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价值本体论”是价值哲学研究中学者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二种用法;一是把价值作为本体;二是关于价值本质的理论;事实上,“价值本体论”只能在价值最终根据的意义上才能成立,而不能在别的意义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重新审视事实与价值的区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元伦理学以来,事实与价值的区分被认为是价值概念的基础。以“是”为述词的判断形式和以“应当”为述词的判断形式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事实判断,后者是价值判断。当代哲学的这一认识来源于休谟。但休谟是在一种道德文化转换背景下意识到这种区分的,当现代哲学家把它看成是价值研究的基本前提时,就取消了价值存在的本体,从而把价值看成是对主体自身态度的表达。新自然主义提出区分自然事实与社会事实,认为价值与社会事实内在相关,我们认为,新自然主义的这一认识揭示了价值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本体论自杀”指的是因为丧失人生意义而选择不再生活,这种极端行为以突兀的方式凸显了价值论问题:价值、幸福、意义等等在“人”这种存在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生活本质上是一种本能或者功能,还是一定要有“意义”?意义的追求是否只是一种不佳的演化策略,而没有真正意义?在今天,自然主义的最新代表是以神经自然主义为首的生物学自然主义,它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强势进入人文领域,试图对这些古老问题提出独特的看法.这种新学必然依据某种价值观,我们认为其价值来源有三种可能:生存、快乐、真理.同时,新自然主义的“自我技术”也不容忽视.这些价值是否自洽,新技术将带给人类怎样的未来,都值得认真考察.  相似文献   

4.
近25年来的中国公民环境权理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大陆关于公民环境权的大辩论已有25个春秋,学者们先后提出了法律权利论、应然权利论、习惯权利论和义务先定论等四种不同的理论。未来的公民环境权理论在本体论上应当从“对号入座的理路”走向“非本质主义的逻辑”;在认识论上应当从“自然主义者的现实主义”走向“现实主义者的建构主义”;在方法论上应当从“先验的概念思辨”走向“实践的理性关照”。  相似文献   

5.
美国哲学家S .C .佩佩尔从目的性行为结构分析和选择系统理论两方面探究价值的来源和基础。它代表了在价值本质与来源问题上的一种自然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为反思自然主义价值论径路提供了一个经典蓝本。  相似文献   

6.
在麦克道尔的心灵哲学中,“动物是否具有感觉经验”的问题与他的经验论关系密切。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麦克道尔对“感觉经验”的自然主义构想以及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其理论的批判,“概念论”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便可清晰地突显出来:由于感觉经验在结构上是“不可分析”的,麦克道尔实际上无法为之提供一种构造性的理论模型,这使得他始终无法为经验命题与“专有感觉”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确然的说明。鉴于这一困境是概念论所无法逃避的,即使如唐热风那样将其强化为一种“信念论”,后者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对“编辑通论”的理论基础─—自然主义方法论的概述。自然主义作为本体论,它与带证唯物主义同义,主张在编辑六艺中,一定遵循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的规律、写作规律、校对规律、审美规律等;而作为一种创作和编辑心理学,是一种超越论,即强调在科学理性的哺育下实现对理性的超越,从由之者、知之者,进入好之者、乐之者的无为境界,实现哲理与诗画的统一,而达到“与天同乐”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8.
Halliday关于“语言的社会符号性”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情景语境是一种符号结构,其三个 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分别决定了语义系统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本文基于对实际语篇的分析旨在具 体阐述这一理论,揭示语言符号的系统和功能的语言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绝对理念”的本质规定和概念性内容,并分别考察了黑格尔哲学中“绝对理念”概念的具体用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绝对理念”和客观事物和人的思维的关系,并从总体上评价了“绝对理念”概念的理论价值和现代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价值中立说从关于事实与价值的“自然主义谬误”理论出发,经过科学价值负荷说的洗礼,从简单地由科学的真理属性否定其价值属性,走向了认为科学的认知价值,以及在科学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价值和制度价值具有中立性的观点.这种观点在本质上是科学价值超越或高于其他一切社会价值的价值论,而非价值中立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引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和“公共领域”概念,在理论上分析了引进这两种概念的可行性,论述了民事证据交换制度作为一种“司法交往行为”的标志在民事诉讼程序——这一“司法公共领域”是如何实现其制度功能的,并通过对提出民事证据交换向公共领域沟通功能的转移的观点,进而指出民事庭前证据交换的终极价值应为当事人之间的和谐,以期突破解读民事证据交换制度与价值的传统范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论述了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原由及自然主义理论比之以往文学的创新之处。其次,阐明自然主义文学以实证的手法、客观的态度,从生物学的角度写人的兽性,打破了以往的写作“禁区”,把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展现给读者,为现代主义作家描写“异化”现象作了铺垫。再次,自然主义客观真实的环境描写,表现了囿于各种环境中人的生物状态,及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环境描写实质上的不同,以及对现代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摩尔看来,“善”是不可分析和不可定义的,任何想给它下定义的做法都犯了“自然主义谬误”。这与“是-应当”问题并不相同,后者是休谟提出的经典难题,即人们无法从事实陈述中逻辑地推演出一个价值判断。郑慧子先生在论证环境伦理的合理性时引入了“种间伦理”的概念,其逻辑起点随之由自然转换为人,从而消解了“是-应当”问题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本上按照沃勒斯坦(I.Wallerstein)的原义来使用世界系统概念。在他最近的两部著作中,沃氏把世界系统概念作为一种“分析”介绍给读者,从而给这一概念增加了新的含义。有趣的是,不同的著作家们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用法,这包括沃勒斯坦自己,他就把世界系统视为社会组织的一种形式、一种“观点”、一种理论,近来又视为一种“分析”。吉登斯(A.Giddens)、  相似文献   

