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路强 《云梦学刊》2016,(4):53-57
法家的伦理思想几乎全部针对于政治,而晋法家作为法家的核心代表,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伦理的建构有着奠基性的意义。从历史上看,晋法家强调政治的起点是人的自然属性与基本欲求构成的"人情",而最终目标则是要确保国家和社会的整体秩序,由此也就构成了中国古代具有理性主义和国家主义倾向的政治伦理理念。这一理念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也是人们将中国古代政治称为"阳儒阴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论江泽民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建立了历史观之“体、用”架构,亦即历史观之本体与运用的价值取向。中国中古史观以“天命观”为体,以儒家伦理观念为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体、用”演化:毛泽东以唯物史观为体,以阶级斗争学说为用;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体,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为用;江泽民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江泽民以唯物史观为体,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为用。对“三个代表”思想的阐释。江泽民历史观的方法论——系统的方法。江泽民历史观之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知识背景。江泽民历史观、历史思想之社会实践:高度重视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推进中华民族新一轮的伟大复兴;关注并引导中国史学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以史为鉴;用其唯物史观的“体、用”架构理论来分析、解决现实的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3.
社会发展观 ,是中国古代历史观进步因素的突出表现 ,它与朴素的唯物论、更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相结合 ,反对历史观中的复古倒退论 ,强调社会历史的日新进化 ,并力图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及其动因。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 ,这种“社会发展观”逻辑地展现出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与孙中山都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活动与斗争实践都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某些特点。比较一下他们的历史观,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他们政治思想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认识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孙中山稍长于梁启超,而在历史舞台上,梁启超却捷足先登,历史观的形成也是梁先孙后。他们在阐述社会历史发展、特别是如何解决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危机时,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围绕“民”来陈述自己的历史观和政治主张。“民”是他们的历史观的出发点和核  相似文献   

5.
古代中国的农耕个体经济、社会政治结构是形成爱国与忠君思想的基础。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但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出现过短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因分裂而出现的"国"只能是中国境内的地方割据政权,而非主权国。这些"国"都有着共同的中国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其爱国思想属于中国爱国思想文化传统。古代中国的爱国思想往往与忠君思想结合在一起,这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必然产物,是古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特质,而非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屈原和杜甫分别是分裂割据时期和大一统时代爱国与忠君思想的代表,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得到爱国与忠君思想文化传统的一些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古代史学的思想主题屈小强卷帙浩繁的中国古史典籍一以贯穿着中国古代史学的思想主题。这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去把握。一、大一统的历史观大一统的历史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融合。中国走向大一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大一统的历史观,也有一个发...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重要内容的民本思想,其发展具有内在的逻辑——与德治主义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与封建君权相互调节,相互强化;与封建专制相互依存,相互背离;与尊君思想相反相成,互成一体。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都强调,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民意是政权的基础,民生是治国的出发点,但是,两者在政治观、历史观、伦理观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民本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都肯定了人的地位和历史作用,体现了对人的价值关怀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两者在理念、价值、实现途径和历史作用等方面存在着质的不同。以当代中国的历史境遇为背景,实现"臣民"向"公民"的根本转变、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以及民本与西方人本的当代融合,自觉地对民本思想进行现代转型,才能使它在当代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8.
中国相当成熟的传统史学与政治历史观,传入社会发展尚属早期的日本,经其作出一定改造之后,对整个日本的社会政治起到导引路向、改铸结构的作用.日本史学是在中国影响下诞生的,其早期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无不明显表现出中国史学的影响.日本古代天皇“万世一系”的政治面貌,实际是在中国儒学历史观和正统论影响下形成的,但却被用为日本优越于中国的根据;在“大一统”观念和“华夷”思想上,日本同样在接受中国理念时有所改造,造成同源文化之间相异之处的纠结.从历史文化根源上对此予以探研,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思想史研究是一门认识学科,认识的起点在于认识历史,而目的则是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思想史研究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所以可能的前提,是古代思想家与我们有着相同的道德诉求,如何实现优良的社会生活是人类恒久的思想主题。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在遵循历史主义方法的同时,也应该有充分的现实关注。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应该避免复古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0.
王先霈的《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心理思想》(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以下简称"王著")是一部全面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中国艺术心理思想的著作.说王著全面、系统,是因为其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的主要历史时期及中国古代所有重要的艺术心理思想;说王著深入,是因为其是将中国艺术心理思想放置于中国文化(乃至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心理这样广阔的宏观背景上来展开研究的,在研究方法上是以现代心理学理论作参照和导引的,是与古代及现代的艺术活动实际有机结合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两种完全对立的国家治理模型。一种是墨家的道德政治,其基本理念是培养君子、尚贤尚同、崇尚节俭、兼爱非攻。另一种是法家的功利政治,其基本理念是依法治国、以术治臣、以势束己、富国强兵。从中国历史进程看,前者既不适用于社会转型期,也不大适用于社会稳定期;后者适用于社会转型期,有利于国际竞争,而不适用于社会稳定期。借鉴历史经验,因时而用,此乃长治久安之道。  相似文献   

