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事物和世界自身的属性出发,采用数理逻辑方法,就事物的非元性、可认识性以及世界的不可计算性和分析性方法的完备性展开讨论。结果表明,对世界和事物的分析是必要的,但试图完全认识世界和事物的所有分析性方法都是不完备的,而且不存在任何绝对完备的智能系统。依据认识与被认识的事物的关系,建立关于认识、知识、信息等的统一模型,揭示认识是映射的像,知识是赖以消除认识的不确定性的从事物到对事物的认识的映射,信息是事物在一定空间里的投影,以及万物皆有灵的本质,同时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对直接映射和间接映射的分析表明,直接映射和直接认识方式具有单一性、确定性、机械性、非通用性和不完备性等性质,对事物的完备认识必由且必有间接映射途径。  相似文献   

2.
从分析哲学视角探究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有助于重新肃清量子力学中存在争议的基本问题。关于量子力学是否完备的问题,自1935年至今仍处于被热烈讨论的氛围中,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爱因斯坦直到晚年仍不赞同玻尔等学者对他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论证的驳斥,因为在他看来,解决这个问题得依靠逻辑。逻辑是关于推论的科学,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爱因斯坦的完备性论证是基于其认识论的本质而构建起来的推论。基于此,本文从完备性的内涵出发,从分析哲学视角考察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推理,揭示了量子力学的完备性具有两个层面的深刻内涵,即波函数Ψ和物理实在的对应关系的内在完备性、物理体系和物理实在的可描述性关系的外在完备性,并据此重新从分析哲学视角阐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相关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认识论高度对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潜在的科学和哲学价值展开分析,认为它揭示了人类理性以及一切理性文明成果都具有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知识的不确定性问题,并指出科学结论只具认识论意义而无本体论意义,但知识的有效性并不因此而丧失。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哲学家对认识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有“结构论”、“证伪论”、“世界3论”等。其中对认识论的发展方向,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美国当代哲学家奎因,主张认识论应成为研究认识过程、规律、方式的自然科学。另一个是西德哲学家卡西尔,他主张认识论应与整个人类文化融合。西方关于认识论的种种观点,有许多科学因素,但是他们抛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系,夸大认识中某一侧面、因素,把它作为体系是不可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是否定不了的。比如,把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作为认  相似文献   

5.
科学认识具有猜测性。承认这种猜测性的存在不但不必然给科学的威望和发展引来危害,反而可能因科学观上独断主义的破产而鼓舞更多的人为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本文在总结科学史、心理学及科学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肯定了猜测在科学认识中的存在及其地位与作用;指出并论述了科学认识猜测性存在的两个基本形式:以对有限事物的认识,指谓判断着无限事物的内容;以对建构对象的认识,指谓判断着非建构对象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性”在张载的理论中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张载在对佛老哲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阐述其对“性”的理解。他认为,气之所以成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因为其固有之“性”,即“性”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源。这种运动变化的能力,来自气内部固有的“二端”性质,“二端”相感是一切事物产生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性”又是一切存在物的内在本质。人和物正是有其“性”,才不断地产生并变化着。“性”清通神妙,却是可以认识的。  相似文献   

7.
定罪论是犯罪存在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德日刑法定罪理论的存在论与认识论都有深刻逻辑矛盾,存在论是构成要件与违法性和有责性之间关系的矛盾,认识论是构成要件与符合构成要件事实之间关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直接原因,是德日刑法的形式化犯罪定义.其哲学实质,是混淆了存在论与认识论的性质和功能.德日刑法定罪论根本特征,是三要件的形式化犯罪存在论与二分式的对抗性犯罪认识论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从认识论高度对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潜在的科学和哲学价值展开分析,认为它揭示了人类理性以及一切理性文明成果都具有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知识的不确定性问题,并指出科学结论只具认识论意义而无本体论意义,但知识的有效性并不因此而丧失.  相似文献   

