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新闻传播的专业性和专属性受到巨大冲击与挑战,令新闻传播的公共性在信息传播的社会化中得以凸显。对新闻报道而言,"观点"作为主观性意见和个体性认知,不仅以话语的姿态呈现于事实的逻辑表达中,也同时以一种选择性策略投射出社情民意,从而聚合成公民新闻和公共新闻的信息处理方式,它具体表现为媒体报道中的新闻观点化和观点新闻化取径。作为对媒介生态变迁的顺应,这样的报道取径可以概称为"作为新闻的观点"的话语生产与媒体话语实践。在此过程中,新闻传播的社会属性、社交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媒体与社会通过新闻生产的对话可能亦得到增进。以此媒体话语参与公共传播的社会表达实践来观照当下的观点新闻及意见生产,本文认为:新闻报道的范式转型将是媒介、技术、人文交互整合与调适之结晶,也是其形塑的媒体话语走向深度智识、助力心智和谐的重构公共理性的责任所在及能动回应。  相似文献   

2.
认知科学家用计算机隐喻来研究人类心智的工作机制,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开拓了认识论研究的新领域,特别是为主体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通过对认知科学核心观点的反思,认为认知科学的方法虽然对研究人类心智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单纯用计算的观点来解释人类心智是不充分的。重视神经科学的研究成为当今认知科学的一个趋势。  相似文献   

3.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与亚里斯多德和实用主义的实践观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进行的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实践应该是不负载任何价值的社会活动,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结合。虚拟实践作为一种新的实践方式,虽然带来了很多问题,但是仍然可以从主观性与客观性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社会特征的分析为解构虚拟实践提供了价值导向。虚拟实践的唯物主义价值在于其是改造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改造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当前虚拟空间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拟象与隐喻     
本文试图从认知隐喻理论,尤其是交织模式的角度解释隐喻与拟象两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依靠相似来连接两事物是人类心智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将隐喻与拟象看作互动关系有助于完整连贯地解释各种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5.
新闻标题中的主观性可以通过多种语用-语言策略得以体现,焦点凸显策略就是其中之一。新闻标题作者利用 一些焦点标记,如焦点标记词“是”、疑问结构和被动结构,将新闻标题中的重要信息进行突显,从而体现其视角化主观性、体验 主观性,以及认识主观性。  相似文献   

6.
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认为,自七十年代初以来,正统社会学的实证主义基本观点已经彻底瓦解。社会学中解释学派的复兴,对当代社会理论重新提出必项把活功看作是由行为者通过反省而形戎、一月以合理解释的行为"的任务。因此,吉登斯把社会学对象范畴-人的主动性、涪离、内在主观性以及阐释的主要问题-及社会声1几产写再生产作为研究的中心。首先,他讨论了许茨的现象学、加芬克尔的人种方法学以及温希的后维特根斯坦哲学所敞出的贡献,并把它们归入注释学和批判理论(加达默尔、阿佩尔、哈贝马斯)的大范畴之内。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7.
语篇连贯的主观性是言语交际中通过交际主体心智或心理表征建构起来的连贯性所体现出来的立场、态度、感情、意向等主观意识.它对语篇的连贯性具有构建作用,主要体现在:语篇连贯的"自我"印记与"意向"印记.因此,理解与把握这种主观性,是研究语篇连贯性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8.
对于盗窃罪与抢夺罪的界分标准,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传统观点以秘密性和公然性作为区别盗窃罪和抢夺罪的关键,而有学者提出的平和窃取说则主张以行为是否具有暴力性作为区分之标准.以解释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对盗窃和抢夺两词进行文理解释、目的解释、体系解释和比较解释,主张应当坚持传统观点,反对平和盗窃说,将秘密窃取作为盗窃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认为盗窃罪与抢夺罪的主要区别在于盗窃行为具有秘密性,抢夺行为具有公然性,对于行为人误认为未被财物所有人和保管人发现的情况,应当按照盗窃罪处理.  相似文献   

