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的时代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已经从学理层面拓展到了实践层面。回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历史进程及特点不仅有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也有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实践视野和普及面。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发生了重大改变,凸显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出了新挑战。根据时代发展和不同受众需求的改变,选择适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维度传播方法是加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洪鹏  陈玲 《南方论刊》2009,(12):12-14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小城镇的大众化传播是加快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支撑于必然要求。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与小城镇政治传播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在学科建设方面具有紧密联系,而且在实践层面是统一的,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之中。因此,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角出发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的紧迫任务。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路径之一。因此,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和期末考试方式,增强教学实效性,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应特别强调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阵地。为了更好的实现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需要对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对象、内容、方式和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发挥大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改进传播方式、创新传播内容和优化传播环境等具体措施,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容、方法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关注和改善民生相结合,与领导干部的"身教"相结合,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文献调研发现,马克思主义传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其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传播学的多维视角展开,已形成一些有意义的研究视角,也获得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下一阶段研究应该在研究的系统化、理论化、实证性等维度下功夫,以及加强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理论界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通过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双重反思,发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互动关系,不仅能为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现状寻找出路,而且能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开辟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以社会心理学的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为视角,以理论说服、情感激发、传播者影响三种作用方式分析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机理,由此可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采取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传播策略,有效激发受众的积极情感,努力提高受众的MAO水平,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本质是其大众化传播的价值基础,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土壤。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需求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要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作为传播信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中国化和时代化;传播必须选取有利于受众接受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果,应从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手段和方式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解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的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从适应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官方走向民间、从学术走向大众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解,可以肯定的是,代表中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质的规定性,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共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量的规定性。为此,我们应从群众需要视角、吸纳民间力量参与、立足日常生活创新理论传播方式、领导干部发挥示范作用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从实践性的角度来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追求。当前城市社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大众化传播平台的现代化和立体化、大众化传播主体的群体特性问题以及大众化传播方法的灵活性问题等。城市社区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建立大众化宣传普及的专业化队伍,建立健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创新大众化的载体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的生成,构建社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基地"。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坚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群众化和通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把注重宣传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途径。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表明,应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注重传播内容的时代化、通俗化和多样化;注重传播手段的多样性、传播对象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由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转化为社会各阶层成员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并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党政领导干部阶层在社会发展中处于领导者、决策者和组织者的地位,权威性强,影响力大,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领导者、推动者、示范者的作用.但党政领导干部阶层存在着将马克思主义吸引力建设悬空化、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工具化,存在着思想道德武微、具体行为失范等各种问题.这归因于部分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发展力不足、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部体系相背离等.为此,必须采取提升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发展力、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部体系的弥合等举措,推进党政领导干部阶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网络化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技术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社会生态环境。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历史语境,全面审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化境遇,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着三大基本问题:主流网站宣传引领力有待提升,特色理论网络化宣传品牌明显偏少;理论宣传的覆盖范围较低,还存在着诸多盲点和“空白地带”; 网络理论宣传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理论宣传的网络资源共享程度较低,创新明显不足。从增强理论大众化的吸引力、提升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力、强化理论大众化的辐射力、奠定理论大众化的支撑力等方面构建适应网络技术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和实现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7.
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从如下方面着力: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提升传播内容的文化内涵;不断创新话语风格,增强传播的吸引力;不断推进高素质的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方式,提高传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以人民大众的需要和利益为本,注重在变革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表现在:把保障大众利益与教育引导大众相结合,以扩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众基础;把满足大众的感情需要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相结合,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吸引力;把知识分子的工农化与工农干部的知识分子化相结合,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嫁接。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传播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热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厘清大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建立二者的良性互动。对此,应凸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优势,通过引发人文意义上全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关注,造就大众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趋近;利用大众文化受众广泛、个体性强、信息更新快和市场开放性高的特点,变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以文化传播项目为依托,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高等院校、理论机构、主流媒体、知识分子阶层的传统传播空间扩展到面向社会、倾向实践、兼容并蓄的广阔层面,引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空间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社会主义政治社会化的高度,以科学的态度、内容和方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