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新海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4)
解答数学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由因执果或执果溯因,确立题中条件与结论或条件与问题在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实现由已知向未知的转化。结构灵活、抽象多变的数学题实现上述转化的关键,常常是发掘利用题中隐含条件。 所谓隐含条件,是指题中若明若暗、含蓄不露的已知条件,它们常是巧妙地隐藏在题设背后,不易为人们所察觉。发掘隐含条件,实质上就是要使题设条件明朗化、完备化和具体化,以便明确解题方向,寻求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2.
3.
谢文义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94,(3)
在解数学题时,所给的已知条件有两种:一是直接而明显的已知条件;另一种是题目本身所隐含的条件.本文结合例题浅谈数学隐含条件在解题中的作用.1定义本身所包含的意义有些习题看上去可用较普遍的方法来解,而忽视定义本身所包含的意义.例!解方提:(1)分析:第(1)题通常的解法是格项、两边平方等变成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然后根据<0,判断此方程无解.而实际上,只要稍微分析一下题目,便可根据很式的定义知即5<x<2,而这样的数是不存的,故原方程无解.第(2)题可根据对数的真教要大于零而判断此方程无解.2人为地缩小了未知数… 相似文献
4.
万海明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91,(2)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经常出现求代数式值的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解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的方法是先化简所求的代数式,再把未知数的值代入代数式中,从而求得此代数式的值。但对于一些高次代数式,用这种方法来解,往往使问题复杂化,从而给解题带来许多麻烦。 在这里,介绍一种利用隐含条件来降幂求高次代数式的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数学解题中,不少学生常常由于概念不清,忽视条件而造成错误。本文试就那些不问条件、不看现象、拿起结论急忙去套而忽视隐含条件造成错误的现象举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6.
蓝小玲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汉语中一些词语或结构的使用使句子隐含了某些意义,这是一种逻辑语义关系的隐含。这种关系是内在的、恒定的,而不是临时性的,不能因选用者主观视点的变化而任意改变,它对于表达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本文通过对一些词语、结构的不同角度的考察,探讨这种隐含的实质和特点,提出隐含的几种类型,指出它是正确理解词语、结构的意义和用法的基础,也是对误用、特别是外国人学汉语的误用作更正分析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7.
徐思益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隐含是指意思里有而话语里不出现的语义现象。它与逻辑语义范畴的蕴含、隐涵不同。隐含总是隐藏在复句里 ,并出现在后续句里 ;它与省略不同 ,无须出现先行语。隐含是汉语句法灵活性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侯友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6,(4)
节缩是省略的一种特殊手段,省略又是广义隐含中的一种具体形式。本文从广义隐含的角度探讨格律诗中成分的缺省问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格律诗中主语的隐含、谓语的隐含、中心语的隐含、以及介调“于”的隐含等四个方面,而其中谓语的隐含义是隐含中的核心问题。阅读近体诗,应把握其成分的隐含,这样可以有助于对诗句结构的分析和对诗句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刘禀诚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4)
文章论述了新闻标题的"分句隐含",主要考察"评价义"分句隐含标题。认为句法语义上,分句隐含标题可划分为多种形式;语用效果有前后隐含、引人入胜、表意含蓄、语篇连贯、简洁明了、客观评价。最后,从篇章化的手段、不对称、预设与隐含、焦点与信息等方面解释其存在的理据,认为分句隐含把此类标题的焦点或信息"打包"到了标记性词语身上,受众又可依据认知经验把它们"解压"出来并进而解读。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研究者们对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争议不断,本文首先论述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及其之间的关系,然后解读《早秋》的情节及主题,最后分析文中的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通过成功的形象塑造和相互征服在理想状态下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1.
