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鄯州建置     
鄯州,是北魏在湟水地区的州郡一级的行政建置。史载,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鄯善镇,置鄯州,州治今西宁。鄯善,原系西域一国,首府在今新疆若羌,为何在西宁有鄯善镇和鄯州呢?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魏太武帝即派军西征,439年攻灭北凉。北凉王沮渠牧犍弟张掖太守沮渠宜得、乐都太守沮渠安周、酒泉太守沮渠无讳等先后逃至敦煌,谋夺鄯善。鄯善王惧,奔且末,其子真达乃降沮渠氏,隔绝丝绸之路。太平真君六年(445  相似文献   

2.
神(?)二年(429),北魏大军深入漠北腹地给柔然汗国以沉重打击,柔然力量受到极大削弱,双方一直所持敌对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北史·蠕蠕传》谓“太武征伐之后,意存休息;蠕蠕亦怖威北窜,不敢复南”。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分裂半个世纪的北中国重又出现统一局面。北魏采取以功为守的战略,发动了数次对柔然的主动功击,防止其进犯漠南而影响北境稳定。终太武帝一代,北魏与柔然征战关系的格局虽然并未改变,但随着北魏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化,缓和的趋势开始上升,双方敌对关系缓慢解冻,和平通使的次数逐渐增加,而征战则越来越少。与这种形势相适应,北魏北边防务也在前期政策的基础上进行着调整,突出的特点是防守代替进攻而成为防务政策的主导思想。这样,北镇地位以及与此相关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武沐  冉诗泽 《民族研究》2022,(1):110-125+145-146
中国少数民族在中华大一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是少数民族对于大一统思想的贡献却很少有人深入探讨。实际上,在大一统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少数民族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从魏晋南北朝到辽朝,少数民族在大一统的“共祖异族”理论框架下,以炎黄血脉认同为共识,创建了一个个局部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在金、元、清三朝,少数民族则在“我本中国”的理论框架下,以国家认同为共识,建立了统一(或局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其中,以北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创造性地践行了“脱夷统华”理论;在后唐、后晋、后汉三朝,沙陀人凭借“政治正统”完成正统建构;契丹人更是在“脱夷统华”理论中增添了“北极之下为中国”的内容,扩大了“中国”的内涵。金朝建立后,多民族的中国观被创建出来,中国大一统思想开始进入“我本中国”的理论进程。元、清两朝都是这一理论的成功实践者。这些思想的积极影响,最终铸成了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共识。  相似文献   

4.
北魏天安到太和时期(466-490),在云冈、麦积山等石窟寺营建过程中,出现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双窟样式,其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湛,融合了诸多中原及西域造像特征,是外来佛教艺术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与当时北魏文明太后冯氏和献文帝、孝文帝共同临朝执政有密切关系,也是世俗政治力量在佛教窟龛造像中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5.
马蹄寺石窟群地处张掖市南62公里的祁连山北麓,洞窟大多开凿在临松山山谷间的红砂岩壁上,窟群由千佛洞、金塔寺、马蹄南北寺和上、中、下观音洞七部分组成,共有洞窟七十余个。尚存有文物遗迹的洞窟37个,窟内保存有北凉、北魏、北周、隋、唐、西夏、元、明、以来的珍贵塑像500余身,壁画1200多平方米。1996年,马蹄寺石窟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6.
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大乘佛教中又分显宗和密宗。由印度传人西藏并广为传播的是大乘佛教,其中密宗较为兴盛,提倡显密共修,先显后密。藏语称密宗作“桑俄”,意为“秘密真言”。密宗的发达是藏传佛教重要特点之一。十三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泯灭后,唯有藏传佛教保留了密宗四部修习的完整形态。藏传佛教密宗有自己的传承,在所重经典、修习次第、仪轨、制度等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鲜卑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尤其是对鲜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孝文帝欲以“全盘汉化”的措施促使鲜、汉民族早日融为一体。客观地讲,孝文帝改革对北魏历史、对鲜卑族的发展都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将北魏的民族融合进程推向了历史的新高潮。但改革措施具有明显的“强制汉化”的特点,鲜、汉民族融合进程中呈现出“捏合”的特征,这不仅不符合民族融合的规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北魏的灭亡。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钱国旗同志《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一文中的主要观点 ,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认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北魏前期和后期的民族融合具有不同的特点 ,后期的鲜汉“民族融合”过程中强制性“全面汉化”的特征很突出 ,属于强制性民族同化 ,而且该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所得出的结论间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故北魏后期的“民族融合”并非“良性” ;同时 ,这种“良性发展模式”在历史上也不具有明显的“示范意义” ;历史上存在以汉化为基本特征的民族融合 ,但不以北魏后期的那种强制性“全面汉化”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佛教是台湾社会民间慈善的重要力量,不仅在组织动员上能量巨大,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台湾民众的助人心理和慈善文化.佛教的“建设人间净土”、“大乘菩萨行”、“感恩报恩”等理念,融合于现代社会的“回馈社会”、“助人”、“承担社会责任”等伦理中,并与之完美结合,促进了台湾民间慈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据档案史料,“盛京”在蒙藏文化语境中被视为“莲花盛开之城”,是“莲花净土”。“莲花盛开”象征佛教法运兴隆,这赋予了“盛京”原本汉语和满语意义上没有的内涵——“佛国”。由于蒙藏民族信仰佛教,定都“盛京”之佛教意蕴,以及在盛京修建实胜寺和四塔四寺等一系列活动,也是皇太极以佛教凝聚蒙古和西藏,形成对“大清”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1.
西汉晚期 ,佛教从海路传入广西。晋之后 ,广西佛教重心逐渐北移。到唐宋时 ,桂州取代苍梧 ,成为广西佛教的中心 ,桂北呈现出一派佛法兴盛的景象。桂北受中原汉文化影响最早最深 ,又是古代广西政治和文化中心 ,使桂北成为古代广西佛教最为兴盛的地区。作为一种文化渗透 ,兴盛的佛教对桂北的社会历史乃至哲学、文学、艺术等文化形态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 ,在探讨“桂北文化现象”时 ,必须深入了解桂北的佛教 ,充分评估它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佛教禅宗心性论是佛学的核心义理之一,旨在启迪人从心灵中寻求“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它强化了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这一特征与艺术创作的主体精神有着内在的相互通融和契符。韩孟诗派是中唐最具特征的诗派,此派诗人在诗歌创作实践中都表现自我主体意识,抒写心性,而形成这一创作特征的深层文化思想背景正是佛教禅宗心性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源于西藏本土,公元7世纪,佛教最早从中国汉地和印度传人藏族地区。在佛教传人以前,藏地盛行原始本教信仰。佛教传人后与本教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传说修建大昭寺时,“昼日所筑,入夜悉为魔鬼摧毁,不见余痕”,其实则为被激怒了的本教巫师及其信徒们所毁。而两教在互相斗争中也  相似文献   

