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副词“才”的语义发展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才(絻)”的副词用法在汉代文献中就已经出现,它的本义通过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机制引中出强调数量少、程度轻,相当于“仅仅”以及强调时间短暂,相当于“刚刚”的意义。六朝以下的文献中,“才(絻)”往往用于前一分句,强调动作事件发生后时间短暂。到了宋代,“才(絻)”又引中出表示假设条件的用法。到了元代,“才(絻)”表示增值强调的用例开始出现,在明清时期这一用法进一步活跃起来,这与副词“才(絻)”的句法位置后移有关。元明时期副词“才”又出现了相当于现代汉语“刚才”的特殊用法,一直持续到清末这种特殊用法才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2.
盛继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4(6):42-44
在考察了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的语义来源的基础上,对大量的带有副词“可”的现代汉语语料做了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强调义]是“可”的核心语义,至于“加强肯定、夸大程度、提示、辩驳、如愿、对比(有文章称之为转折)和反诘”等一些语义,皆可以看作“可”的强调义在不同语境中,向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延伸或侧重所衍生出的新的语境语义。 相似文献
3.
“程度副词 专有名词”短语结构在句子中处于形容词典型的句法分布位置,是一个典型的形容词性句法框架。“程度副词 专有名词”这一偏离搭配现象存在的修辞语用条件表现为:一是这一句法框架为“程度副词”与“专有名词”的偏离搭配提供了一个句法结构合理化的依据;二是“专有名词”应具有形容词性语义特征。“程度副词”、“专有名词”相互之间具有搭配选择限制条件。“程度副词 专有名词”短语结构的语义内容具有语境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5.
6.
表示揣测的"X必"类语气副词"想必、势必、未必"均由跨层结构演变而来,分别表示必然、未必然的语气,成词时间为战国、东汉和宋代。三个词的词汇化过程均伴随有语法化,但具体过程不同:主观化程度的加强、韵步规律的制约,促成了"想必"的词汇化;第三人称代词"其"语法功能的改变则是"势必"词汇化的决定性条件;"未"特殊的语法意义及与"必"的高频共现促成了"未必"的词汇化。从主观性程度来看,从强到弱依次是:"未必"、"想必"、"势必"。 相似文献
7.
程度副词“好”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振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
程度副词"好"是由表示"美好"义的形容词"好"虚化而来的,始见于晚唐五代时期,但很少见。宋以后略多见,元明清是其出现的高峰时期。从用法上看,程度副词"好"主要修饰形容词、心理动词和一些动词性词组,并且所修饰的词在语义色彩上没有受到"好"本身语义色彩的影响。同时,"好"除了单用外,还组成了"好生、好不"等复音形式来表示程度之高,其中的一些形式不但沿用至现代汉语中,而且对现代汉语中的相关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可”可以区分为语气副词“可1”和程度副词“可2”。从读音上看,轻读的是“可1”,重读的是“可2”,“可”轻读还是重读有其句法条件和语用背景。将副词“可”区分为语气副词和程度副词并分析其轻重音规律、句法条件以及语用背景,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汉语否定副词“不”“没”的类型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否定副词“不”的形态类型、否定副词“没”的语法类别及“不”“没”类的分合等方面对汉语否定副词“不”类和“没”类进行比较,“不”类否定词的形态一致性体现了否定范畴的标记性。否定词不仅是汉语方言分区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且也是判断汉语尤其是南方方言与其他汉藏语系语言在类型上亲疏程度的语法参项之一。 相似文献
10.
"蛮"作为副词正被广泛运用而进入普通话体系。但由于"蛮"与"满"在发音和使用有某方面的类似性,应认真辨析其使用差别。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通过相应教学方法,从"蛮"的本义出发,考察其变化及与"满"的区别,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类副词。 相似文献
11.
任玉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168-174
在汉语"连……都/也……"句式中,"连"后所标记的成分或是主观小量,或是主观大量,并以此作为对比焦点,通过预设触发语副词"都/也",推断出隐含的主观全量,进而实现"更加"的强调义。因此,该句式中的"连"字可以省略,而"都/也"却一定要出现。 相似文献
12.
广州话形成中的程度副词“超”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青少年群体习惯用“超”来表示性质达到极高的程度,且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就当前使用情况而言,广州话中的“超”可列入准程度副词一类。这种用法的形成是外语表达方式的引入、汉语表达的语用需要以及汉语对自身发展规律的继承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用法开始向普通话渗透。 相似文献
13.
“可”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副词,一般认为“可”是语气副词,但是按照“可”的语法性质,一部分“可”具有程度副词的特点,应当划归为程度副词。程度副词“可”在语音上重读;在语义上有主观肯定性;在句法功能上与其他程度副词相似并且互补分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副词“就”的语音形式及语义指向 ,分析出不同含义“就”的 8种能指形式 ,这些不同与“就”在句子中的地位有关 ,也与它们的语义指向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从构式语法视角看,"副词+名词"结构属于"D+X"构式,整体上的形容词性和可度量性都是由该构式的结构义赋予的,这一构式的产生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构式框填,二是语用类推。 相似文献
16.
“硕学闳才”大学教育理念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大学改制”后,大学本科教育理念转变为“硕学闳才”。“硕学闳才”是对高级专门教育理念的继承,但这种理念下的本科教育一方面注意培养学术专才,另一方面也强调培养民主政治需要的通才。在这种大学本科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当时的大学本科课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预科年限与课程缩减,分属各科;教育理念也呈现出更进一步的转变。“硕学闳才”是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一种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7.
蒋遐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7-71
《儿女英雄传》是《红楼梦》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通过它可以了解汉语在19世纪中期的基本面貌。当时,副词“都”已具备表示范围和表示语气等用法,其语气副词用法中有一类兼表已然义。根据《儿女英雄传》中反映的语言事实和语法化的一般规律,副词“都”的语法化路径应该为“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兼表已然义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语料考察基础上,以认知语言学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为理论工具对“起来”与“起去”的不对称分布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起去”的消隐现象与“起来”的概念包容性相关;“起来”经历了一个主观性不断增强的主观化过程,而“起去”没有获得主观性表达功能因而走向消隐。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大故”主要用作程度副词,也可以表示推测语气;然后探讨了“大故”产生与消亡的过程,说明“大故”的使用是《朱子语类》有特色的一种语法现象,主要出现于宋代,元代以“大古”等形式出现,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作者语言风格的因素,也有语言自身的因素,由于语言竞争,现代汉语“大故”趋于消失。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一V”与数量之间的连接方式、数量词语和时态三个方面论述了“一V…数量”结构的特点。作者从汉语中抽绎了甲乙丙丁四种格式,对这四种形式中的数量词语的功能进行了论证,对其结构的时态进行了归结。在现当代汉语中,乙式是四种格式中的基式,但从汉语发生学的时空审视,丁式的出现历史久远,今天的乙式很可能是从古代汉语的丁式发展而来的。“一V”中的“一”,虽然转化为副词,但仍然具有使动词带有“小量”附加义的作用。“一V”的自足性较差,它要求将影响力射向数量,与数量发生语义和句法上的联系,并赋与结构以不同寻常的意味。“一V”含有主观小量的特点,小量的不同寻常的结果便是大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