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尚九玉 《东岳论丛》2000,21(3):102-105
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已经传入当代中国。尽管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于西方社会的批评具有其合理性,不乏真知灼见,但后现代主义哲学所宣扬的基本思想不适合当代中国社会的情况。因而,当代中国应当拒绝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的话     
陈新 《东南学术》2005,(3):42-43
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介绍与评述逐渐增多,甚至让人感觉到,有关后现代主义的辩论成了当代中国史学变革中各种力量交锋的前沿.20世纪70年代前,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就在酝酿中,到80、90年代,迎来了它的一次高潮,同时,后现代主义思想的起源分析也上溯到了海德格尔、尼采等人.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王治河本文认为,目前国内学者对后现代主义的介绍和研究主要侧重于它的否定性向度上,而对其建设性向度则鲜有考察,这种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值得商榷。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复杂的思想和理论内涵,在当代西方有重大影响的哲学文化思潮,不...  相似文献   

4.
回首20世纪文化思想的转型和根本性问题,可以 发现中国当代学术发生了重大转型,其关键性原因在于 后现代文化的冲击。因此,后现代文化问题成为了解此 次世纪性思想转型的钥匙,并成为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内 容。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当代世界性的文化思潮不仅已 经越来越引起西方和东方各国学者的注目,而且也使中 国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并对其在中国当 代文化中的影响做出分析。 王岳川教授是当代中国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化的领军 人物,他致力于剖析后现代后殖民主义文化在中国的播 撒、消解、吸收过程以及丰富而复杂的…  相似文献   

5.
彭卫红 《学术界》2005,(6):278-280
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的一种文化哲学思潮,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对整个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标榜的有关非中心化、解构、多元化、碎片化的思想文化主张深刻影响了当代西方的艺术观念,对当代西方的文学艺术创作更是有直接和间接的指导作用。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的文化艺术界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引进和借鉴也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后现代主义已经和必将对我国的文化艺术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就写作学而言,西方许多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家的一些理论,对中文的写作,尤其是文学创作类的写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对它的写作特性…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产生于六七十年代的当代西方社会文化思潮,对西方以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为主旨的现代主义形成极大的冲击。近年来以凶猛势头切入中国文化界,渗透在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诸多领域,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后现代主义,不辨良莠,拿来并用以注解中国现代化,与不加分析、一概拒斥一样,都不足取。在我们全身心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背景下,后现代主义的切入给我们启示和思考。 一、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对行将到来的“后工业社会”的文化反映。我们不能不承认,理性主义、科学技术在给人带来巨大幸福的同时,带来的无法破解的负面效应电越来越明显:“上帝死了”之后,人的主体性、人本精神某种程度上得以张扬,但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过度发达却导致科学技术对人的主体精神的牵制;人与自然环境关系遭到严重破坏;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造成人格的扭曲萎缩和人际交往关系的异化;思想,精神和人生追求越来越失去个性和自由;等等。这一切又都仿佛是对现代主义的否证。从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思维论、价值论和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三个方面,论述了后现代主义在思维取向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基本特征以及存在的基本问题,并展开由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化中的错位现象而引发的一些深层思考。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在思维论层面上的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样的文化意向是值得肯定的,但对其在价值论层面上的虚无主义观念和“零度”艺术观必须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后现代主义思潮自80年代进入中国以后,促进了包括写作观、语言观、阐释观、批评观和价值观的中国当代文化批评的转型,同时也带来了批评主体的复杂性、批评的缺席和游击状况等诸多问题,为此必须重建新的学术规范和更合理的文化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文明的转折点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下半叶以来,一种以激进面貌出现的、具有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思维特征的、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在西方社会脱颖而出,并产生广泛影响。近年,它已被引介入中国思想文化界。如果说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化已形成挑战,那么其后果将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回应?这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为此,以“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为题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研讨会于1994年5月在西安召开。与会学者就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中国学人应以何种态度面对其挑战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根据这次会议,我们选发了一组笔谈,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更多关注及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在90年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一味地夸大或拒绝阐释这种影响,都将遮蔽后现代主义的本真意义;中国学者对后现代主义采取了拒斥、话语平移和双重确认的文化策略;面对后现代主义,我们不以僵硬的理论来阉割现实而应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寻找适合阐释当代中国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滕驰 《南方论刊》2014,(3):59-61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本性,我国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前提下,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并充分重视受教者"人的主体地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化人本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11.
