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理解《阿 Q 正传》当中阿 Q 的典型,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正如有些同志所说,阿 Q 是一个农民,但阿 Q 精神却是一种消极可耻的现象,这是理解阿 Q 的困难和矛盾.在这个困难和矛盾的问题面前,具有不同的世界观的人作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说,阿 Q是阶级的典型;有的人说是民族的典型、  相似文献   

2.
阿Q典型新探     
一何其芳同志在一九五六年《论阿Q》一文中说过:分析阿Q“这一个”典型的“困难和矛盾主要在这里: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消极的可耻的现象。”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历来对阿Q典型的不同观点的讨论,正是围绕着怎样看待这一矛盾而展开的。一种观点把二者根本对立起来。认为作为农民阶级的阿Q,其精神就不应当如此消极和落后。按照这一“逻辑”,于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阿Q不是一个农民,而从阿Q说过的“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这句话里,断言阿Q是从地主破落下来的,所以在精神上与一般农民不同。又一种认为,“阿Q这典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问世六十年来,在中外文坛上引起广泛反响,阿Q的形象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中间,被公认为卓越的艺术典型。然而,关于阿Q是个什么典型形象的问题,却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种意见中最大的分歧莫过于阿Q是阶级典型,还是思想典型。或者说,种种意见概属于两类:“革命农民”,“二流子”,“落后农民”等等论者,均视阿Q为阶级典型;“复合体”,“精神寄植  相似文献   

4.
凡是文学史上塑造得很成功的典型形象,都具有充分的内部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正是作品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的结果.典型形象越能够表现出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就越具有高度的真实性.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所塑造的阿Q这一形象,之所以令人感到无比的深刻和真实,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学典型,正是由于它充分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唯其如此,对于如何理解这一典型形象的问题,人们的认识和体会很有歧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来争论颇多.或认为阿Q是农民的典型,或认为是落后农民的典型,或认为是旧社会被损害的不幸人们的典型,或认为是某种思想和精神的典型.我认为准确的提法应是:阿Q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精神胜利法的农民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5.
阿Q形象浅论     
从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历史与社会来源、阿Q精神即国民劣根性的实质和阿Q集悲喜剧特色于一身的特点三个角度寻找《阿Q正传》中阿Q从文学人物上升到社会典型乃至成为一个时代、一个阶层代名词的原因,实际上阿Q这一人物形象就是因其超阶级性、超民族性,而最终成为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和鲁迅小说中最具有时代与社会特征的典型。  相似文献   

6.
一 关于阿Q形象的研究。六十多年来一直是现代文学领域讨论的重点。纵观它的整个研究趋向,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研究的中心大都把对阿Q形象的研究作为探寻鲁迅早期思想的突破口;或者通过对阿Q形象的批评达到社会政治、思想批评的效果,注重了阿Q形象的思想价值的分析而忽略了对阿Q形象的审美价值的把握。因此,阿Q形象的阶级来源、阿Q式革命的性质以及“精神胜利法”的阶级归属等问题的讲究,已成为一套固定的研究内容和模  相似文献   

7.
阿Q形象的美学形态到底是什么?是悲剧,还是喜剧?恐怕不能轻易作出判定。根据鲁迅对悲剧和喜剧所下的定义,透视阿Q形象,我们分明看到阿Q身上既有可贵的东西也有可耻的东西,也即是明显存在着有价值和无价值这样两种东西。据此我们有理由说,阿Q具有悲喜剧交融的美学形态,阿Q是一个典型的悲喜剧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一民族劣根性的典型形象,并通过阿Q的悲剧性命运和遭际,揭示当时的社会、人文环境对阿Q悲剧性格形成的致因作用,揭示了阿Q是怎样一步步被剥夺精神尊严和内体生命.阿Q是没有个性意识的,周围的群众也是无个性意识的.作品通过民众的个性泯灭,揭示在现代中国思想启蒙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读过《阿Q 正传》的人都会被“阿Q 画圈”这一细节吸引,一般读者只将它作为阿Q 精神胜利法的一个佐证。其实,这个细节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其更重要的作用是将阿Q 灵魂被害的深度揭示了出来,使阿Q 的形象更加立体化,成为一个完整的形象。在这个细节中,用词也有点特殊:“魂飞魄散”、“行状上的一个污点”。初读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关于阿Q是什么典型的问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其中对于阿Q是不是“国民性弱点”的典型的论争,意见也很分歧:有的认为阿Q就是“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不是落后农民的典型;有的认为阿Q只是落后农民的典型,如果把阿Q看作“国民性弱点”的典型,那就等于说阿Q是超阶级的典型,就是宣传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等等。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显然不是我们所能胜任的,但我们在教学中又经常遇到这些问题,现在只是权作学习,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思维,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是人类的共性。但世界上的人是千差万别的,各种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迥异,他们的思维方式当然也不尽相同。文学家在塑造人物时,如果能深入到内心世界挖掘人物独特的思维方式,用来表现丰富复杂的“这一个”的性格,一定能使形象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使作品反映出更深刻的主题思想。阿Q就是一个有独特思维方式和特点的典型形象。鲁迅先生匠心独运地给阿Q的抽象思维造成一系列混乱和错误,塑造出一个“农民式的质扑、愚钝、但也很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形象,以揭露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迫害,批判精神胜利法,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相似文献   

