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满汉关系是清代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内容,其中驻防八旗的民族关系问题亦颇值得注意.通过对荆州驻防八旗的几个斗殴事件的述评,我们看到,驻防八旗与当地人民的关系,既有友好相处的一面,也有矛盾冲突的一面,而后者也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2.
绥远城驻防八旗考源蒙林关于清代绥远城驻防八旗兵之来源,目前史学界多持乾隆四年(1739年)右卫八旗调防而来之说,几成定论。笔者在精心研读《清高宗实录》之基础上,认为绥远城八旗兵驻防初期民族成份繁杂,变化极大,最终于乾隆中期才形成了以京师与右卫满蒙八旗...  相似文献   

3.
清太祖努尔哈赤以遗甲十三副起兵,他创建的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八旗兵制为满族夺得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1644年(顺治元年),世祖福临定鼎于北京,设“禁旅八旗”警备京师,保卫宫廷;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清廷又先后派遣八旗劲旅分驻各地要冲,在边陲形胜之地,设将军、都统督率镇守,这种八旗官兵被称为“驻防八旗”。新疆地处西北边陲,清初为准噶尔部割据,平定之后,清廷设驻防八旗(1)与绿营等共同屯戍天山南北。驻防八旗作为清廷在新疆统治的重要支柱之一,与清廷在新疆长达一个半世纪  相似文献   

4.
“存京师者为禁旅,而分镇各省者为驻防”。驻防八旗是与京师八旗相对而言的,它是清入关后八旗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驻防八旗,不仅是研究清入关后八旗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对了解清代北京以外地区满族的形成、社会生活及其与其他民族的关系等,亦有特殊意义。本文拟就此略做探讨,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白京兰 《西域研究》2023,(1):1-14+170
以将军辖区为核心的八旗驻防既是清代遍布全国的兵力配置,同时也是重要的国家政治权力、法律权力的空间配置。将军、都统等八旗将领并非仅具军事职能,在未设督抚与州县制尚不完整的边疆区域,八旗驻防将领的权限较为广泛,其中包括司法权力的行使与运用。对八旗驻防将军司法职能的探讨在学界尚属一个亟待开拓的薄弱领域。本文以伊犁将军为中心,利用档案资料与文献典籍对边疆治理中八旗驻防将军司法审判职能做出初步探讨,指出有清一代西北陆疆八旗驻防司法体系构成是平行于内地州县区域的另一司法体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清代的王朝国家治理。清末以新疆建省开启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一体化,以文治取代武治,边疆八旗驻防司法体系被逐步纳入州县制司法体系下,最终实现了两种司法体系的统一和划一,推动了清末国家对边疆地区治理的整合和深化。  相似文献   

6.
论宁夏八旗驻防解体与民族文化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八旗各个驻防点,皆以自立为策,这是满洲贵族既怕旗人汉化的保族措施,又是“绥靖地方”的权宜之计。然而八旗官兵与汉民在政治、经济、文化长期交往中,逐渐打破人为隔绝局面,最终走向民族大融合的道路,而在这种演进中,八旗生计和旗制解体是两个关键问题。一、宁夏八旗生计的演变宁夏八旗驻防官兵人口最盛时,约计官兵1898户,大小口计10743人(或记为12000人),正额官兵3541人(或记为3557人),眷属7202人①。经过200年沧桑;到晚清和民国初年只剩下40%的人口。据宣统年间民政部户口调查,宁夏八旗驻防有607户,4333人②。1916…  相似文献   

