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诗学“平淡”美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思维特征上,“平淡”具有集大成意识;2.审美特征上,“平淡”是一种老境美;3.情感特征上,“平淡”体现出处穷而淡然、淡泊却又不失进取的超然心态;4.鉴赏特征上,“平淡”以隽永深长的滋味为审美取向,由此演化出宋人鉴赏诗歌的新方式──涵泳。“平淡”在宋代诗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两汉儒家,扬名以"善",不以诗歌;魏晋玄学,不重诗名;诗家则提倡诗赋欲丽.陶诗风格平淡,以之扬名,没有传统和时代的依傍.事实上,无法"立善"扬名之下,他屡叹知音不存,身没名朽,而不指望诗文可以传世.  相似文献   

3.
从欣赏四灵及江湖诗人的轻清淡雅之美,到推崇江西诗派的奇崛雄劲和古体诗的简淡清远,再到对平淡自然美的终极崇尚,刘克庄的审美理想呈现出一个不断寻求新变的过程,这使得他超越了江湖诗人,但却没能突破传统格局.对于各种审美风格,他主张兼容和适度的原则,追求中边不一的美学理想和对儒家中和之美的弘扬;但也多抽象之论,缺乏具体的实践指导性.  相似文献   

4.
宋人尚"平淡".但用"古淡"二字概括梅尧臣的诗美理想和诗歌风格更为恰当.所谓"古淡"是为了反对晚唐五代以来时体之情思浮靡、形式雕绘而提出的一种审美主张,它是宋初以来"笔下追怀三代风,祛尽浇漓成古道"的复古主义思潮在审美上的反映.其主要内蕴正在于形式上反对西昆体的雕镂浮侈,内容上倡导先王古道、骚雅风骨.是儒学复古主义、现实政治情怀影响诗坛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传统上认为韩愈的诗歌有"狠重奇险"的特点,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一面。但韩诗的审美意蕴十分丰富,既有"合时"的平淡清新之美,又具"随时"的奇绝险怪之丽,更兼"高于时"的以己为美之势。  相似文献   

6.
"有生于微"作为儒家本体论思想,不仅包含了仁义思想、重情思想,同时也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更为有力的美学发生学意义。在美学上,古代儒家不仅形成了"美即善"之中和为美的伦理道德美学,也形成了"美即微"的形而上的审美追求。言简意赅、以小见大之发"微",情感表达的含蓄之幽"微",微显阐幽之精"微",惩恶而劝善的仁义之深"微",是儒家"微"美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7.
从汉赋看汉人的人体审美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体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之一,汉赋的人体审美意识上承《诗经》,下启魏晋唐宋,在汉大一统帝国的背景中,在儒家中庸思想的熏陶、楚骚美学的浸润、南北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那就是欣赏"中和"美,描绘融南北美人之美于一体的美人,提倡自然美与修饰美的统一,着力渲染完美无暇,汉赋家们陶醉在人体审美境界中,"思无邪"、"乐而不淫"的审美态度,对我们当今正确地欣赏人体美有很大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尚清审美心理的思想之源--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清淡之美的推崇是中国古代一种普遍的审美心理,尤其是在中唐以后的士大夫阶层中.笔者认为,道家是中国历史上这种普遍的审美心理主要的哲学思想根源."道"作为道家最高的哲学和审美范畴,"道"的美,是最高的美,而从某种程度上说,"道"的美,就是自然朴素的美、清淡的美、清省无雕饰的美.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的书写中,学界对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美学思想一直重视不够,大都认为韩非的一个审美否定论者从"富国强兵"的政治功利主义出发,认为艺术无用,文学有害,全面否定儒家的"礼乐"政治.事实上韩非在认为美是假的、无用的、非道德的"恶"的同时,明确提出了"撞钟舞女,不害于治"的说法,把美和艺术的存在空间置于在政治伦理日常效用之外,与人的感官欲望相连;这些见解恰恰相合于"美不是达到某种实用目的的手段,美自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独立存在"的这一"审美的非功利"原则.法家美学思想的这一内涵,曾为学界所忽视,因此,重新审视、阐释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美学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视角独特、影响深远的日本传统美学随笔名篇<阴翳礼赞>为例,将日本审美传统放入中西传统审美观的对比框架中加以比照、分析,阐述其与中西审美观的异同--和西方美学一样重视外在形式美,但不探讨决定形式美的"逻各斯";与儒家美学一样重视来自直觉和感悟的美,但不介入美之"道"--一种被人为注入的道德评判和政治教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