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组织原则。但它究竟怎样形成,其实质是什么,理论界说法不一。高放同志的《民主集中制的由来和实质》和《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历史经验》(以下简称《实质》和《经验》)①提出:“民主制和集中制是水火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建党的组织原则本来是民主制”。“马克思、恩格斯一直是主张民主制,反对集中制。民主集中制的实质和核心是民主制”。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愿与高放教授商榷并参加理论界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各种马克思主义流派中的一个大的流派.虽然这一思潮正式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并在国际舞台上发生较大影响,是在五、六十年代以后,但它的初步形成,则是在二、三十年代.本文试图对它的由来和发展,作一历史的介绍和分析.一、发端于对中、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失败原因的探讨人们公认卢卡奇、柯尔什和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问世于二十年代初期的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柯尔什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等是早期"西方马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 ,对斯大林的民主集中制思想进行客观分析可以发现 ,在早期理论层面 ,斯大林并非只讲集中 ,不讲民主 ,恰恰相反 ,斯大林还是比较强调民主的 ,但在晚年的实践中背离了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4.
张扬 《山西老年》2008,(12):34-34
宋真宗赵恒信道教。当时有个大臣叫丁渭,为讨得真宗的欢心,大建道观,进献道观,进献奇贵物品,极尽献媚邀宠之能事,被升任为副宰相。有一次,宰相寇准与丁渭一起在朝房用饭,丁渭看到寇准胡须上粘了一些饭粒,便亲自上去  相似文献   

5.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和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全球性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这一全球性工程30年来三大里程碑作历史回顾,并对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民间文化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等,作了明确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摊丁入地”或曰“地丁合一”,是封建社会赋役制度发展的终结,它集中体现了赋役自身固有的规律。它的特点就在于,将人丁的封建负担——丁役及其折色丁银,摊派入田地之中,使之与赋税一元化。明代嘉靖、隆庆间出现的“通将一省丁银,均派一省徭役”的原则,意味着徭役及其折色的一部分开始从人丁移向土地(税粮);从形式上看,丁银与地银并存,实际上地银中已包含了一部分丁银。因此可以一言以蔽之曰:一条鞭即部分的摊丁入地。清初的“摊丁入地”则是一条鞭的进步发展,或者说是完全意义上的一条鞭,故当时人称“摊丁入地”是把丁银“归入地粮内一条鞭征收”。然而从一条鞭到地丁合一的转变,以及摊丁入地的展开,却呈现出一系列历史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陕甘宁边区的历史是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对陕甘宁边区的由来和发展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 陕甘宁边区位于陕、甘、宁三省交界处,包括三省各一部分地区,其中陕西为最多。故有“陕甘宁边区”之称。作为革命根据地名称使用,始于一九三七年五月,它是由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或苏区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它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民主集中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党的组织建设上的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组织建设上的运用,是共产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正因为如此,我们把它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三项基本要求之一。作为我们党根本组织原则的民主集中制,不仅普遍实行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组  相似文献   

9.
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形成,经过了马、恩、列宁、中国共产党三个阶段,历时一百多年。作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三个阶段既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又体现了继承和发展的渐进思想过程。一无产阶级政党究竟以什么样的形式,才能把自己有效的组织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实践中,首先提出了民主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形成,经过了马、恩、列宁、中国共产党三个阶段,历时一百多年。作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三个阶段既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又体现了继承和发展的渐进思想过程。一无产阶级政党究竟以什么样的形式,才能把自己有效的组织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实践中,首先提出了民主制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理想组织形式是民主制。无产阶级在组织自己政党的过程中,在组织形式方面遇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遗留下来的专制作风对党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处在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人们渴望得到比资产阶级政党更多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过去黄河上游一带的人们常用牛皮、羊皮制成渡河用的筏子,使用的时候得用嘴把皮筏吹得鼓起来才行。如果不用足够的力气,光说空话,皮  相似文献   

12.
戴学群 《老友》2012,(10):57
"独占鳌头"是明清科举考试对高中状元的美称。因状元才有资格站在皇宫前刻有巨鳌头形浮雕的石阶上迎接皇帝亲自颁发的殿试金榜,故把中了状元称作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史的角度考察了"绯闻"的产生途径,"绯"最初是指一种浅红色的丝织品,之后又被专用作颜色词,后来由于"红"的用法的多样化,"绯"所代表的颜色逐渐被"粉红"、"桃红"等取代.使用频率大大降低.但由于"绯"和"桃色"所表示的颜色均和少女的面色相似.所以也就带有了和女性相关的联想义,进而被用来指称一类通常有女性参与的新闻事件即"桃色新闻"或"绯闻",此外,因为"绯闻"比"桃色新闻"简省,所以现在多用"绯闻".  相似文献   

14.
15.
厢子 《今日南国》2010,(4):10-10
“酒好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早已成为民间的一句俗语,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下,当供大于求,“酒好不怕巷子深”恐怕已不合时宜,“酒好”还得“吆喝好”,这样才能受人瞩目、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6.
“解手”是人们对上厕所的一种文明说法。古代战争之后,都会发生大规模的移民,那时候的移民是强制性的,因此,有些人留恋家乡,不肯离开故土,便想方设法逃避,但最终还是逃不过被迫迁徙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小康生活》2005,(5):72-72
“三脚猫”是形容那些在技艺上略知皮毛但不甚精通的人。“三脚猫”典出自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集》:“张明善作北乐府《水仙子》讥时云……说英雄,谁英雄;五眼鸡,歧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即飞熊)。”其中“三脚猫”是一种动物。明代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述:“嘉靖间,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一头,极善捕鼠,而走不成步。”  相似文献   

18.
元宵夜,天阴沉沉的,月亮在云中时隐时现,几声鞭炮响偶尔从村中传来。  相似文献   

19.
传说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突然被人暗杀。齐王非常恼怒,为了尽快破案,贴出榜文说:“苏秦是个大奸贼,死有余辜,杀死苏秦的人为朝廷立了功,为百姓除了害,当赏黄金千两。”榜文贴出后,就有4个贪财之徒,撕下榜文来见齐王,并争着说是自己杀害了苏秦。齐王说:“你们可不要冒充  相似文献   

20.
海云 《小康生活》2005,(11):47-47
相传八仙过海惹怒龙王,久战难胜,劳累疲惫,退踞海滩稍憩,颇觉腹中空空,饥饿难忍,便分头寻食充饥,哪知一眼望去的海滩薄地,荒无人烟。除曹国舅一人未回,其余个个扫兴而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