7.
伊犁驻防八旗是清代伊犁乃至新疆最重要的防务力量 ,由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满营及新满营组成。本文概述了八旗的组建、内部结构、八旗的各项制度、八旗的衰落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清代海防体系的研究中,八旗水师的兴衰及其与海防的关系鲜有关注。在"首崇满洲"和"国语骑射"的国策之下,与陆路建立以八旗驻防为中心的军事体系一样,清统治当局也曾有过建立以八旗水师为中心的海防体系的实践。从东北到天津、福州直至广州,八旗水师曾经作为海防体系的核心而存在,这是八旗为基础的清政权稳固的根本性要求。八旗水师的兴衰与清代海防成败同步,对清代海防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清初江宁(南京)八旗驻防兵员众多、装备精良,是清廷维系江南统治的军事支柱之一。雍正之后,江宁旗人渐染汉俗,战斗力持续下降。当局曾试图恢复八旗军的行围制度与骑射训练,但因受限于江南的自然环境,成效甚微。江宁驻防在满城内外拥有大量旗地。旗地类型多样、分布零散,均归属八旗官方所有。自清代中叶起,随着江宁满城人口的增长,八旗生计问题日益严重。驻防当局虽采取迁移官兵、增加养育兵数量、出租旗地等多种方式缓解压力,但仍无法遏制八旗兵丁贫困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苏奎俊 《西域研究》2015,(2):14-21,138
本文梳理了清代满洲八旗驻防新疆始末及满族人口在新疆的变化,认为由于受八旗制度的制约以及旗民界限的束缚,再加上战乱、疫病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的满族人口难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八旗蒙古兵是绥远驻防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呼和浩特民族关系史中极具特色。本文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 ,对绥远城八旗蒙古的由来、驻防、变迁、官制、人口、俸饷、分布、名姓、教育、风俗及归宿等 1 1个题目进行初探 ,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乾隆三年宁夏府地震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乾隆三年底 ,宁夏府发生强烈地震 ,造成 5万余人死亡 ,城垣、衙署、民房百无一存。清政府特派钦差 ,会同地方督抚及宁夏八旗驻防将军等 ,处理抚恤、赈济、重建等事务 ,并分别对赈灾之官员等进行奖罚。通过考证清政府对此次地震之处理情况 ,可以了解清前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其方式、方法 ,于今或有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3.
松年、字小梦,号颐园,蒙古锒蓝旗人。姓鄂觉特氏,生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六月廿九日(见《奉直同乡齿录》)。其祖上系驻防天津的八旗四翼蒙古人。幼年入八旗“官塾”读书,在三十二岁那年才正式拜当时名画家如山(字冠九、满族)为师,系统全面地学习了中国绘画的理论和技法。他是否应过举,抑或是“捐纳”得官,现不可考。据《榆园画志》中说他“曾官汶上知县”,《八旗画征录》则说他“官游山左,曾任范县知县”,而《奉直同乡齿录》说他“清光绪间以知县来山东候补,曾睾单县”。《八旗画征录》又说他“不阿权贵,不久罢官,流寓济南,以书画自娱”。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殁于济南,享年七十岁(《奉直同乡齿录》作享年七十五岁,恐误)。六十一岁(光绪丁酉年即公元1897年)脱稿所著《颐园论画》一书,多甘苦有得之言。  相似文献   

14.
“三王”、续顺公所部“隶旗”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由于史料的含混有误等因素,当今的一些学者误认为明末清初先后降清并被封为恭顺王、怀顺王和续顺公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及沈志祥所部隶属于八旗汉军。实际上,孔、耿、尚三王和沈志祥本人及亲族虽已隶八旗汉军,但其所部并未隶属于八旗汉军,只是在编制、待遇等方面与八旗汉军相似。三王、续顺公以及后降的吴三桂所领旧部是既非八旗也非绿营的一种特殊的军事编制。这是清初统治者对降兵降将实施笼络和利用独特政策的结果。直到“三藩之乱”后,他们所隶旧部以及三王、续顺公的后代子孙才被归入八旗。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清初对汉族降兵政策、清初兵制以及“三藩之乱”成因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延珲地区位于吉林省东部,清朝祖先的发祥重地 清兵入关后将其划为禁山围场,置八旗军驻守,严禁汉人进入.建置经过,清初延珲地区隶属宁古塔将军管辖,后设协领衙门、副都统衙门.驻防八旗的组织系统及管理,实行军政合一制度,居民多为驻军后裔.旗制的哀落与州县制的诞生.八旗军素质的下降和清末的移民实边,旗制的变通,州县制诞生.  相似文献   