15.
约翰·塞尔以一种独特的自然主义——生物自然主义的视角关注意向性,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意向性理论体系。塞尔坚决反对主流的自然主义,由意向性的逻辑结构入手,以内在的意向性为研究范式,将网络和背景作为意向性的基础,力图将意向性解释为在进化中形成的特定类型的生物能力。作为在主流自然主义理论之外的有益探索,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体系为意向性自然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进路。但是其自身还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应该不断地吸收科学发展的最新方法、最新成果,进一步完善论证方式与具体的细节,将这种生物自然主义的意向性理论不断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墨经》的“名”并不是传统所理解的“概念” ,而是一种用以标记、指称客观事物的语词符号。在《墨经》中 ,后期墨家深刻揭示了“名”的符号性质及其功能 ,提出了名的分类理论 ,具体讨论了名与实的关系以及名与名之间的关系 ,深入阐发了使用名称的原则和方法。因此 ,《墨经》的名学实质上是一种关于语词符号的符号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是以对商品的价值概念的分析作为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起点的。其价值概念与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还原为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关的纯粹定量的经济范畴的价值概念具有不同的内涵。首先,马克思在对李嘉图的“价值唯实论”和贝利的“价值唯名论”的双重批判中,对价值的性质和内涵进行了重新考察,实现了价值概念的“术语革命”。其次,马克思将价值概念理解为一种“历史性”的范畴,通过揭示现代商品社会劳动取得社会形式的特殊方式,从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本质。第三,马克思将价值概念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对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人受资本统治的异化状态进行了揭示和批判,由此构成了《资本论》价值概念深刻的存在论意涵。  相似文献   

18.
在哲学上 ,自然主义是这样一种立场 :用严格的自然范畴来解释一切现象和价值 ,把自然看作是一切存在的最原初和最根本的源头。根据J.M .Ferreira在SkepticismandReasonableDoubt和P .F .Strawson在SkepticismandNaturalism :SomeVarieties中的解释 ,自然主义通常与理想主义相对 ,有时候等同于经验主义或唯物主义 ,与实证主义的区分不明显。自然主义寻求动机 (causes) ,但不关心理性 (reasons)。自然主义伦理学认为 ,“善”、“正确”之类都是自然的属性 ,也就是说 ,它们完全是自然世界中的事物的属性 ,也可以这么说 ,“好与坏”、“正…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概念在思想理论、政治生活乃至国际关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概念虽然几乎人人熟悉,但却不容易把握其确切的含义。在国内教科书中,“意识形态”与哲学、道德、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相等同。而在国际上,据说“意识形态”一词的定义或用法有一、二百种之多。诸多定义或用法的论争往往又是围绕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展开的。本文试图探讨马克思本人赋予“意识形态”一词的含义,从而为辨析种种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一个出发点。当然,这里也有笔者自己的理解和发挥。  相似文献   

20.
韦伯理性官僚制范畴的再认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官僚制原理为基础的传统公共行政模式被认为正被一种以管理为取向的新典范所取代 ,韦伯关于官僚制的经典分析也日益受到批评和怀疑。批评者从官僚制组织低效率和功能失调的现实出发 ,指责韦伯官僚制理论违反经验事实。文章认为 ,批评者以“效率”替代了韦伯理性官僚制理论中“理性”这一中心概念 ,需要新审视这些批评及其结论。韦伯理性官僚制概念的意义不在于提供对现象的细节描述 ,而在于其作为分析工具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