9.
古典理性主义、休谟经验论与康德批判哲学对因果性概念的考察方法与解释,均具有非合理性。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出发,将因果性概念作为实践范畴来考察和把握,才能对因果性概念的根源、其客观性以及必然性科学知识的意义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代汉语中的“将其VO”句式在现代出现频率很高而近代汉语很少的情况,从主观性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认为这种句式的出现是主观性因素在语言运用中的反映。“其”是句子的一种标志。现代汉语的“将其VO”句式的出现及运用,反映了人们在特定的心理下追求语言严肃表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在主客二分的认识图式下,法律解释的目标是追求具有客观实存性的立法者意图或者文本意图,然而方法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难以摆脱其在认识论上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历史性与非历史性的悖论.对法律解释的认识论目标进行哲学检讨,可以得知方法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犯了真理符合论的谬误,因在本体论意义上对真理错误的预设导致了认识论目标的谬误.所以,必须对法律解释的目标重新检讨,将法律解释的客观性与有效性区分开来,而法律解释的有效性是通过融贯性和共识性共同保障的.  相似文献   

12.
启蒙主义时代的诠释学认为存在着一种如镜子般直接映射式的解释路向,其前提是如果将诠释者转变为无血无肉的抽象,那么,完全对应式的解释就能呈现。哲学诠释学认为,一方面,诠释者的主观性的背景构成了与文本得以沟通的途径与激发诠释者认识文本的最初动力,而在另一方面,又是需要我们予以否定或者超越。我们就是通过"前见"跳入文本,而通过超越与否定走出"前见",并让文本自身呈现。  相似文献   

13.
古典理性主义、休谟经验论与康德批判哲学对因果性概念的考察方法与解释,均具有非合理性。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出发,将因果性概念作为实践范畴来考察和把握,才能对因果性概念的根源、其客观性以及必然性科学知识的意义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处所范畴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范畴之一,长期以来,汉语学界一直使用 "处所"这一术语,但对这一术语的概念和内涵却从来没有进行过明确的论证.构式语法理论主张用构式义来解释语言现象,依据构式语法理论的观点,汉语处所范畴的构式义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对存在主体的描述,另一类的注意窗则在存在处所上,我们对于两种句式的不同感悟可以归结为是由构式造成的,是通过构式解读出了言者的不同心智方式,而图形-背景理论是支持两种不同句式选择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5.
国企改革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分歧表现在国有企业的定位、业绩评价、改革方向等诸多方面。要获得关于国有企业的准确信息是一种高成本的活动,心智成本的存在是国企改革出现争论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心智成本最小化的影响,过去的国企改革只注重解决突出性矛盾,表现为渐进和试错的特点,而且这种趋势还将继续影响国企改革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哲学教学中将意识内容完全排斥在主观性之外的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笔者运用现代自然科学以及心理学和哲学的发展成果,论述了意识内容主观性的实践与理论依据,分析了主体的主观因素投射于认识结果的种种表现,並阐明了意识内容主观性这一立论对于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及正确指导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所具有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常用战略工具的剖析,论证了战略决策中普遍存在着主观性的观点,并指出战略决策主观性产生的根源是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决策者的有限理性,进而强调正是由于主观性的存在,才需要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最后阐述了规范战略决策行为,尽量避免由于主观性可能带来的决策随意性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把后发国家的渐进转型看成是发展战略的一种新类型,从成长性的视角对其特征进行了概括,结合大国发展中的区域差异性,认为区域突破是实现渐进转型中体制和经济共同成长的有效途径,跟随渐进转型的实践进程,对区域突破中的路径创新问题给出了一般解释。把后发国家的渐进转型看成是发展战略的一种新类型,从成长性的视角对其特征进行了概括,结合大国发展中的区域差异性,认为区域突破是实现渐进转型中体制和经济共同成长的有效途径,跟随渐进转型的实践进程,对区域突破中的路径创新问题给出了一般解释。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研究滞后,影响刑事诉讼法的社会实效。目的解释在刑事诉讼法解释中发挥探求文本含义、确定恰当的解释结论、验证其他解释结论及弥补法律漏洞的功能。目的解释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主观性和随意性。可以通过结合刑事诉讼法基本属性对"目的"进行确认及优化,来划定刑事诉讼法目的解释的边界。为了防止权力扩张导致的权利萎缩,应当利用"目的"本身和其他解释方法对目的解释进行制约。  相似文献   

20.
牛顿-史密斯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一种科学的“合理模型”,也就是要说明科学的目标及其方法论,或确定一套原则,用以比较相竞争的各种理论孰优孰劣。在这一辩解过程中,作者涉及了一系列重大论题(科学术语的意义、观察-理论差别、科学方法的性质、合理解释的性质及其与社会学解释的关系等等……)以及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