14.
周莹 《回族研究》2023,(3):12-18
通过对周汉魏晋“故事”的效法进行政权构建,是十六国北魏统治者施政中的一项重要策略。中华“故事”成为其制度建设的范例、决策制定的依据、凸显政权合法性的思想资源。在十六国北魏君臣的言辞与施政中,相关制度惯例被广泛选择和普遍运用,这既是其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中孕育发展的体现。对十六国北魏重“故事”现象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经验开展研究,可有助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唐五代河西佛教与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佛教源远流长 ,唐五代时期 ,敦煌、甘州、凉州及炳灵寺等地 ,皆为佛教文化之中心。河西佛教经过唐朝和吐蕃王朝时期的发展 ,到唐末五代时期呈现出多民族交融的特点 ,当时河西各民族中佛教极为盛行 ,正与河西佛教的这种地方特点不无关系。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弘法”的兴起 ,就深受河西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藏戏溯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藏戏是流传至中国青藏高原与毗邻藏族地区的地方戏剧种,是古代佛教戏剧文化与藏族本土文化交融的产物。因为西藏与古代印度、西域接壤,放深受其佛教文化之影响。历史上由西藏借道尼泊尔通往印度各地的“高原丝绸之路”,亦称“唐着古道”,曾为传播印度佛教及梵语古典戏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著名的吐蕃王松赞干布特派大臣土弥·桑布扎前去印度学习梵文与佛法,待大臣返藏后即参照梵文字体创制了藏文及《八种声明论》,并翻译了佛经数十部。唐景龙四年新继位的吐蕃王赤德祖赞迎娶唐朝的金城公主,夫妇俩更是全力促进吐蕃王室发起的佛教社…  相似文献   

17.
因为分裂、交战和逐鹿的形势,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之间的人员流动事件极多,各政权十分重视利用归附力量。北魏从一个边陲代国发展成为跨越大半个中国的泱泱大国,是利用归附力量的典范。北魏成功地融合了北方各政权和部族的力量,以及南朝的归附力量,是殊途同归的归附力量壮大了北魏国家的规模,促进了北魏的全面发展。纵览北魏历史,各个阶层的归附者络绎不绝,政府有一系列政策接待、安置他们。  相似文献   

18.
走进山门     
凡到过中国的人几乎很少有不到佛寺去参观;凡中国的老百姓,也很少有没到过佛寺的。中国大地上这么多佛教寺庙,本身就已经给我们显示了佛教的影响。其实,“佛教征服中国”这种现象并不是如今才有的,自从古代佛教进入中国以来,中国文化中就有了许许多多的佛教痕迹了。就说寺庙吧,南北朝时代就已经遍布中国,我们只要看  相似文献   

19.
从教法传承来看,宁玛派是西藏历史上最古老的佛教派别,它的法统起始于“前弘期”。由于这个原因,宁玛派又被称为“旧派”。而关于旧派,西藏佛教界一直对其教法有“纯正”、“不纯正”、“不加评论”等论争,指责其不纯正的人与著作也较多,如“仁钦桑布译师的《辨法与法论》、拉喇嘛意协畏、希瓦畏(静  相似文献   

20.
据《贝叶经》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傣族就有了自己的医药,它的产生与印度医药学的发展和印度小乘佛教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傣族文献均不署作者姓名,为“贝叶经”和“红版经”两种,傣医药常识在以上文献中都有记述。记述医学常识最多的部分文献:《罗格牙坦》,(傣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