12.
编纂思想:推进中国历史编纂学研究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名著的出色成就与史家编纂思想的独创性和合理性密切相关,以往对此却重视不够.今天应当加强对编纂思想的探讨,深入地阐释史家对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解,史家所要强调和凸显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史家如何根据其确定的编纂思想来进行史著的记述议论和组织安排等.<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典籍,其编纂思想的创始价值在于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极其珍贵地记载了中国古代文明前后相承的发展,在历史观上明确总结出"以史为鉴"的思想,在编纂方法上开启了后世"记言家"之先河,同时又有纪事本末体的创意.司马迁的<史记>成为传统史学楷模的重要原因在于其成功地贯彻了"成一家之言"的编纂思想,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体裁的相配合,构建了规模宏伟的社会"全史",重视记载"人"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勇于提出对历史和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治史者只有抓住编纂思想这一关键环节,便能成效显著地推进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并大大增强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是以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思想为对象,研究其产生、发展以及每一历史时期各种思想流派之间斗争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吕振羽、侯外庐等学术界前辈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已经进行过开创性的研究,但是由于历史所造成的原因,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曾经一度中断。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  相似文献   

14.
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目标之一.为社会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事关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也是推进政府转型的战略性目标.一项制度的最终确立,必须有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而均等化思想正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传统之一.某种意义上说,追求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对"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中国政治传统的思想继承与实践回归.中国古代的专制统治者虽不具有现代民主社会的服务型政府平等服务于民众的自觉意识,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治思想无疑为当今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合理性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曾出现了长期的因循、停滞并导致了近现代落后挨打的局面。这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超稳定性和极端专制的实质有关。儒家政治思想的实质是独裁专制 ,同时主张复古倒退 ,以历史循环为必然。作为官方政治理念 ,它在理论上为中国古代专制体制的稳定性与“合理性”提供了帮助和论证 ,并左右了古人的历史观和政治观 ,造成了观念和实践变革的困难。儒学是中国历史陷入因循、停滞的价值根源。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国历代"治世"的思想成因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个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治世"时期.从思想上而言,能否正确地总结前王朝崩溃的原因和教训,能否对人民的力量有所认识,这是出现"治世"的思想基础.在当前,认真分析历代"治世" 的思想成因,以史为鉴,牢记并坚持两个"务必";加强"法治"和"德治"的建设,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关注并切实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这对于中国在现阶段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将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周敦颐的思想贡献主要体现在哲学、教育和社会政治思想三个方面。"诚"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教人向善,进德修业""六经为主,以诚为本""自学为主,重在启发"是其教育思想的内容。其社会政治思想可以归纳为德治与刑治两个方面。周敦颐的历史地位表现在: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开创了宋以来儒学的新形态。他也是湖南"千年湘学"的宗主,是生在湖南、第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湖湘学人。他的影响及于朝鲜、越南、日本、琉球。周敦颐的现实价值:诚学思想中的"立人极",对于当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启迪作用。其社会政治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和德治刑治观,对于当今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论性质及其哲学前提和历史观基础的观点分歧和理论争论,归根到底源于并归结为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实质、理论性质和历史地位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评价。深入探讨和深度理解马克思的价值观与其"实践的人道主义"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是解决上述思想矛盾及其观点分歧和理论争论的关键所在。事实上,对马克思价值观的思想前提和哲学基础的探讨,离不开对马克思在哲学上所实现的研究范式转换、思想前提变革、思维方式转变和历史观念变革的考察与研究,其实质是深刻理解与科学评价马克思之改变世界的哲学范式、实践的人道主义之思想前提、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而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正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根本、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践观点为思维方式、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历史观的"实践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9.
《文史哲》2010,(5)
在古代叙事文学中,以民族冲突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往往随着情节的发展,初始构置的民族矛盾渐趋淡化,汉民族内部的忠奸斗争逐步上升为作品表现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作品内在结构由民族冲突向忠奸斗争转换的独特文学现象。这一现象在明代中后期特定历史阶段的通俗文学创作中得到了较为集中的表现。这一现象的结构功能在于彰显和强化作品的忠奸斗争,文化意义则在于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从政治伦理角度理解、说明历史文化现象和社会政治生活的传统思维定势。这种传统思维定势累积深厚,其认识论基础是汉民族的道德自省意识和仁政思想传统、"以德怀远"与攘外安内的史传传统、内敛固本的社会发展意识。我们在今天分析这一现象,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对传统的忠奸斗争持有更为全面、正确的认识,应特别重视在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中体现进步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20.
试评中国传统的德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德治理论是中国封建国家治国思想的核心。道德在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把握传统道德的特定内涵 ,分析德与治在政治体制、专制制度和治国手段等方面的结合。从封建国家的治国理念、社会生活的稳定团结以及文化传统的历史特征等方面 ,评价传统德治理论的得失。以史为鉴 ,为当代德治理论准备更充分的历史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