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历史文化学这一特定的视角,研究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问题。文章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闢是人类不同的文化类型进行世界范围交融的开端.它带来了世界文化由内融型发展阶段向外融型发展的转变,它的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从经济文化上看,它不仅带来了大唐帝国的开放和繁荣,而且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诞生;从宗教文化上看,它直接影响了伊斯兰教的产生,以及世界三大宗教的流传和分布状况;从政治文化上看,世界历史政治格局的变化和世界政治地图的改变,都同“丝绸之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王同起 《唐都学刊》2003,19(2):40-44
“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也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核心内容。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看 ,它是中国文化发展两次重大质变中后一质变的继续和新的里程碑 ;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看 ,是继武装革命、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经济文化革命之后 ,开创了经济革命并举的新时期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看 ,则清楚地表现为第三次轮进式发展的重要开端。  相似文献   

3.
国际关系意义上的“中国问题”是中国何以和平地融入国际社会,其实质是中国崛起与世界秩序的关系。百年来中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显示,中国由世界秩序的主要受害者身份向基本受益者身份转化,中国崛起需要将国家利益与国际体系、国际政治文化、世界潮流有力结合起来,东亚秩序与日本崛起是近代以来中国崛起的重要环境因素,中国崛起的方式逐渐由“革命与战争”为主变为“和平与发展”为主。理论的最新发展表明,崛起与秩序是权力、制度与认同的三位一体,但处在不平衡发展之中。目前世界秩序的特点是“全球霸权,地区均势”,世界秩序的形成快于中国崛起,中国崛起与地区崛起具有同步性。面对世界秩序,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首先维持并发展中美关系,同时也要调动欧洲因素,并注意以地区崛起重塑世界秩序,适当考虑文化崛起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欧洲的全称叫“欧罗巴洲”,这个名字来源于古希腊的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宙斯化做一头牡牛驮着阿革诺耳国王的女儿欧罗巴,游过大海夜间来到一块新大陆,他们相爱后,阿佛洛狄忒告诉她,你命定要做不可征服的宙斯的人间的妻,你的名字是不朽的,因为从此以后,收容你的这块大陆将被称为欧罗巴。在几千年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欧洲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虽然历经坎坷,但最终都能够大踏步前进,形成了令世人瞩目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探讨欧洲崛起与发展,是一个饶有兴趣的话题。欧洲崛起于近代。1500年前后,欧洲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印度近代哲学发端于18世纪末,它与古代哲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但又不仅仅是古代哲学自身单独演化出的形态;它受到近代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但也不完全是这种冲击造成的体系。从根本上说,印度近代哲学是印度从沦为英国殖民地到取得民族独立这近二百年间社会经济、政治变迁的产物。一、印度近代哲学的产生 1、西方文化的传入欧洲人发现通往印度的海路是在15世纪末。最先来到印度的是葡萄牙人。随后,荷兰人、英国人、丹麦人、法国人、奥地利人等相继而至。他们来印度的最初动机是发展欧洲大陆与印度的贸易或进行探险。但当他们觉察到展示在面前的是一个处于涣散和没落状态的帝国  相似文献   

6.
论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及其根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没有像欧洲人那样认识到并自觉坚持走从思想到政治再到经济的改造社会的道路,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不同于欧洲,主要是凭直觉而非通过逻辑把握事物。这种思维特征的形成,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可概括为六点原因:一是我国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二是中国始终很贫穷;三是市场机制在中国长期未能形成;四是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时间过长;五是中国的自然科学太落后;六是作为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主体的中国知识分子自身有缺陷。此外,中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断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这对中华民族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很不利。文章强调,必须进行思维特征的革命,发展我们民族的理论思维能力,进而把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7.
彭慕兰在世界历史学界,他的研究理路、方法和观点,是和很多人不一致的.他长期致力于世界经济史,特别是中国经济史及环境史的研究,研究兴趣集中于中华帝国晚期史和20世纪中国史.彭幕兰将东西方进行交互比较研究,即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来考察近代以来世界经济的起源,同时强调世界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从1800年前后的中西环境变迁中,彭幕兰教授看到了不同的发展路径,破除了意识形态化的历史研究取向.通过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欧洲中心论"的批判,提出了中西比较的新课题;通过详细考察18世纪欧洲和东亚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欧洲的英格兰和中国的江南地区作区域性的对比,并通过生态环境与工业革命起源研究来重新解释中国和西方历史发展的大分流.  相似文献   

8.
