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当代新兴人类增强技术是具有现代高新技术典型特征的“小写的技术”,它对人类认知、情感、道德等精神层面的干预和调节与人类传统观念发生了激烈碰撞,催生了诸多哲学反思。其中,兼顾描述性和规范性的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理论框架,对于从技术内部的层次结构、形成过程和演化机制等经验层面,对人类增强技术进行系统描述具有充分潜质。为此,在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理论框架下,对人类增强技术进行技术本体论、技术认识论、转向后的伦理学、技术方法论等维度的探索与反思,保障了对人类增强技术“本身”的关注,在过程和情境中动态把握人类增强技术演化方向,在批判后达成一种关注技术与社会的共同演化的“重建”,有助于促进人类增强技术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
医学考古学是考古学和医学的交叉学科,其基本理论来源于考古学、哲学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诸如进化论、辩证法、系统论、中程理论等。其研究方法除了遵循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外,还有情境分析法、现代科学技术及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等方法。医学考古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将为古代医学的研究包括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新视角。希望通过医学考古学这一新兴学科和研究领域,以其所获得的理论、方法认知及研究成果对人类生命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理解,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考古学的力量与智慧。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的843篇医学与人文领域相关研究文献为样本,利用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 Ⅲ)对检索数据进行主题、作者和机构等要素的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绘制了医学与人文领域前沿的知识图谱,客观反映出医学与人文领域的重要文献、学者和机构,展现了医学与人文的知识结构关系与演进。  相似文献   

4.
2009年8月,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调查>课题组“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资深教授以及对学风问题颇有见解的专家学者为主”对部分高校专家学者进行个案访谈,笔者有机会接受教育部学风委课题组访谈,曾就学术道德与诚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的整体状况、影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亟需解决的问题、创建健康的科研环境,加强科研道德与诚信建设建议等问题表达了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5.
尽管医学与人文学科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门类,但两者却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近几年来,崛起于西方学界的医学人文就是这样一个跨越学科界限,同时又相互渗透交融的交叉学科领域。医学人文,顾名思义既是从医学的角度来思考人文学科的问题,同时更是从人文学科的视角来考察医学现象和人体的健康状况。因此,医学人文覆盖了历史、哲学、生物伦理学以及具有浓厚人文传统的社会和行为科学。作为人文学者,或者更确切地说,作为专事文学研究的学者,我们的目的并非是去发现新的医疗手段来确保人类的繁衍发展,而是要通过文学中对历史事件的记载来总结人类发展演化的规律,从而使得冰冷的医学治疗带有情感的温度和人文的关怀。医学与人文的联姻还体现在一些作家的创作生涯及其对作品人物的描写。在当下抗击新冠病毒的斗争中,呼唤一种人文情怀也许可以起到治愈病人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建设的交叉融合性、开放包容性和技术人文性。新文科视域下,我们应从多个维度对认知语言学研究进行观察。从学科维度看,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体现在研究主题的不断深化、与多个学科交叉融合、跨领域合作以及与先进科学技术的融合等方面。从历时维度看,共时层面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话题是历时演变的必然结果,或延续或移变或新发展。从技术维度看,认知语言学研究不断运用最新科学技术于语言认知研究之中,强化了语言与认知的互动关系,试图揭开语言理解与生成的认知运作机制。从时代维度看,新认知语言学研究是当前语言学研究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与“人文学科危机”的产物。从中国维度看,新认知语言学研究是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学术共同体的必然要求。这五个维度可以较好地呈现“新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时代景观。文章对于提高新文科学科属性的认识以及构建认知语言学研究五位一体的融合模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语:中国的崛起和大国地位的逐步确立已是不争的事实,在重大国际事务中,已越来越多地听到中国的声音。在此背景下,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与国际学术的关系问题上,也已由与国际接轨悄然转向寻求中国学术的主体性,学者们开始思考如何建立中国自己的学术范式。在中国历史学领域,作为较早采用(西方)社会科学方法的经济史研究,最早开始了对规范认识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8.
第二语言习得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社会转向"与"双语转向"两次学科转向。通过对这两次学科转向的回顾,指出学科转向的背后凸显出研究者不同的语言观、认知观和语言习得观,反映了二语习得研究在认识论上的多元化发展倾向和在本体论层面上的不断拓展。这种转向有益于学科交叉融合,能够更加深入地促进语言本体、二语习得及人类认知等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自然·生存方式·人的本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本质是物质与精神"二体性",人具有双重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人类从自然生存转向技术生存,但并不能改变人的生物本性,工业文明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类必须由机械性技术生存转向生态性技术生存.克服生态危机的基本途径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技术进步与道德进步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人的本质是物质与精神“二体性”,人具有双重生命 :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人类从自然生存转向技术生存 ,但并不能改变人的生物本性 ,工业文明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类必须由机械性技术生存转向生态性技术生存。克服生态危机的基本途径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技术进步与道德进步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神话学注重运用跨文化、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推崇实证性分析和逻辑推演的研究范式,不但在探索"心智"哲学中获取了深刻洞见,而且对打通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学科壁垒的深化性跨学科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从符号哲学体系的认知论、本体论与方法论三个层面解读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神话学分析,能够从体系上透视列结构主义神话批评范式理论的可行性与局限性。基于结构主义人类神话学的符号哲学批评为学界从符号表意之维认知人类自身和人类处境,以及从人本符号哲学视域的文化结构层面把握人的本质特征提供了文学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建立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要求。明晰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发展的历程、特征与趋势,对于繁荣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CNKI数据库1983年至2017年间的7046条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主题文献,运用Cite Space知识图谱软件对该研究主题的总体发展历程、样态和热点主题进行可视化展示与剖析。研究发现,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的对象和主体多样性显著;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的理论创新性不足;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比较热衷于对量化评价方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离不开相应的程序,公正的评价程序是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前提与基础。文章在分析程序公正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程序公正的含义,并探讨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程序公正的价值。公正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程序的最低限度标准是:主体平等、实质参与、价值中立、程序理性、程序公开和程序自治。为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程序公正,需要明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主体职能,激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主体道德自觉,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制度建设,优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实施流程,保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主体参与。  相似文献   

