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人的世界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哲学在内的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都应当从人类创造“生活世界”的“意义”去理解。从这种思路出发,通过具体考察“意义”的个体自我意识与社会自我意识的关系,哲学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基本方式的关系,以及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作者提出:哲学是作为“意义”的社会自我意识而存在的;揭示、反思和塑造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是哲学对人类生活的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书是作者1989年出版的《价值哲学》一书的补充、发展和完善,它标志着作者对价值哲学思考的深入,也反映了近年国内价值哲学研究的新水准。全书以价值本质问题为重心,由“价值的存在与本质”、“价值活动”、“价值意识与价值观念”、“价值与文化”四编十五章构成。依逻辑进程,本书实际上阐述了价值本体论、价值活动论、价值观念论和价值文化论。本书名曰“新探”,纵览全书,的确是敢于发他人所未发、探前人所未探,新见迭出。这个“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学科名称及学科定位的新见解。学科名称的规范与统一,并非无关宏旨。笔者就屡次碰到这样的事:图书馆有时会将有关价值论的书编到经济学类或伦理学类去,有的编辑部则常将此类  相似文献   

3.
追寻人类本性的“类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众多的人性理论中,“类”的人性观点更接近人的根本。基于这个根本,人才能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真正占有人的本质,成为自由、自觉的“类存在”。人类发展史以及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发展史,应该被理解为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发展的历史。人类发展的进程与趋势,要求我们反思和确证人的“类本性”,理解与把握“类意识”生成、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类哲学”恰正是追寻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的思维尔式和哲学观点。这种哲学视角与境界,意味着当代中国哲学家对于人性问题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4.
“类”思维方式与马克思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思维方式是高清海教授思考“类哲学”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高清海教授的研究思路是:以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揭示人的本质、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破除以往哲学以物的方式理解人的存在的思维方式,建立以人的方式理解人的存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路实际上揭示了“类”思维方式与马克思哲学研究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类”思维方式的研究要求我们从一个新的哲学视野重新思考马克思,发现马克思哲学的现代价值;而我们只有从现代哲学发展的高  相似文献   

5.
晏辉 《社会科学》2022,(5):11-21
“范式”是所指与被指之间的相互共属和共在,其间存有固定的亲缘性。用以指称被指的概念、话语和逻辑必须与被指的“是其所是”具有对称性;所指在何种程度上澄明着被指,被指就在何种程度上被揭示着。事物法则只有被理性法则澄明着、揭示着,才以被指的方式敞开着、呈现着。“现”与“见”就是相互共属和共在。依照事物法则与理性法则的亲缘关系,价值哲学作为所指必须以理性法则的样式揭示、显现和澄明作为被指的价值世界。价值世界是流动的善,它以“不再是”“正在是”和“尚未是”的样式立在那里,它自在地“所是”着,而作为有意愿、有目的和有理性能力的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是非要有所指于这个充满流动性和生命力的善的世界的,因为创造、分配和享用价值世界是人的宿命,人是价值性的存在物。价值哲学就是人的价值性存在的理论方式。为此,它就必须以“不再是”“正在是”和“尚未是”为指称对象,以断面思维、段落思维和历史思维将其呈现在表象里、把握在意识中。这就是价值哲学把握当代生活世界的三种范式,其深层次的思维方式乃是发生学的致思范式。而被价值哲学三种致思范式所把握的当代生活世界,乃是一个以全球化为背景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它不但改变着由...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就在于它特有的历史的观念或历史的原则.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关键在于,不应该用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重构马克思哲学,也不应该用西方现代哲学某些哲学派别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改造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生活(实践)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与此相适应,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物质(自然)决定意识”的旧唯物主义,而是生活(实践)决定意识的新唯物主义,即历史的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的存在论”——“历史生存论”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7.
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研究,虽然把握到实践概念,但存在人的生命本性研究维度的缺失。西方传统哲学“科学观点”与“神学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割裂了人性的思维方式,无法实现对人与世界的真实理解。马克思从人的自身根源,以否定性统一的“实践观点”去理解人及其对象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符合“人之本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变革了西方传统哲学对人与世界的极端化理解模式,实现了在传统哲学理论中割裂的人性的统一。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的此种变革,也是当代中国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未来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2001,(5)
实践哲学 :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和思维方式  李楠明在《东岳论丛》2 0 0 1年第 4期撰文《实践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和思维方式》指出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主流意识不被大众所接受。这就导致了两个结果 :一是哲学的边缘化 ,一是大众层面思想迷惘 ,理论信念日益淡薄。旧哲学幻想一劳永逸地把握世界 ,总想描绘出世界的终极图景 ,使哲学远远脱离生活现实 ,因而“本体论”成为旧哲学的核心。实践哲学并不脱离现实 ,马克思从实践的一体化活动出发 ,描述了人的总体性存在 ,从而克服了旧哲学把人抽象化的错误 ,把非人的哲学…  相似文献   

