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阀政治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特殊的政治形态,这个政治形态贯串于从1912年袁世凯窃国到1949年蒋介石南京政权跨台的中华民同的历史。对于这样一个相当重要的政治现象,学术界的重视与研究是远为不够的。本文拟就军阀政治的起源及其最为主要的特征,作一个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军阀政治的形成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以来封建社会的王统政权、道统文化、族统社会的三维体系发生裂变 ,是近代军阀政治产生的根源 ;军阀政治经历了滋生、雏形和最后形成三个阶段 ,具有四点特征 :一是拥兵自重 ,控制政治 ;二是利用民主政治形式实现军阀专制 ;三是个人及政治角色之间不受法律制度约束 ;四是中央权威弱化 ,军阀割据混战  相似文献   

3.
把中国近代军阀放在中国近代化进程来考察,便会发现其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还是起了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一、从君主专制政治向军事分权政治过渡中国的君主专制政治历时几千年,“皇帝”偶像对中国大臣将军和黎民百姓均具有强大维系人心的魅力,在政治权威上富有极大向心力。但自1840年以来,西方社会政治学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特别是政治结构发生巨大变迁,皇统政权、道统文化、族统社会的三维体系发生裂变,中央权威日渐式微,军阀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上升为政治斗争的主角。军阀政治的崛起极大改变了中国近代的政治生态,使得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经历了深刻巨变。军阀政治具有七点特征:一是拥兵自雄干预政治的称霸性。二是政治行为的投机性和无原则性。三是利权的攫取性与排他性。四是政治伦理取向的封建性。五是政治面目的虚伪性。六是对外关系中的严重依附性。七是军阀政权更迭的频繁性。  相似文献   

5.
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宣告了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但稳定的社会秩序姗姗来迟,军阀割据却愈演愈烈,各派军阀在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似乎站稳了脚跟后,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政权塑造,他们以各自的地盘为依托,在参加纷争和混战中,竭力争取权力的合法化。这种现象与中国旧式朝代割据相比较,存在着重大差异,我们称之为寻求制度化权力的过程。分析近代军阀割据出现的这一现象,将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拓展研究刀光剑影般军阀历史的广泛领域。一所谓制度化权力,也就是规范化权力,即在一定程式上运转的权力机构,它代表了  相似文献   

6.
李鸿章一生有三十多年从事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洋务运动,是这一运动的创始人、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对于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以及近代军队的训练、装备等方面的改革起过积极的作用。下面就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军事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谈四点意见,不当之处,请指正。“资取洋人长技”求自强的倡导者当资本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大门之后,“天朝”的神话破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近代产生的军阀政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已经写有不少论著,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论著对什么是军阀尚是众说纷云.这就是说,对军阀这个概念尚没有较为科学的定义.于是,对中国近代军阀史的上限和下限,以及对军阀派系的代表人物的评价,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研究.本文拟就以上三个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化传统主义,或称文化保守主义和国粹主义,是近代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思潮,也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过程中,中国士大夫对西方文化的一种最初的本能反应模式.在文化传统主义者看来,中国文化优于他种文化,近代文化的进化必须以传统为本位,因而它排斥或轻视西方文化,具有一种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在近代中国的不同时期,文化传统主义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对这一文化思潮进行系统的剖析,对在新的条件下借鉴和继承文化传统,建构中国新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个性主义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产生的,即使没有帝国主义的文化传播,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中国的个性主义价值观.而随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而产生的个性主义是被统治者的价值观,它具有个体性,精神性和爱国性等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联邦制度成功运转需要相应的条件.近代中国等级制政治文化以及宪政文化的缺乏等都不利于联邦制的确立,联邦制在近代中国的失败不可避免.应该理性地看待联邦制,在某些技术手段与一些原则方面可以学习和借鉴联邦制,以加强和改进中央集权.  相似文献   

11.
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动与军阀政治的产生———兼向刘晓同志请教邓正兵军阀政治是近代中国一种特殊而重要的政治形态。刘晓同志的《近代军阀政治的起源》一文(载于《学术研究》1990年第6期)对军阀政治的起源及其最主要的特征,作了一个初步的探索。笔者同意刘晓同志...  相似文献   