12.
反观20世纪阿Q文本的文学解读史,阿Q形象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文化符号,从不同层面昭示着他所携带的文化密码和人格基因.通过阿Q形象,不仅动态地展示出未庄文化的基本内涵,而且隐态地揭示出未庄文化与阿Q精神的历史与现实的联结点.阿Q精神的文化给定性则是我们重新读解阿Q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阿Q正传》中的阿Q,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落后农民的典型.鲁迅通过阿Q贫困的生活境遇和麻木的精神状态的描写,强烈控诉了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然而,阿Q悲剧命运的根本特点不在于他的贫困潦倒,而在于他的精神麻木,即存在于他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如果说封建制度的残酷剥削造成的贫困落后生活给阿Q留下了肉体上的"癞疮疤",那么"精神胜利法"就是封建主义的野蛮思想统治给阿Q  相似文献   

14.
对阿Q典型问题的认识,是一个争论很久的问题。尽管随着讨论的深入,对许多问题人们已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但对有些问题,如阿Q究竟是个怎样的典型?人们的看法仍很不一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阿Q形象本身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之外,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不同,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角度不同所致。我认为,只有对一些关键问题,如典型人物的典型性、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鲁迅创作该形象的意图等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从形象本身所蕴合的客观思想意义和作者主观创作意图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才能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现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当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阿Q是革命者,是造反派。包括一些反对这种观点的评论,对阿Q性格中的“革命”因素也未免有些渲染过份,分析中多是些溢美与夸大之辞,在许多地方背离了作者与作品的本意。对于《阿Q正传》及其主人公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评价,是件严肃的事情。它直接关系到对于鲁迅思想发展的研究及其作品文学价值的估价;同时,也涉及到如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分析文学典型和文学典型的借鉴等问题。这里准备就有关阿Q“革命”的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阿Q正傳》是世界上一部不朽的文学名著,它具有多方面的、深刻的意义。对魯迅来說,《阿Q正傳》是他前期思想观点和艺朮观点的艺朮結晶,正确地研究这部作品,就能幫助我們了解魯迅前期的思想特点和創作特点。对文学史来說《阿Q正傳》立下了中国文学里程上的新碑,是現代文学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而且,它还蘊含着丰富的文艺理論問題,需要我們长期的研究。在当前,如何从典型理論上来研究阿Q典型和阿Q主义,却有重大的和迫切的意义。在文学理論中,“典型形象”一般就是指典型人物形象。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是丰富多采、各不相同的。但是,任何典型形象都是在生动的、具体的和直接感知的生活图画中对社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所具有的阿Q精神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给国民心理上造成不同缺陷的"国民性".然而,"阿Q精神"并不是单一的个人精神性格,也不是仅仅局限于一个时代的现象,而是在任何时代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分析了阿Q精神的演变及承传历程并初步分析了这一"国民性"的渊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从造像到寓言的文学之旅--论当代小说中的阿Q精神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小说<阿Q正传>因在塑造典型形象和承担民族寓言两方面的巨大成功而成为不朽的杰作.在当代小说发展的不同时期,作家曾在这两方面分别对阿Q的精神基因加以演绎,虽也有较好的小说诞生,但却一直缺乏能将二者统一并在艺术成就上可以同<阿Q正传>相媲美的作品.对当代小说中富含阿Q精神基因的作品做个案分析,可以从中得出对当前及未来小说创作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作为国民性的典型形象,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代表人物。《阿Q正传》主要从横向叙述的方式批判了阿Q国民性的劣根性,即"精神胜利法",又以纵向叙述的方式介绍了阿Q的革命历程。关于阿Q革命的这一问题,从左翼革命文学到八九十年代以王富仁为代表的启蒙主义,再到新时期以汪晖先生为代表的存在主义鲁迅,都针对阿Q的革命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近年来,重返中国革命现场成为新的研究趋向。鲁迅是借阿Q批判辛亥革命还是肯定其表现出的朦胧革命观的相关争议,都要回归到阿Q要不要革命这一问题中来。  相似文献   

20.
关于阿Q典型的问题,几十年以来已经有许多人写了文章,最近又有同志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所取得的进展是无庸置疑的。但对阿Q典型的看法,至今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意见。对鲁迅研究有贡献的李桑牧同志,在五十年代是把阿Q当作农民看待,对阿Q的革命也是肯定的,曾说阿Q“对于革命充满着多么丰富的奇思遐想”,“显示被压迫农民的革命坚定性和彻底性”。“他企图把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变成农民阶级的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