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同一性与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向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6):20-23
青少年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从青少年道德人格结构和发展的过程看,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道德人格发展的核心,它是青少年道德人格发展诸要素的整合力量,也是青少年道德人格同一化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同一性形成的影响因素,着重探讨了同一性对人格完善发展的具体影响,从性格特征、社会信任感、社会性合作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提出当代青少年同一性教育、研究中的一些启示,倡导加强对青少年自我认知的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完善自我同一性,促进人格健康。 相似文献
3.
刘子贵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34(1):20-24
人学和人的个体研究要走出新路,我们首先要在理论资源、在思考的出发点上拓展视野。历史上的思想家们,如笛卡尔、洛克、休谟、黑格尔等分别从人格、自我、个体性、或“此在论”等各个角度来研究人的个体存在,我们必须把这些理论资源整合起来。另外,传统哲学对人的个体研究主要是人格或自我的同一性,也就是本质问题,现代哲学则把价值问题推向前台,而马克思主义推动人学和人格自我的研究向实践论的形态转变。我们必须把本质论、价值论与实践论的研究统一起来。再者,我们的研究必须能够回应这个时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所提出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还要对社会现实生活中一些突出而敏感的人格论问题,对人格文明建设问题等开展批判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闫宏秀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21-27
从技术与善的关联来看,福祉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福祉旨趣二者的双向融合应是人类福祉的理想形态。人类的深度数据化与数据的日渐智能化使得数字福祉成为人类福祉的一种新样态。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与伦理学的技术面相为数字福祉的出场提供了理论基础。数字福祉不仅仅是以技术的视角打开福祉的实现,更是从对数字福祉的合理认知打开更广的技术视角,将对数字福祉的关注融入到技术发展的全生命周期,积极寻找福祉的误区与盲区,且在上述过程推进关于福祉理论的新思考。因此,数字福祉既是人类福祉在新兴技术场景中的新解读,也是福祉理论对时代的一种回应,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哲学实践。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分离-个体化与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树青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2):76-80,92
通过对1 13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本研究修订了分离-个体化量表的中文版,考察了分离-个体化与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关系。结果表明:(1)分离-个体化量表的中文修订版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校标关联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2)分离-个体化是同一性状态的重要预测因素。积极分离-个体化对同一性获得状态、消极分离-个体化对同一性扩散状态均有较强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工读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特点;探索工读学生人格、社会支持和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对长株潭地区的工读学校279名学生和普通学校36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并采用SPSS16.0和Amos7.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工读学生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与大五人格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神经质显著相关,与自我同一性扩散状态、获得状态显著相关。结论:工读学生的扩散状态显著高于普通学生,延缓状态显著低于普通学生;社会支持在工读学生的人格与自我同一性扩散状态、延迟状态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赵耸婷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5):116-119
对现代主义进行颠覆与反拔中兴起的后现代文化以其特有的逻辑,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格的塑造并使其走向异化,最终形成戏仿性、边缘性、仿像性人格集于一身的“后现代人”。在内心世界、他人世界、虚幻世界中放逐了自己的后现代人,最终虚化为游走于幻想和真实之间的魅影。 相似文献
8.
杨立民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111-120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将法律服务的运作场景推向一个崭新境界的同时,也必将在“器”和“道”的层面对法律服务产生结构性影响,使法律从业者面临职业角色的转型和工作归属的重塑。从功能主义的角度看,对生成式AI在法律服务中地位和角色的考察,不应再囿于现有制度体系和职业逻辑,而是要超越传统的职业视角和“工具论”立场,理解法律服务数智化发展的复杂动态和不确定性,全面考察生成式AI应用于法律服务的技术机理、行业可行性和赋能场景,分析“工具论”心理可能引发的法律职业“去技能化”现象,系统探讨生成式AI在重塑法律服务的基本内涵、运作范式、群体构成、市场供给关系等方面的深层次影响。不过,以宏观视角考察法律与技术的关系,生成式AI还不能完全取代法律职业群体,因为蕴含于其衍生逻辑中的一些根源性问题以及AI技术与法律固有属性之间的内在张力尚未得到解决。以生成式AI赋能法律服务,需要在国家、职业、市场、技术等层面调和法律职业与智能技术之间的属性张力,并关注可能存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黄向阳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32(5)
自我同一性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又称为社会心理同一性.一般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对过去、现在、将来“自己是谁”及“自己将要怎样”的体验和感受.自我同一性的完善是青年大学生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教师可通过引导大学生重新审视成长经历、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鼓励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尽早完善自我同一性. 相似文献
10.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亲子依恋与人格特质分别是影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家庭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通过对113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了亲子依恋与人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共同作用方式,重点分析了"大五"人格在亲子依恋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大五"人格中的谨慎性、外向性在亲子依恋对同一性早闭状态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随着谨慎性和外向性水平的降低,亲子依恋对同一性早闭状态的影响增加;外向性对亲子依恋与同一性延缓状态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当外向性水平低时,较高的亲子依恋预测更高水平的同一性延缓状态,当外向性水平高时,不管亲子依恋高低,大学生均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同一性延缓状态。 相似文献
11.