12.
个性主义是人道主义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作为资产阶级的学说,针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天命论、群体本位主义等思想意识,要求尊重自我,发展个性,发挥人的主体能动作用。这比人道主义的一般涵义,即关心人、爱人之类,更深刻地体现了人道主义关于人是世界的中心、人可以主宰世界的基本思想,显示了“把人当作人”的深层内涵。如果人道主义中没有个性主义的内容,而仅仅止于关心人、爱人的层面,它就会变质,成为封建统治者也可以接受的居高临下的“仁政”学说,或成为一些宗教教义也可以容纳的慈善主义。中国近代,随着封建阶级的统治开始动摇,封建势力对人们的束缚相对松弛,必然地产生了人道主义思想,而个性主义正是它的核心。鲁迅的人道主义也是如此,它主要就是在中国近代这样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3.
著作权制度是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晚清政府同美、日、英国的知识产权谈判催生了近代中国的著作权制度。移植是近代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唯一的路径选择。著作权制度移植失败表明,在移植西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同时,应着重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创新,以保证市场经济的充分发育和发展,使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产生内在的需求动力,这样才能使知识产权这棵人类智慧之花在近代中国这块土地上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内忧外患的接连冲击下,为挽救自身命运,清政府开启了以"师法"西方为中心的近代军事变革,德国以其先进的军事科技赢得清政府的青睐。在武器装备更新、编制体制调整、军事训练和教育上对中国近代军事变革施加了广泛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军事变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族整合与传统社会转型——近代中国落后西方问题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社会为何迟迟不能转型 ,以致在近代落后于西方 ,这是国内外学术界多年来一直在争论的问题 ,至今未有定论。本文认为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现代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因此 ,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民族整合是影响中国社会转型、使之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两宋以后的三次民族整合阻碍了现代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成长 ,并使中国的封建化反复重叠 ,以致终未能及早走出中世纪 ,长入工业社会  相似文献   

16.
从古代到近代,士大夫都是传统中国社会的重心,然而,到了20世纪初期,士大夫文化已基本消失,知识分子迅速边缘化。在边缘化的过程中,知识分子并没有放弃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他们不断通过政治、教育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来重构社会重心,但最终失败。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废除所导致的知识人与中央权力、地方社会的制度性联系的断裂、知识人的文化认同危机两个维度来探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重构社会重心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评中国近代关于贤妻良母主义的论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中国近代关于贤妻良母主义的论争吕美颐贤妻良母,曾是中国女性的传统形象和生活的基本范式。这种女性标准的确立,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近代以来,贤妻良母或被当作塑造女性的最高标准,或被视为阻碍妇女解放的谬论,褒贬臧否,各执一端,引起多次论争。至今...  相似文献   

18.
一对于启蒙主义艰巨性的不同认识两千多年来,正统儒家学说始终控制着整个民族的精神,主宰着它的命运,阻挠它冲破这种停滞和僵化的思想文化格局。当这种学说严密地控制着中国社会每一个隐蔽的角落时,任何一种多少带有反对封建专制的启蒙主义气息的思想文化现象,都是不大可能在中国的土壤中扎根生长的,它不是被暴虐地扼杀,就是被沉默地湮没。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科学主义政治哲学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对西方科学深入认知的基础上所构建的一套价值体系。它对国家政治生活和人生哲学的改造尤为关注,试图以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重新构筑中国政治生活的基石,但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困惑和迷惘,最终出现了分化和转向,融入到现实的政治运作进程中。科学主义政治哲学虽然对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体系提出了挑战,但并没有使其陷于断裂。这并不意味着否认科学主义政治哲学某些信条的合理性,它仍包融着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即要实现科学精神和道德关怀的统一,缔造成熟的、经得起现代社会冲击的新政治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 段云章、丘捷两位同志的新作——《孙中山和中国近代军阀》的付梓,无疑是深化和拓展孙中山研究的重要实绩.近十年来,孙中山研究有着重大的进展,专著、论文和资料汇编不断出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气象.但是,决不能认为这项研究任务业已基本完成.严格说来,孙中山研究还大有待于拓展和深化.而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军阀,显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迫待深入研究的课题.事实上,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军阀的错综复杂关系,构成他的毕生政治生涯的一个侧面,有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