9.
现代哲学研究的重心逐渐移向人的研究,其核心部位是人的意识,这是主体性哲学发展韵主要趋势。然而,意识不能离开社会,只有把意识放到现时代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才能真正认识其作用和意义。一意识的社会功能,主要指意识在社会实践、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一切意识都是社会意识。以独立意识、自我意识为主干的个人意识和反映人们社会关系统一体的群体意识是社会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就是说,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多元现代性”概念源自现代化的多维发展方式,但也内涵“一”与“多”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是一个复杂的当代问题。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中发掘新的哲学解释框架和视角,全面把握多元现代性中的“一”与“多”各自的内涵与外延,准确定位“一”与“多”之间的张力,对于理解现代多样性问题以及其所引发的价值冲突,建构真正的多元现代性,不仅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实践—价值解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价值学说属于现代人文主义哲学传统 ,但马克思是通过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分析来完成他的价值哲学建构的 ,因此实践是马克思价值哲学的重要概念 ,应努力从实践哲学的视角 ,去探讨马克思价值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基本内容。马克思以“实践”与“共产主义”这两个概念的同一性及其差别 ,揭示人的终极价值的形成及其实现过程 ,并通过实践的文化功能 ,建立了考察价值哲学的整体性方法。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价值哲学最有特色的部分。马克思揭示了异化对人的价值形成的作用 :异化创造了人的个体存在形式和人的文化形式 ;异化不仅是人的一种价值存在方式 ,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中介 ,并且是实现人的终极价值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高清海先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思想洞见的哲学家。他立足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去批判和消解苏联模式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去梳理马克思的哲学遗产和中国古人的生命意识,建立了自己特有的类哲学思想体系。应该说,高清海先生的类哲学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与中国生命哲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人应有的自我意识和存在意识。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伦理学新走向--类伦理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类”是人性规定的特有范畴,它建构起了人对人自身认识的从未有过的价值维度,从而使伦理学真正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成为可能。特别是在“人类生存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人们对“类存在”、“类生命”、“类意识”、“类价值”、“类特性”、“类伦理”的认知与追求正渐渐成为新时代的突出性标志,为此,“类伦理学”将为全球性伦理问题的真正解决提供可切实依据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哲学与人、世界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哲学视域中人格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当代哲学应面向“人格世界”并担负起人格理性批判的使命这一重要主题。文章强调:人所生存于其中的世界其实质是人通过自己的价值实践自我生成、自我建构的“人格世界”,是体现着人的类本质即人的社会价值的“适然世界”,也是当代哲学所要面对的现实生活世界。由于哲学只有在关切人的自身存在的超越中才能获得其真正发展的根据,因而哲学面向人格世界与面向生活世界一样,都将表达哲学对自身使命和意义的新理解,并从人格理性的哲学批判中获得新的信念、自觉萌发改造世界的旨趣和构筑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境界的新哲学观。  相似文献   

15.
要判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就必须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精神的关系。从历史大时代与小时代、时代精神与时代主题的关系来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逐步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现时代精神,作为这一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过时;从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内容来看,大科学、大实践也是现时代精神,它们的形成和出现既深刻地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内在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催生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从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特点来看,全球化同样也是现时代精神,它有力地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也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大力强化人类意识。  相似文献   

16.
张能为 《学术界》2012,(12):38-49,266,269
学界普遍存在的将伽达默尔解释学与伦理学分而说之抑或将其两者作完全简单等同可以说都有失偏颇,也失之根本。如同海德格尔所认为的"科学技术已经破坏了德国人的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伽达默尔深刻之处在于分析了人类生活价值伦理失落之根是实践理性、实践智慧的缺位和沦丧,"实践衰退为技术",价值伦理的重塑意味着实践哲学的重建与复兴,因为从根本上说,"实践就是伦理学实践"。实践哲学就是对人类存在本质和生活行为与状态的一种理性反思,是关乎人类存在、目的、价值与意义的根本性理解,它要求在它所框定的结构中去把握"正确的""共同的"伦理;实践哲学作为一种方法观念"将再度重视‘伦理学’,即为‘伦理学’进行一般的辩护,但不是针对价值意识的内容,而是针对权利和道德中亦即伦理中的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性"。显然,伽达默尔无意于具体伦理规范讨论,而是从本体论的高度来处理实践哲学与价值伦理的联结的,并把价值的本体论问题当作实践哲学及其伦理学的核心,"价值的本体论问题意味着这样一个关口,如果你不探寻‘价值’之存在所要求的整个道路,就别想通过它。"抑或说,现代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是在实践哲学的恢复与复兴中得到有力的肯定和重建的;实践哲学重又在价值伦理上担当了实践理性的责任与力量。  相似文献   

17.
论哲学的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哲学教科书所阐述的哲学对象观存在着许多局限。首先它没有对作为哲学对象的“世界”概念给以必要的澄明;其次,这样的哲学对象观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包含的内容及哲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都存在着矛盾;第三,传统的哲学对象观留有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的痕迹。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看哲学的对象,哲学对象以实践世界为范围,是对一定层次一定维度的实践世界的真理和价值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综合性或整体性是现时代的特征。在科学知识方面,它表现为横断性、总括性学科的相继出现;在文化方面,则表现为人类全球意识和“天—地—人”观念的产生。有鉴于此,哲学认识论也应当从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去重新考察认识活动,再现认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指导下,运用实践的思维方式,站在当代世界历史及时代的制高点上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航向,高瞻远瞩地设计发展蓝图,坚定不移地开辟发展道路.他所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及本质特征.一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袖的历史使命就是  相似文献   

20.
“价值”概念像一只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鼓起来的麻袋,许多内容都只是后来才被装进去的。价值问题以不同的方式成为哲学研究的主题,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价值问题,由此形成了当代哲学“价值论转向”的三种分支方向或表现形态,它们都只是“价值哲学”而非“价值科学”。价值问题既是哲学问题同时也是科学问题,光有关于价值的形而上的哲学层面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关于价值的形而下的科学层面的研究。作为人类理性智慧把握价值问题的不同方式,这两种研究各有其适用范围,价值哲学与价值科学的齐头并进及彼此互补,将是价值研究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