中等强国的概念从历史上看曾有过两重含义:一是指这类国家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在世界上处于中间地位;二是指这类国家在国际冲突中处于中间、"中立"或缓冲的地位.在十九世纪,随着欧洲政治条件的变化,上述两重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9.
"图像"不是简单的视觉形象,它是与人类同在的"存在者",是"语言"的始祖,并同语言一起共同构成了符号系统。从古希腊起就形成了视觉在场的形而上学,但它指向的是"思"。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将"思"转向"看",从而完成了视觉哲学的转向。拉康的"镜像理论"揭示了图像文化"看"的本质。福柯的全景敞式理论揭示了图像文化的最深层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海德格尔的"世界的图像化"是使物从不可见转为可见运作的总体系。德波的"景观理论"涉及到图像文化的本质和特征。这些理论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看的方式",它们构成了图像文化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论近代早期英国庇护制的变化和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敏 《唐都学刊》2006,22(3):83-88
庇护制是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欧洲国家非正式的和非国家性的制度,主要是以个人恩赐为手段来维持政府的运行。英国的庇护制在中世纪时期以附庸制的形式出现,但是都铎和早期斯图亚特王朝时期,正式确立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庇护制。在这一时期,构成了以君主为中心、从中央到地方的个人庇护网络,涉及到各个层面的贵族和官员乃至中下层群体。庇护人、被庇护人和经纪人是庇护制中的主要构成群体。阐述清楚近代早期英国庇护制的问题对于我们了解近代转型时期英国社会政治生活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林林总总的有关近代欧洲崛起的研究中,民族主义与欧洲崛起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似嫌不足,尤其对于在民族主义影响下近代欧洲崛起中的各种特征的研究更显单薄。本文拟就此做一些粗略的研究和分析。一有关近代欧洲崛起的学术问题往往是与西方的兴起相关联的。在西方学术界乃至中国学术界,比较传统的看法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当然主要指西欧各国开始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新的世界[1](P50),西方于是自漫长的16世纪起通过建立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骤然兴起[2](P80)。有意思的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在当代西方学术界,不论是受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一、现在为什么要谈文明史今天人类正处于历史的巨大转折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兴起的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史观。继之兴起的是60年代经济高度增长期中站在新古典派经济学立场上的经济增长史理论,以及计量经济史中出现的历史的数量化。到了7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问世,通过1973年的石油危机等,从以往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经济史向生活史和社会史的范式转变,在对第三世界的日益关注中出现了全球性历史观点“近代世界体系”论。在80年代,日本的崛起,围绕日美摩擦等,开始引起对日本文化和日本论的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的力量格局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美国发生的衰退倾向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美国的衰落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在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政治结构变化和政治衰退;其次,引发"特朗普革命"即政治生态混乱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为:美国长期实施新自由主义政策导致社会差距的扩大,金融资本主义下的赌博经济和美国作为军事大国的对外扩张。"文化是宿命的",正如这一名言所预示的那样,近二、三十年来新兴亚洲经历了快速的崛起,在这一过程中,儒教、佛教以及伊斯兰教等亚洲文明在传统的意义上得以复兴。亚洲固有的文化与从深层对其给予支持的亚洲文明,在几个世纪的沉默与衰退之后,开始成为地球新的宏大秩序的文化源泉。亚洲固有的文化和文明的复兴,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向当今的世界发出了历史性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对中日近代化过程中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要从文化形态学入手,首先判断中日基本文化形态,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文化特质和文化心态,并不能超越历史阶段。从基本文化形态来说,中国前近代文化为"先进自主文化",近代文化为"自主文化";日本前近代文化为"后进学习文化",近代文化为"学习文化"。从文化特质来说,中国前近代和近代文化是官本位主义文化,尚"虚";日本前近代和近代文化是实用主义文化,尚"实"。从文化心态来说,中国前近代以"大国文化心态"为主,到近代从"大国文化心态"向"弱国文化心态"过渡;日本前近代以"小国文化心态"为主,到近代逐渐过渡到"大国文化心态",乃至"大国沙文主义文化心态"。中日文化差异是中日近代化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二千多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农业生产就是以粮为主,而西欧一直是半牧半农,以牛为主。到现在,中国以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密集在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上搞粮吃,路子越走越窄;而欧洲、美国都保持牧农林的混合经济结构,百分之五到十的农业人口提供了高营养的食物结构。近几百年来,中国分工协作的发展始终步履艰难,小生产的传统紧紧地捆住了我们的手脚;而欧洲、美国和日本的工农业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切都促使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远些,从全球性的经验,从整个历史的角度,来重新审查评价中国以粮为主的单一农业经济,究竟是通向现代化的大路,还是小生产的绝路?为什么每朝每代都奖励开荒、兴修水利,但自然灾害不仅没有得到根本治理,反而日益频繁?看来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历来的经济政策都只考虑政治特别是军事的需要,而不顾虑这些经  相似文献   

16.