9.
佛教缘起论的理论主题是存在论。与西方哲学存在论相比较,佛教缘起论具有自身独特的思想内涵和特征。佛教缘起论的存在论内涵大体上可以划分为生存境界缘起、存在的缘起性、缘起整体性三个方面。生存境界缘起是佛教缘起论的主体,它从主体自身的价值立场、认识思维方式探讨人生痛苦的根源、形成过程和解脱方式;佛教缘起性空思想则揭示了存在的缘起性,它从存在的关系性、过程性、整体性和无限性消解存在的实体性观念;缘起整体性是中国佛教对缘起论的发展,它将超越境域与现象世界本身的存在统一起来,将现象世界看作由无限事物相互关联、相互涵摄、相互映照构成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0.
假象不仅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认识论的一个复杂命题。充分地认识假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科学地研究假象的基本特征,对于丰富我们的哲学理论,更好地通过假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进而深刻地、全面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假象具有本质的否定本性我认为,过去一些哲学教科书和文章,对于假象定义的表述是不科学的。因此,研究这一问题,首先要突破一些传统的观点,科学地表述假象的定义。假象就是本质的否定本性的表现,是反映本质否定方面的一种形式。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事物的本质,就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构成的。而矛盾  相似文献   

11.
把握社会发展的辩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社会系统各要素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为社会发展的辩证的性质。在对社会发展的把握中,我们应重点掌握其整体性、非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问题",尤其是"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论或方法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问题除了与世界相关联,还与另外四个基本概念相杂合:不理想性、注意力、困难、可解性。这四个基本概念既展示了问题的实质内容,也从概念意义上展示了问题的形成过程。文章以吉恩.阿格雷关于问题的思想为切入点,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论述了问题的四大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艺美学学科定位的困难,说明不能用传统的类属观念把握其学科隶属关系。巴赫金关于每一学科都处于边缘的“间性”理论,有助于认识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认识文艺美学的“间性”学科性质,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的这门原创性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自然辩证法在我国仍然是建立和发展中的学科,有必要通过研究和讨论明确它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以利于其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是科学的自然观 我们可以从认识论方面把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看作有三个抽象等级。首先是认识具体的对象、事物、性质和规律等等,构成各门具体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次是分别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概括,构成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论和思维科学。第三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总体最一般规律的概括,构成辩证唯物论的内容,是人类认识的最高抽象。因此,自然辩证法与哲学世界观有所区别,它们在人类的认识中处于不同的抽象  相似文献   

15.
整体性范畴是当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重要范畴之一。它要求人们将事物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视之为一个整体 ,要求人们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确立整体性范畴和整体性思维。其核心是在真正弄清事物各具体方面在事物整体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性质、关系、地位、作用、趋势等基础上 ,认识并按照事物的整体规律去促进其改变和完善 ,以满足主体性发展的需要。整体性思维的灵魂是全局性、辩证性、可持续存在和可持续发展性眼光 ,其关键是真实、具体、全面、过程性地把握事物的全局和整体。人和社会及其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 ,从总体上看 ,东方哲学具有将社会视为本体地位和首要价值的传统 ,相反 ,西方哲学则更强调人的本体地位和首要价值 ;全面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对此问题的科学回答。整体性是深化“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思想的外在形态表现出非体系性,其理论根源在于非理性怀疑论思想,然而学术界恰恰有人以此为据来贬低其学术地位。事实上体系与非体系来自于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不同,分别带有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色彩,从根本上讲不宜作为一种价值标准来衡量不同性质之文化。非体系性乃是近现代哲学追求的目标,钱钟书的学术取向实际与世界学术发展的基本走向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7.
内部修饰关系不明显的“N1的N2”结构仍应归属名词性偏正结构。理由是:(1)判断句法结构类别的标准是表层句法特征,而这一结构的表层句法特征与名词性偏正结构更为接近。(2)范畴有原型范畴和非原型范畴之分。把与原型的名词性偏正结构具有家族相似形的“N1的N2”归入名词性偏正结构一类,看作名词性偏正结构的非原型范畴,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能得到解释。(3)还可以从形式得到验证:这种非原型的名词性偏正结构与原型的名词性偏正结构有着相同的变化形式。  相似文献   

18.
相对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认识论许有伦(陕西煤炭职工大学)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相对论是关于物质运动和时空关系的自然科学理论。把认识论和相对论统一起来,创立相对认识论,是为了证明任何具体可靠的认识都具有相对的性质,只有抽象的认识才具有绝对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体性原则是以人的内在尺度为核心去认识、改造客体,使其满足自身需要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客体原则是以物的外在尺度为基础去认识、改造客体,使客体主体化的原则。主体性和客体性原则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立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实践既是主客体产生对立的根源,又是实现主客体统一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了批判杜林的形而上学永恒真理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了思维的至上性、非至上性和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的关系。怎样理解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因为人类具有至上的思维能力,因而决定了人类能够完全地、绝对地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有些教科书中就这样写道:“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作为每一个人来说,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