16.
“失荆州”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之一,也是蜀汉由兴盛转向衰落的关键。占领荆州是诸葛亮战略棋盘上最重要的一着。早在出山以前,诸葛亮就看出了荆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劝刘备取荆州作为根据地。他在回答刘备问策时就指出,荆州不仅是一方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也是刘备逐鹿中原的根基。守住荆州,则有北伐曹魏、统一中国的可能;失去荆州,只会偏安一隅,束手待毙。因此,荆州的失守,使蜀汉元气为之大伤,统一中国  相似文献   

17.
一清代八旗的产生时间和旗帜颜色,中外史学家,历来因袭:《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八旗通志》……等官书所载:产生于1615年(乙卯)的建州汗国努尔哈赤时代。颜色是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白、镶白、正兰、镶兰的正(整)、镶(厢)八旗。可是,据一些文献资料记载,并对之分析证明;上述八旗产生的时间和旗色,是在清太宗皇太极时代。八旗制度是建于建州汗国努尔哈赤时期,但努尔哈赤时的八旗旗色,是黄、红、白、青(蓝)色画龙的四旗和黄、红、白、青(蓝)色无画龙的四旗。由这样的八旗变为皇太极  相似文献   

18.
八旗是清朝经制军队之一,从它产生,发展到灭亡,前后经过了三百一十年(1601——1911)。目前史学界不少人认为,八旗从康熙平定三藩之乱起就衰落了,此后便成为一个贵族纨祷子弟集团。笔者认为,八旗战斗力削弱,组织纪律涣散,只是清中叶以来八旗的一个方面,也应该看到,清朝后期,尤其是太平天国时期,清廷仍然征调了大批八旗兵同太平军作战。八旗官兵在这场关系清王朝生死存亡的搏斗中,拚死力争,顽强抵御,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是八旗的另一个方面。本文企图对八旗兵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及其地位,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论清初畿辅的投充旗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令志 《河北学刊》2002,22(1):142-145
在清初圈占旗地时 ,内务府及八旗贵族等 ,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和补充庄园劳动力 ,曾一度大量收取投充人 ,投充亦成清初之“恶政”之一。八旗王公和内务府等将投充地亩设置纳银庄 ,将带投土地多者为庄头。另外一些没有带来土地的投充者 ,他们可以为主人分得绳地 ,并成为内务府皇庄和八旗王公庄园的劳动力 ,此类投充者解决了清初八旗庄园因“逃人”而致使劳动力匮乏的问题 ,故清初曾一时出现八旗赖投充者为生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赤壁之战以后,荆州的归属成为各方势力关注的焦点。孙权将荆州部分土地借与刘备,刘备得以在荆州南部立足,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借荆州"的历史公案,千百年来多有争论。事实上,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只是"借"了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及其附近的城池而已,并非"借"下整个荆州。刘备通过借荆州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暂时遏制住了孙权在荆襄一带的发展,二是建立了北进中原和西图川蜀的基地。孙权"借荆州"给刘备虽属无奈之举,但也实现了制衡内外的两大目的,一是维持了孙刘联盟,把长江中游防卫曹操的重担转嫁于刘备,自己全力以赴抵抗曹操在东线的进攻;二是假刘备之势遏制了周瑜势力的发展,实现了其控制内部文臣武将的目的。曹操通过撤出荆州实施了渔翁之计,借刘备与孙权自相攻伐之际巩固了其在北方的统治。"借荆州"是三国鼎立过程中的谋略博弈,也是刘备、孙权、曹操实施权势制衡的政治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