14.
混沌科学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它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更新了人类对世界的整体认知。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深受混沌学的影响,他曾多次在采访中谈及混沌,并将混沌理论贯穿于创作实践。戈尔丁的作品从技巧到主题,都呈现了混沌中“无序”与“秩序”的交错运行,打破了逻辑同一、因果相随的科学一致性,带来了因个体与整体内构相交而产生的非线性变化,呈现了一个开放、多元、复杂的宇宙,提供了人类认知自我、解释世界及展望未来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经济问题的复杂性源于人类行为及其结构的复杂性,通过社会科学理论与高性能计算结合的计算社会科学方法探索和认知人类社会特有的复杂性,是科学进步显著的时代特征和必然趋势,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由之路。因此,有必要在简述计算社会科学的主要特性与核心问题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真实世界中微观主体行为属性、行为分类器和一体化建模等关键性技术,并通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计算实验方法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的实例,从主体行为视角回答社会科学研究中计算实验究竟能够做什么、应该如何计算等问题,由此探寻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复杂性的可行途径与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数据科学滥觞之初,“模型推动运营”还是“数据推动运营”就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时至今日,在“算法统治世界”的话语喧嚣中,我们依然需要清醒。当大数据遭遇人性,我们该如何应对技术的断层与无奈。在越来越多的人文社会科学都宣称进行大数据研究转向的语境下,我们更需要逆流而思,冷静分析大数据方法热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大作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雾霾已成为我国社会热点话题,引起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界的关注。文章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为数据源,获取了2007-2016年间相关文献数据,从研究热点、科研合作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我国雾霾人文研究动态。主要结论为:(1)2013年后雾霾人文研究呈现爆炸性增长;(2)国内雾霾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雾霾污染源、空间分布、雾霾防治、生态文明等主题上;(3)国内学者逐渐加强了雾霾人文科研合作,正在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团体。  相似文献   

18.
老年失智症是近年来医学人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老年失智者作为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给人类学长期关注的人格与生命等基本理论命题提出了挑战,即如何从本体论去理解、从方法论上去体验这种新的生命形式?本文通过对人类学相关诊所民族志和照料民族志的评述,指出老年失智症所揭示的不仅仅是老年人照料和护理等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问题,它更多提供给人类学家一个审视诸如人格、认知、识别、承认与照料政治等一系列人类学相关概念的独特视角。同时,对老年失智症的民族志田野研究的相关成果也极大丰富了当下人类学界"本体论回归"浪潮的经验性知识,将人类学对记忆的讨论从公共领域,集体记忆扩展至人类的认知领域,最终体现出人类学之科学与人文兼容的学科特质。  相似文献   

19.
据统计,1992年—2 0 0 0年9年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平均每年在研究基础类研究课题96 5 1项,9年共投入研究与发展研究人力10 136 3人年。从各种渠道获得经费2 .9亿元。1992年—2 0 0 0年9年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98.1万篇;共出版各类著作13.5万部,其中出版学术专著5 .6万部;共获得各类成果奖励1万余项。2 0 0 0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出版著作16 5 97部,占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各类新版图书总量的2 7.5 % ,充分展示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实力。1991年—2 0 0 0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共获各类政府成果奖励30 135项。其中,…  相似文献   

20.
伦理学史研究的情感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意识的确立以及道德行为的发生都离不开道德主体的情感参与,所以,不关切道德情感的伦理学是空洞的伦理学,不关切道德情感的伦理学史研究是空洞的伦理学史研究.今日学术界关于伦理学史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道德情感缺失.呼唤伦理学史研究的情感参与必须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确立道德的非科学性,道德的真正领域是意志的领域,而意志产生于情感而不是逻辑;二是确立情感的非自然性,道德情感凸现的是人的感性生命和自由创造,从非道德向道德的跨越要求我们对情感实现从自然性向自由性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