黄鸣奋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1):72-77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进行范围广泛的戏剧实验,由此孕育了MUD戏剧、MOO戏剧、饶舌虫戏剧、机器人戏剧和交互性戏剧等多种新的艺术类型。在上述实验中,数码傀儡的研制是关键环节之一。开发数码傀儡的三种基本思路的代表是:古典人工智能、人工生命和可信智能体。由卡耐基·梅隆大学Oz项目组和斯坦福大学"虚拟戏剧"项目组所进行的研究融艺术与科技于一炉,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张桂权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3-100
人格同一性(自我等同、自我同一性)问题是当代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这一问题产生于近代哲学,尤其是洛克哲学。洛克是为了反对笛卡尔把"自我"或"人格"等同于精神实体才提出"人格"及其同一性问题的。洛克的"人格"概念直接导致了康德的"先验自我",间接影响了现象学的产生;而洛克关于人格的"记忆标准"尽管遭到众多批评但仍然是目前最好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周彦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6):85-88
文章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来分析《麦克白》一剧中麦克白夫妇悲剧产生的根源。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麦克白夫妇正是因为他们的本我被激活后,自我在调节本我与超我以及外界环境的压力时失去平衡,引起压抑和焦虑,而他们排解这些情绪所用的自我防御机制则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升级,人类文明正在经历一场立体化、多要素、全景式的数智化变迁。正是在数字智能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互建塑与型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延展性发展空间并呈现出数智化转型的现实图景。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形成,是在惯习空间、资本转换与教育策略发生变化的场域变迁中为实现变革与发展的内在实践需要,也是一种涵盖技术内嵌、认知革新以及价值耦合三重意蕴的范式变革探索。数字智能技术的不断嵌入与拓展,在技术赋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挑战,必须深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智化转型中所存在的场域变迁及其价值限度,并对其进行优化建构与路径创新。在实践逻辑与理论应对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智化转型仍可能存在技术理性与价值指向在有效融合中的张力、现实空间与虚拟世界在内在统一中的缺失、内容供给与传播方式在价值意蕴上的遮蔽等价值限度问题。未来应运用韧性思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路径创新,构建韧性之“道”,达成技术与价值“共轭互济”的育人使命;打造韧性之“器”,培育现实与虚拟“虚实相生”的育人生态;搭载韧性之“事”,创新人工与数智“内嵌耦合”的育人载体。 相似文献
15.
吴贻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2):40-42
只有在发展经济技术文化的同时 ,注重人格完善文化的建设 ,并以它作为人类文化的最终选择方向 ,才能有效地克服经济技术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并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进步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6.
徐良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1):79-82
"人格"是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一书中的核心概念.人格的要义在于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是指他在一切方面都完全是被规定了的和有限的,他全然与自己相关系.他是在有限性中知道自己是无限的、普遍的和自由的.如果一个人没有达到对自己的纯思维和纯认识就不具有人格.由于奴隶不能达到人格的定在,不能占有自己,故奴隶无人格.不仅仅使人为奴隶和奴役他人的人是不法的,奴隶和被奴役者本身也是不法的.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徐贲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25-37
ChatGPT这项技术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个用于搜索和研究的工具,也是一个用于愉快对话的玩具。人们通常高估了ChatGPT作为搜索工具的实用性,也可能低估了它与人进行趣味交谈和快乐互动的价值。可以把ChatGPT重新构想和开发成为一个对话和交谈领域的新成员,将对话和交谈互动的范围扩展到人类之外的AI聊天机器人。这种扩展可以激发新的人文反思议题,如:善意、理解、教养、交往理性、欣赏“他者”,以及对人工智能的恐惧。此外,这种转变的视角也能使人们重新审视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相关的长期问题,例如:“人类”的意义、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失去人类价值观的风险、工作和娱乐的伦理道德以及对话和互动的伦理道德,等等。作为一种人工智能语言模型,ChatGPT具有人文启蒙的潜力,包括:促进知识获取、增进互动、鼓励批判性思维、推动逻辑和理性对话以及传播准确信息的潜力。最终,ChatGPT作为工具和玩具的独特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技术的关系,同时应对日益数字化的世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网络空间多元的、去中心的和片段化(fragment)的自我和人格体验,消解了人们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统一而稳定的自我和人格观念以及主流人格心理学的解释。社会建构论从反本质论、实在论的立场和角度出发,认为:(1)自我和人格是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与他人互动的产物,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与互动,是人们主动探索自我和建构自我的过程;(2)人们在网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都是真实自我的展现,只要这些自我之间能保持协调和沟通,即维持一个弹性的自我状态,人们就不会因此而患上多重人格异常症状。换句话说,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不用担心人们会因为互联网的使用而导致人格障碍。 相似文献
19.
黄河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5(5):49-58
随着人类社会逐渐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迈进,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等前沿技术聚合而成的数智技术越来越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面对全新的时代境遇,推动数智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也成为学科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数智技术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革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机制、关系、方法等维度的数智化跃升。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布局数智融合时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智技术在不断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赋权赋能的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与挑战。数智技术不仅弥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距离、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交互、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供给、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方式,而且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关系、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模式、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为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价值理性为导引,统筹数智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以协同育人为机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育人生态;以平等对话为形式,建构数智化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以技术赋能为依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数智化变革。 相似文献
20.
辛斌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严重性、复杂性困扰着学生工作者。人们不断探索各种心理干预与矫治的技术。实践证明:在深层心理学和本土深层文化结构基础上形成的由“共感”“归本”“显现”三个技术环节所构成的人格深层扩展心理矫治技术对帮助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较快恢复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