祝克懿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5)
不管何种语言,只要用于交际,都会有省略。省略这种语法现象是随着语言交际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 在一定条件下,省略的发展变化又导致了隐含的产生。 按系统的观点,系统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省略和隐含作为语言系统的要素,联系和区别如何?与语言系统的联系怎样?这正是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想要研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刘月新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1)
针对学术界分别研究“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的思路不利对问题深入分析的情况,本文在考察这两个概念的涵义及流变以后,认为这是两个相通的概念,只是立论的角度不同。并且从“苏格拉底对话”的角度分析了“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的艺术生成。 相似文献
13.
刘健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0(4):140-142
由于广告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广告用语必须短小精练并要达到宣传目的,而预设和隐含就是广告用语中常用的两种方法.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广告词的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分析以及隐含手法分析说明运用预设和隐含,不仅能扩大广告信息量,弥补短小篇幅带来的不足,而且还能吸引广告对象做出自我分析推断,避免因明示或直接断言可能招致的风险.预设信息还可以和断言信息结合起来,创造广告语言的悬念与幽默.语用前提的恰当使用有助于广告传递信息,达到最终的说服目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物理学原理对算法的隐含并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算法的不确定性和高熵态是隐含并行性出现的根源,但算法的隐含并行性会导致算法结果的不确定性。智能算法中先验知识确定程序的搜索方向,隐含并行性提供了对解空间的高速并行搜索,为研究和设计智能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提高算法的先验信息量和隐含并行能力可以得到具备较高智能水平的算法。 相似文献
15.
竹钧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隐含”浅议竹钧所谓“隐含”,指句子的一种语义解释。①“在‘他要求参加’和‘他要求放他走’里边,可以说‘参加,前边隐含着‘他’,‘放’前边隐含着‘别人’,但是不能说省略了‘他’和‘别人’,因为实际上这两个词不可能出现。”②这是吕叔湘先生对“隐含”这个... 相似文献
16.
张仁兰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22(4):90-94
本文主要破解了隐含意义的确立与语境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从隐含意义的定义入手,分别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词或语言单位的隐含离不开它的所指,更离不开它的上下文。同时隐含意义的探究对翻译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宁玲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3):90-92
语言高度模糊是唐诗作品的特质之一,其语言模糊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句法两方面.文章从人称、数和省略结构等句法结构以及形容词、数词、动词等词汇方面分析了唐诗语言的模糊隐含,并通过分析唐诗译例,探讨如何在唐诗英译中保持语言的模糊美.认为模糊信息的翻译处理是一个十分微妙的问题,处理得当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有效的传达原文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王卫东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3):44-47
小说叙述者在创作作品时,已经给作品规定了隐含读者。老舍小说的隐含读者就是城市普通居民。老舍清楚城市普通居民最关心哪些故事,所以他的小说中多叙述传奇、侠、恋爱等题材。老舍也知道城市普通居民的欣赏习惯,所以他的小说故事大都有头有尾,人物结局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确定,叙述时序比较单一。老舍更明白城市普通居民心理对于善恶各有报应的要求,所以他的小说也很注重关于善人恶人不同结局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版权页隐含了丰富的著作权信息,主要有著作权归属信息、专有出版权信息、发行权信息、署名权信息、发表权信息、著作财产权信息、复制权信息等。这些信息为作者、读者、发行者、图书馆、书刊市场管理者等,都提供了很大便利。但是,有些出版单位不注意版权页的标注问题,版权页存在着著录不规范、标注位置分散、省略不标注等弊病。不能充分认识版权页的著录项目很多都牵扯到著作权问题,都牵扯到责任和权限问题。哪一项忽视了,都有可能给作者、读者、编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相似文献
20.
翻译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原文中的隐含信息。译者可能明示隐含的意义,也可能对等翻译,但如不考虑原文和译文语境的话,这两种策略都存在风险。关联理论揭示,成功的翻译关键在于原文和译文具有解释相似性,翻译的最高标准是达到受众期望于译者所传达的语境效果,而不是符合具体的翻译范式。本文根据关联理论的启示探讨了翻译隐含信息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