近二三十年里,中国和印度快速发展,并在同时崛起的进程中显示出与近代以来其他主要大国崛起所不同的特点。中印两国同时崛起,不仅对亚洲的社会经济发展、地区格局变化、区域合作进展以及战略地位提升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全球治理和文明复兴等方面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模式的分析框架与世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模式是时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所形成经验的总结,是西方世界面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声音,其基本内涵为:政治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经济上,以建立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文化上,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和吸收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外交上,建立良好的地缘政治关系,并以此为战略根基走向世界.在美国所倡导的"自由市场经济"引发的金融危机背景下,重新思考中国模式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从现实看,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不同的模式选择;从理论上看,中国模式为我们架起了一个同西方对话的平台;长远观之,中国模式的发展与成熟,是构建世界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正>“自中外通市以来,肇衅之端,半由教案而起”。因此,教案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长达半个多世纪,教案连年不断,波澜壮阔的反教会斗争此伏彼起,成为整个近代中国历史上极为广泛的、争取民族独立的群众性运动和重要的历史事件。近代中国教案的特点是:第一,持续的时间长。自鸦片战争后,直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反洋教的斗争从未终止过;第二,广泛的群众性。教案引起了当时中国社会所有阶级、阶层的关注;第三,波及的地域广。几乎波及全国各省以及一些穷乡辟壤和编远的地区;第四,教案的次数多。“从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期间,由于传教士引起的大小教案共达四百余起”;第五,涉及到世界许多国家。教案的发生,直接涉及到当时世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法、英、美、德、日、俄等国。由于教案的这些特点,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也就构成了一个既是社会的,也是外交上的重大问题。因而,“教案”或称“反洋教斗争”无论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是在世界近代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代中国教案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反洋教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也是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和有着深远影响的。然而,多年来,我国学术界涉足这一领域,系统研究的却是寥若晨星;对它进行探讨的广度和深度,更是远为不够的。近几年,史学界对教案的研究和探讨,开始逐渐受到重视,有的地区还成立了专门的教案史研究会,并且开展了一些学术讨论活动,有的研究部门出版了关于近代中国教案的专史。1987年9月,由中国义和团学会等单位,专门组织召开了“十九世纪中国教案——义和团学术讨论会”。这一新的开端,将为今后深入开展近代中国教案史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关于当前教案史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欧洲近代政治哲学的兴起与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孟伟 《求是学刊》2006,33(3):19-22
(一)启蒙运动时期英法政治哲学的产生可以把欧洲近代政治哲学的兴起理解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物,也可以把启蒙运动本身理解为近代政治哲学的兴起。因为,启蒙运动所面对的两个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对象,一个是神权,一个是王权,它们分别构成了对人的思想禁锢和政治束缚。因此,近代欧洲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神学—政治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恰恰是启蒙运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启蒙运动呼唤的理性精神推进了人们对政治问题的思考,在怀疑、批判神学政治的同时探索新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原则。在欧洲近代政治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自然权利”问题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20.
移民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民是决定人口地理分布及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社会史的意义上说,移民以其特有的方式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着发酵和催化的作用,本文首先以中国的移民发展历史充分地论证了这个作用。文章还着重论述了移民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它不仅促使中国近代的社会结构从血缘社会向地域社会发展,从而导致了近代市民的形成、家族组织的分解和宗族关系的疏远;而且由于移民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逐步成为我国近代社会组织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先兆。同时,移民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及习俗的变化和发展,并为形成“海派”文化奠定了基础。本文还论及了当代移民的特点及“内移外补”的移民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