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每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含义,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的语义也有所不同。语言表达形式与语义在量和距离上的关系表现为:一方面,语符(即形式)量越多,语义(即内容)信息量也越多(MORE OF FORM IS MORE OF CONTENT);另一方面,语符间距离越近,语义效果越强(CLOSENESS IS STRENGTH OF EFFECT)。这是人们把语言形式空间化,并通过空间化隐喻去认识语言表达形式和语义的结果。语言形式与语义间的关系对外语教学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每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含义,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的语义也有所不同.语言表达形式与语义在量和距离上的关系表现为:一方面,语符(即形式)量越多,语义(即内容)信息量也越多(MORE OF FORM IS MORE OF CONTENT);另一方面,语符间距离越近,语义效果越强(CLOSENESS IS STRENGTH OF EFFECT).这是人们把语言形式空间化,并通过空间化隐喻去认识语言表达形式和语义的结果.语言形式与语义间的关系对外语教学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语义的确立”的实质是把一所知 (语符 )作为另一所知 (语义 )来知。“对别人所使用的语符的理解”的实质是从别人使用的语符中识别出被理解者自己关联到这一语符上的理解者所知的内容。某语符的语义应该以最早使用这个语符的人所理解的语义为准  相似文献   

4.
语言学研究的认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观将语言看作以大脑为物质载体的内部语言。它的心智哲学属性既不是硬派,也不是软派。认知观既研究内部语言的特征、结构、功能和能力操作之间的关系,也自觉用科学理论原则约束自己。认知观指导下的语符模式以认知层次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兼蓄系统功能语法、概念语义学、认知语法各模式的长处。它模拟的范围包括话用推理、语言表达形式以及两者间的认知操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澳洲主要的三家报纸的调研,指出有三种女性指称语的表现形式,即代名词形式,句式结构形式和语义形式,这些表现形式揭示出语言学理论有关词结构与含义间的纵聚合关系和横组合关系的语言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心理空间理论阐释文学话语冲突,发现语言的模糊和歧义、语用预设的冲突,以及空间语义项的缺省导致人物话语矛盾心理空间的多重建构,话语冲突与叙事表达共同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心理空间理论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概念合成理论跨越语符和超语符的界限,为探索文学话语矛盾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基于英汉空间语义对比分析结果,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研究英、汉空间识解异同对中国学生英语空间介词习得的影响,结果发现:(1)整体上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对三类对应的习得有影响,但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与他们的目标语空间识解能力发展没有同步对应关系。(2)在英语介词习得过程中,与汉语空间语义对应的空间语义最易习得,不对应最难,难度从对应、准对应到不对应逐渐上升。(3)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对同一空间场景的空间识解机制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语言变异是偏离语言常规的语言形式,它既是语言发展的需要,又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语言变异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语音变异、词汇变异、语法变异、语义变异、语符变异、语域变异以及修辞变异,它是语言多样性和社会性的反映。语言变异给语言带来了更多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李见心的诗歌并不排斥技术的运用和语言形式的打磨,她把日常生活展现为一个符号的世界,用语言还原诗意人生本身的快感。她有意识地运用语符、语义、语形、语体等多种语言手段,突入心灵超验领域,为诗歌开拓了巨大的表现空间。李见心的诗歌不是线性的,其空间性大于时间性,强调来自生活的现场感与结构感,通过修辞化、符象化的日常生活敞开本真,通过创造日常化景观去埋葬历史的记忆,摆脱日常消息性语言和无意识对生活的遮蔽,建构起充满张力的文学生态。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说"自行车修理部"、"鱼塘守护人员",即运用"O+V+N"的结构;而不说"修理自行车部"、"守护鱼塘人员",即不运用"V+O+N"的结构,这看似有违SVO语言的句法组织规则。倘若要用V+O的形式,也需加上"的",成为"V+O+的+N"的结构,转换成具体的表达式,即修理自行车的店,守护鱼塘的人员。这是为什么?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借助于象似性,特别是关系象似性中距离象似性原则的有关内容给以阐释。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概念关系越近,使用表达它们的词语也就靠得越近。在"V+O+的+N"的结构中,加上"的"字,成为一个名词短语,"V+O+的"作为整体对N的具体含义进行限定,所以不存在语符间距离远近的比较。而"O+V+N"实际上构成了复合名词,之所以将O置于V前,是因为在概念上V和N的距离更近,V可以对N的含义进行更为具体的限定,而O则不能,它只能对V的或V+N的含义进行具体地限定。因为,当我们说鱼塘守护人员时,我们的所指其实是一批守护人员,而不是鱼塘人员,即应首先将这些人员定义为守护人员,其次才能将范围进一步缩小至鱼塘守护人员。简而言之,描述职责的V较之描述职责范围的O与N的概念距离更近一些,因此,在距离相似性的作用下其在表达式层面也靠N更近一些。  相似文献   

