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通过构造一个海外市场局部均衡模型,考察了汇率政策对本国出口企业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本币升值或厂商相对成本提高时,本国厂商的市场份额、加成率和利润将下降,市场需求弹性上升使得市场份额向更具成本优势厂商配置,成本劣势厂商加成率及利润下降,并在不同竞争设定下检验了相关结论的稳健性。考虑到厂商异质性及进入与退出,贬值仍是本国出口扩张的有效工具,它使得海外市场竞争环境更宽松并导致低效率厂商进入。在国际产业链分工情形下,汇率调整在影响本国劳动力就业的同时,还存在着跨国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0—2013年中国出口企业微观数据,实证研究贸易政策不确定对出口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显著倒逼我国出口企业创新。不同维度的异质性分析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对我国高市场化程度地区、非国有及劳动资源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创新激励作用更为强烈。进一步从劳动力成本、融资约束及政府补贴效应三个渠道揭示贸易政策不确定对出口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发现劳动力成本和政府补贴强化了贸易政策不确定对出口企业的创新作用,而融资约束阻碍了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期部分学者发现的中国企业出口“生产率悖论”问题,可能是加工贸易比重过高导致的。为此文章选择加工贸易比重较低的辽宁省作为检验对象,对2003~2008年间持续存在的2644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分析,发现“生产率悖论”在该地区并不存在,高生产率是企业出口的决定因素,同时所有制性质、企业规模、市场进入成本等也会影响出口。针对人均利润、人均应收账款等方面的对比还发现,国内信用制度较差、交易成本过高也可能导致了中国企业“被迫出口”。  相似文献   

4.
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中贸易数据,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1997—2012年期间新西兰向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进口需求的增长是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增长效应对出口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减弱,商品效应和整体竞争效应贡献率有所回升,表明中国-新西兰自贸区建立后新西兰向中国出口的农产品结构有所优化,且在中国市场的整体竞争力提高;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影响新西兰向中国出口农产品贸易额增长的因素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在政策层面和现实层面,我国的进口和出口都在经历重大的历史变化。我国的外贸政策经历了从"奖出限入"到"优进优出",再到"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变化。在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融资环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从金融角度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需要回答以下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是否均可以促进贸易活动,贷款成本会对进出口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外商投资企业和非外商投资企业之间,这种影响会有哪些差异。文章以世界银行2005年投资环境调查报告和2012年企业调查报告为基础,考察了银行信贷影响我国企业出口和中间投入品进口的历史变化,同时还考察了在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中这种变化的差异性。研究发现:整体上,银行信贷对进出口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正向影响呈现不断增强的特征。在扩展边际上,抵押贷款和无抵押贷款对出口参与的正向影响显著增强;在出口的集约边际上,抵押贷款和无抵押贷款对直接出口金额的影响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是抵押贷款显著提高了直接出口比重;2003年抵押贷款可以显著提高企业使用进口中间品的比重,2011年转变为无抵押贷款发挥这种作用。全样本的检验结果更多地反映了银行信贷对非外商投资企业的影响。积极影响突出表现在,低成本贷款取代高成本贷款,在促进非外商投资企业参与进出口和提高中间投入品进口比重中发挥显著的正向作用,为国际贸易从注重价格到注重质量的转变提供了支持。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较高的贷款成本促使非外商投资企业减少国内市场供给,在提高出口比重的同时出口金额未发生显著增长。这意味着,在较高的还贷压力下,贷款企业被制约在为缓解融资约束而出口、出口模式难以升级的困境中。我国应继续推进银行改革,改善融资环境,切实降低本土企业的融资成本。一方面可以改变企业为缓解融资约束而进行的低质量出口,纠正过度的出口导向,促使企业重视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更高质量的中间投入品进口,带动企业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提升,促进贸易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0-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与Baker等编制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的匹配数据,本文实证研究了目的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企业出口生存的影响。研究发现:目的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显著增加了企业出口失败的概率;异质性分析发现,非国有企业、非东部地区企业,以及出口到高收入国家的企业受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更大;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转内销”,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一般贸易企业“出口转内销”的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面对当前复杂多变市场环境的必然选择。基于2007—2020年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构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标,并结合国泰安数据考察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成本加成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成本加成率,该结果经一系列稳健性、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其对于高生产率企业、非国有企业、高技术行业企业及高市场规模地区企业的影响更为显著;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资源配置效应、成本节约效应及研发创新效应带动企业成本加成率的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所采用的数字技术中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更为显著,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降低边际成本对企业成本加成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根据欧盟发布的指令,从10月1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采取特别控制措施。这个新规让不少浙江茶业企业感到压力。今天下午,杭州嘉盛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建明对笔者说,欧盟新规主要是加强了农药残留项目检测,受此影响,茶叶出口检测成本将会大幅增加,一些出口企业可能无利可图。  相似文献   