论近代中国进化史观向唯物史观的演进李坚近代中国思想史出现的大同社会理想为中国人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准备了必要的思想理论前提,学术界对此做了比较充分的研究,阐明了其间的内在联系。可是唯物史观为中国人接受的思想理论前提何在却一直不大为人们提起,似乎唯物史观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新收获──读王杰的《审美幻象研究──现代美学导论》莫其逊在中国当代美学建设的理论选择中,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重要一翼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是一个不容回避又十分敏感棘手的理论现象。王杰在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思想根基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问题是中国当下的学术热点之一。现代性来自于西方的话语体系,却又体现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尽管现代性还没有得到一个理论上的统一界定,却是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思潮在中国的文化建构中现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如我们所知,后现代主义在当代文化中所产生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使传统的审美和艺术面临着强大的消解力量。而寻其源头却可以看到,它是由现代性而包孕产生的。西方的现代性观念和理论,在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和文化结构后,在很大程度上汇入了我们对于固定模式的传统观念和内在束缚的超越,在文学艺术上也促成了革命性的转折。揭示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审美现代性因素,对于认识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路径,寻求一个积极的建构方向,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当代中国“人”的历史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的人学研究 ,必须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 ,为此 ,必须研究当代中国“人”的历史定位问题 ,准确把握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实践前提 ,具体判定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状态和发展方向。当代中国“人”是已经超出传统社会、向着现代社会转变的人 ,也是具有多元组合并在实践中梯队式迈向未来的“人”。当代中国“人”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一是要确立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是要找到通过改革、开放、发展来实现目标的前进之路 ,三是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壮大社会先进阶层 ,扩大中等阶层队伍 ,带动社会后进阶层的人们。支持、鼓励、争取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经济富裕、政治进步、思想高尚的三位一体的社会精英。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西方哲学的一种认识论 ,其主要观点是反理性和反传统 ,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更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成才。因此 ,消除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殷茵 《殷都学刊》2010,31(2):71-74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也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的矛盾。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中国当代文论的前沿话语同整个世界前沿话语相连,其重要语境是全球化和多元化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张力场。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张力场中,深入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探讨如何为中国文化艺术和人的精神发展定位,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詹姆逊的总体性思想最明确地表达在他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深刻批评之中,认为在这个差异性时代也需要总体性。这种总体性是这个时代的生产方式,是在敞开与流动中统一的,而不是封闭的、铁板一块的。理解詹姆逊的总体性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基本主张,有助于我们理解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与根本局限,也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卓瑛  赖建敏 《江西社会科学》2005,46(12):157-160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也是我们落实和谐社会的前提.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分析,透视出中国当代以人为本思想是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指导下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当充满争议的现代性概念与复杂的中国问题相遭遇,当代中国语境的现代性认识产生分歧也就在所难免。厘清这些分歧不仅是廓清历史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纷争的前提,更关系着中国未来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和走向。要对当代中国语境的现代性及其现代性问题作出合理诊断,需要以普世文明的胸怀,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性问题;建立开放、辩证和多维的现代性认知态度;创新传统,为中国现代性之路提供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及其哲学基本假设的反动,在哲学上,它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实在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的扩大,西方学者纷纷对后现代主义思想模式下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哲学立场进行批判性再评价.这些批评表明,后现代主义思想开启了新的研究议程,推动了边缘群体解构总体化的现代性历史的努力,但是,后现代主义面临的问题是,它无法用于建构和解构我们的后现代实在,只是又一个现代神话而已.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在文化上的反应,它反映了当代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危机.只有重新审视现代性的合理价值内核,在当代的历史语境下,重新回到主体性和理性至上性的基础上,才能够解决这种文化和价值的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