11.
一词多义现象和认知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传统的语义理论并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未能对此现象做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理论认为多义现象的形成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如隐喻、换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多义结构的分析和解释对英语词汇教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词多义现象和认知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 ,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传统的语义理论并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 ,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理论认为多义现象的形成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 (如隐喻、换喻 )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 ,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多义结构的分析和解释对英语词汇教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一种传递意义的交际媒介。它既是一种交际系统,又是一种可以表达和代替其他交际系统的超符号系统。不仅语言形式可以表达意义,在社会交际中,与语言交际有关的非语言手段也可以表达意义,所以语篇的整体意义不仅包括由语言形式体现的意义,也包括由非语言手段体现的意义,双方共同组成语篇的意义整体。文章拟从非言语表达手段与语境关系的角度来探讨语篇的连贯,目的是说明非言语表达手段同样在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中起着重要作用并能促进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说文广义》在汉语词义研究理论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说广义》着眼词的形义变化。词形方面,他揭示出形义相近相关字的内部关系,正定字形;词义方面,他揭示出词义变化的内部或外部理据以及一些词义与汉语化的特定关系。对于词义之间体用关系的认识,是他在汉语词义理论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小句”为视角,采用“疑问句语用性嬗变理论模型”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以汉英语祈使疑问句为研究对象,从句法层面对其语表形式进行充分的观察、描述和解释,向深层挖掘语里意义,向外层探求语用价值,力求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以期在祈使疑问句的形式、意义和功能之间找出某种对应关系,对二者的类型进行合理的归纳、分类;对疑问句探询功能的迁移及衰退进行了验证,挖掘出汉英语祈使疑问句出现的根源并发现二者之间异同.同时,也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跨语言解释力.  相似文献   

16.
歧义是具有一个以上意义的语言形式,即同一形式的语言可以表达几种不同的意义,它广泛地存在于语言交际中。为了避免和消除语言中的歧义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充分认识歧义产生的原因、情况和特点,掌握其规律,从而在运用语言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和消除它们;除了学习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结构外,还要注意学习习俗、谚语、信仰、民族心理等文化背景的知识;多交流、多沟通。  相似文献   

17.
昆明话和普通话"VV"、"V(一)下"的功能、形式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其他西南官话相比,昆明方言最突出的特点之—就是具有动词重叠式,形成了"VV"与"V一下"表示短暂、尝试意义两种形式共存的局面。表面看,这两种形式及其表意功能与普通话是一致的,但如果着眼于二者在各自语言系统中与相关形式的依存关系,却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与各种相关形式的对比分析,可以分析出昆明话这两种形式与普通话的系统差异以及结合历史来源探讨两种形式间的依存关系,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8.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不同的形式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形式因其所实现的意义而获得,而不同的意义必然会在形式上有所体现。首先,本文描述了现代汉语感叹标记词及其入句条件,并从感叹句的态度性和结构功能角度勾勒了汉语标记性感叹句系统,并以此来解读其所实现的人际功能,即价值赋予的主观性和邀请读者共享情感。   相似文献   

19.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语气是语言学界具有争议的一个课题。学者们对其见解不一,但大多都基于对其语法结构层面的分析。从认知的视角去关注形式与意义的内在联系,通过解读语法形式的认知意义,揭示该现象的隐喻本质。  相似文献   

20.
认知视野中的一词多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具有多个相关义项的语言现象。新义项的产生不是随机的,也不是盲目的,而是人类认知参与下语言历时变化的结果,因此认知角度的一词多义研究能够比较清楚地揭示一词多义的根源与本质。新义项以基本义项为核心,按照辐射型或链型方式排列,构成一个词项意义的原型范畴。人们总是从基本义项出发,主要利用范畴化、隐喻和转喻思维等方式,将新义项赋予现有词项,从而使一词多义现象表现出明显的认知理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