9.
创新能力是开放背景下企业实施国际化策略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而创新能力如何影响企业出口行为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话题.文章提出了创新能力影响企业出口行为的三种假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层面数据为这些假说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持.研究得出: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国际生产和销售能否成功匹配目标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偏好,进而成为出口企业;创新能力更强的企业能够通过提高自身生产率水平,进而突破出口的固定成本而成为出口企业;与外资企业相比,内资企业的出口行为对创新能力的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10.
贸易中介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回顾近年来国内外贸易中介文献,从贸易中介的识别方法、贸易中介影响企业贸易行为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企业选择贸易中介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贸易中介的作用机制包括促进买卖方的匹配、降低贸易成本和验证产品质量; 贸易中介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出口模式,帮助企业进入市场规模较小、距离较远、贸易成本较高的目的国,对企业的出口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企业进口国外投入品、出口和生产率提升等产生影响; 在影响因素方面,规模较小、出口产品种类越多的企业面对难以进入的市场,越可能通过贸易中介出口。研究表明,为了完善贸易中介研究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实践,需要加强贸易中介能否有效应对国内外政治和经济不确定性对进出口的冲击研究,拓展跨境电商与传统贸易中介关系研究,深化企业选择混合出口模式实现贸易中介出口和直接出口的优势互补研究。  相似文献   

11.
1993~2005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的肉类快速增长,同时,中国在日本肉类进口市场上的份额也在提高。文章运用CMS模型分析了中国及其主要竞争对手向日本出口肉类的变动,并试图分解出各影响因素对肉类出口变动的作用程度。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日本肉类出口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对中国主要竞争对手的比较分析也表明,竞争力是影响各国对日本肉类出口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通过使用61个出口目的市场对59种HS6产品所规定的267种农药成分最大残留水平数据,构建了度量目的市场相关产品食品安全标准相对限制性的指标。使用企业层面HS6位细分产品的中国海关出口数据,实证研究了食品安全标准对我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进口国食品安全标准严格程度的提高,总体上显著提高了我国企业对该国出口相应产品的质量,但这一效应因进口国收入水平及企业生产率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具体而言,高收入经济体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显著促进企业对其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进口国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对低生产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特定汇率制度和农产品贸易TBT/SPS两个约束条件构建厂商农产品出口供给模型,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透过汇率水平变动和汇率波动性风险两个方面影响农产品出口,名义汇率水平上升(贬值)将促进农产品出口增长,汇率风险对于出口的影响却不明确,可能是正向、负向影响,或者无影响,具体结论依赖于厂商出口外汇收入与进口投入外汇支出成本的比较。因此,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取决于汇率水平变动和汇率风险二者影响的净效应。  相似文献   

14.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和联合国统计司网站数据,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析方法,对中国茶叶出口额波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市场对茶叶进口需求的不断增加是推动2002年以来中国茶叶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竞争力下降和出口市场不合理是制约中国茶叶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提高茶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和优化市场结构是促进中国茶叶出口增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下通过构造金融发展规模、金融深化程度等多项指标,采用2001—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研究金融发展对中国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整体来看,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结构、金融深化程度以及金融发展效率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集约边际,而出口扩展边际受到显著抑制。同时在区分企业所处地区以及所有制之后发现,以上金融发展变量对不同地区及所有制的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对外贸易是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出口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绩效,不仅关系到企业能否做大做强,也是中国能否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转变的关键所在。以中国出口企业为切入视角,选取2010—2016年沪深A股市场600家出口企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出口企业的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出口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机构持股比例三个指标越高,越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国有控股型出口企业,由于承担着一些非经济使命,企业绩效相对较差;考虑二次项效应,出口企业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还呈倒“U”型关系;此外,出口企业高管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则并不显著。研究结论为中国出口企业通过优化股权结构来提高企业绩效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7.
股市冲击通过影响需求及汇率等因素影响企业出口。以200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匹配数据为样本分析美国股市冲击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揭示了美国股市冲击对中国企业出口的传导机制和异质性影响,为中国企业增强风险抵抗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实证结果表明:1.美国股市收益率每下降1%,导致中国企业出口额减少0.07%,该影响主要通过出口数量减少实现,而对出口价格影响较小;2.美国股市冲击通过需求传导和汇率传导影响中国企业出口,其中需求传导是主要影响因素,而汇率传导影响相对较弱;3.美国股市冲击对全要素生产率高的企业影响大于全要素生产率低的企业;4.民营企业受到美国股市冲击的影响大于国有企业;5.融资约束较高的企业受美国股市冲击的影响远大于融资约束较低的企业。  相似文献   

18.
目前,辽宁农产品出口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在国外绿色贸易壁垒政策的影响下,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成本大幅度提高,导致农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率、农产品出口增长率以及农产品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下降。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标准有较大差距、出口的市场结构不合理等是辽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受到很大削弱的根源。就此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实现辽宁农产品出口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梅里兹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分析金融约束对企业出口行为影响的一般均衡模型,特别是考虑了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以支付出口固定成本的情况;然后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对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实证分析。理论研究表明:金融约束会提高企业出口的“临界”生产率,因此会对一部分企业的出口产生阻碍效应,实证分析也证实了理论模型的结论;企业利息支出增加将促进企业的出口,而如果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那么也将促使企业出口增加。  相似文献   

20.
运用相关贸易指数对入世10年来中国家禽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对世界进口需求变动的调整能力进行测算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入世10年来,中国家禽出口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多样化水平和均匀程度在2006年后逐步提高,结构优化趋势明显;但中国家禽出口份额较大的市场并没有集中于世界进口需求份额较大的市场上,对世界进口需求增长较快的国家的出口反应较慢,中国家禽出口市场对世界进口需求的调整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要提高中国家禽出口市场与世界进口市场的匹配性水平,必须以世界家禽进口大国和新兴潜力市场为目标,加强市场开发和市场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