小王国。  相似文献   

16.
市民宪法坚持“宪法从人民生活中来,到人民生活中去”的理念,与传统政治宪法比较而言,具有独特的品格。一是生活的品格:宪法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应与人们的生活范围重合,人们可以运用宪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二是精细的品格:宪法应该是一个“有效且无漏洞”的规范体系,关注人们生活中琐碎、具体的事件;三是制度的品格:任何权利均具有“制度保障”的品格,立法机关的“形成自由”不得侵害特定法律制度的核心与本质内容,在履行宪法的保护义务时遵循“不足之禁止”与“过度之禁止”两项基本原则;四是技术的品格:宪法条文的内容要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发掘,宪法问题要借助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17.
摹仿作为西方诗学与美学中的核心范畴,也是德里达解构主义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德里达认为传统摹仿理论建立在形而上学哲学基础之上,它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意义并未完全呈现出来。因此,德里达从书写/文字、文本、主体三个维度对传统摹仿论进行了“清淤”与解构,提出了一种新的摹仿理论——文本摹仿论,为人们解答“何谓文学”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艺术丑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学术界对艺术丑的长期争论,根源于各自所站的角度,层次不同。其共同的弊端是缺乏系统整体观。罗丹的“化丑为美”说,站在艺术的外部层次上过多强调了艺术家的“魔杖”、“点金术”,忽视了审美主体对艺术丑的作用;施昌东的“丑不可化为美”,是只就艺术系统内艺术丑做为独立要素的独立效果而言的,忽视了艺术有机整体结构中作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它要素联系产生的功能。总趴在一处放枪不是个好兵。笔者试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不同角度、层次对艺术丑做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9.
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的对立是客观存在的,艺术中的“对比”这种艺术表现技巧,就是人们在认识了客观事物中存在着对比的属性之后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运用。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早在其幼年时期就开始有意识地汲取对比这种表现手段,将两个对立或截然不同的人或事放在一起进行刻画,以便产生鲜明突出的艺术效果。到现在,对比的艺术手法更成为电影中用来传达创作主体的倾向和意图的常见的表现手法。画面系统的人、景、物、色、光和声音系统的人声、音响、音乐以及作品的结构、布局、节奏等都可以运用对比,它几乎成为一部影片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而从电影文学创作的角度纵观电影中运用的对比,又主  相似文献   

20.
“丑、贯、再、里、单、讯”等汉字都有横竖交叉笔画,调查结果显示,人们书写这几个汉字横竖交叉笔画的习惯笔顺是“先横后竖”.1997年国家颁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与这一习惯笔顺相符合的只有“单、讯”两字,《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中“丑、贯、再、里”的横竖交叉笔画的笔顺是“先竖后横”,与人们习惯不一致.笔顺规范应该尊重大多数人的书写习惯,需要把“丑、贯、再、里”四个字的横竖交叉笔画的笔顺规范改成“先横后竖”,让规范符合绝大多数人的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