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集体意向性的研究,有还原论的和非还原论两种观点。在交互认识论视域中,集体意向应该被理解为通过交互认识,使一组群体成员的“知识—信念”状态达到的一种均衡,这超越了还原论与非还原论的对立,建构了独特的分析范式。交互认识论的形式理论对集体意向的分析,是基于认知形式和理性人分析的重要工作所形成,为不同阶元的集体行为分析,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自从密集型数据产生以来,借助互联网展开跨学界、跨国界的认知合作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范式.基于互联网的认知合作行为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即共享的集体目标、基于计划的联合行动、个体创造性行为的迭代.在这些条件下,认知合作的集体意向性可以建构为CC-意图模式.从集体意向性到认知合作的发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支撑,否则认知的集体行为不等于认知的合作行为.认知合作中集体意向性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基于互联网形成的认知合作团体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社会属性;代码契约形成的集体意向性的承诺是认知合作行为发生的关键要素;集体情感意向性的存在进一步刺激了认知的合作行为发生;学术权威的社会角色成为集体意向性迭代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3.
经典道德责任理论坚持道德地位的必备条件是非凡的意识和意志,所以人工智能体不具备道德地位。实用道德责任理论则认为,人工智能体即使不具备意识,但具有一定的自主行为能力,是“道德能动者”,因而具有道德主体地位。人工智能体实际上是“二阶道德能动者”,具备非完全道德主体地位,它不能独立承担责任,但可以与人类一起构成“人机混合能动者”;而人机混合能动者作为人机交互系统中的道德责任主体,可以承担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社会和虚拟世界中 ,进一步解读“信息”本质有着更深刻、广泛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信息既非“纯粹物质” ,也非“纯粹精神” ,而是主观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它作为能指者不同于所指者 ,其意义包含着很大的主观性、虚拟性、建构性、能动性、多元性、不确定性、相对性、协同性及实用性 ,与人之生存状态和历史进程紧密相关。故信息作为人之思想和语言的构造物不同于客体算子和主体活动 ,而是代表认知的组成规律、经验的抽象形式 ,显现出人类能动地创造概念、建构理论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揭示大学生的个我取向和集体取向是两个不同维度,其与自我概念结构的关系主要体现于集体取向。对高集体取向和低集体取向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结构的分析表明:自我概念结构具有能动性。  相似文献   

6.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幼儿园教师在小组合作环节中的支架行为尤为重要。为此,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以安阳市幼儿园教学技能比赛的获奖作品为例,选取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环节,从支架教学理论角度出发,分析教师支架行为的类型。研究发现:在小组合作环节中,幼儿园教师的支架行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间接支架行为”和“直接支架行为”。在“间接支架行为”中,又可分为“激发兴趣”、“建立自信”和“积极反馈”三种具体行为;在“直接支架行为中”,又可分为“解释任务”、“启发思考”、“提供策略”和“直接示范”四种具体支架行为。  相似文献   

7.
促进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有效合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表明,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存在策略性特征,但尚未厘清达成合作的基本条件与形成机制。组织学理论普遍强调,组织间有关合作议题信息知觉的清晰性以及行为意向的一致性共同构成的“共识性认知”是实现合作目标的前提。温州市苍南县政府与当地印刷包装行业协会、印刷企业合作治理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相关实践证明了上述理论推断。达成有效合作治理的条件在于,多元主体根据组织间有关合作议题的认知结果,自觉实现组织间规范结构和行为结构彼此嵌合、相互支撑。作为治理目标的利益相关方,合作行动过程中的多元主体通过秩序构建、意向生成、优势整合与行动调节四个机制,最终形成信息互通、知识互享、情感互融、行动互补、价值互惠的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解释学家从叙事维度,认为主体自身的建构来自于叙事过程。但是在主体自身叙事这条进路中存在着若干限制,需要其他路径进行补充。现象学家试图解决主体自身叙事的实在性和同一性问题,从体验维度进行补充,认为一个主体自身将其生活体验为一个故事。由于他们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依然禁锢在传统"存在"概念的基础上,使得他们对主体自身建构的探讨仅仅停留于单极化的主观意向构造的维度。从信息维度,我们不仅能打破传统束缚,而且可以从不同信息形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多级中介和多维综合的建构活动中对主体自身建构进行系统解读,从而实现对主体自身信息建构的合理性阐释。  相似文献   

9.
针对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问题,对她的著作及其他研究进行文献分析。研究认为,朱迪斯·巴特勒将性别身份构建视为反复操演的的流动状态,是一种对文化所发出的性别指令做出的响应,该理论颠覆了传统性别身份的建构概念,使得框架下性别特征的参数都能得到自由组合;进而重塑规范,以此探讨生理性别的文化建构性,分析性别操演内涵的三个维度表征,话语权的操控是性别操演理论的语言维度,其规范话语生成的性别主体,产生关于性别特征的现实,性别操演的仪式维度指性别身份在时间区间内重复性别规范体系过程中确立的,性别操演的戏剧维度指任何一种社会性别都是不稳定的,表演性质的和去自然化的;审视性别操演理论中的“戏仿”在打破二元传统性别体系中的作用,男性或女性的男性化或女性化行为和意识形态这一性别表达并没有依托性别身份传递出来,将性别范畴扩大化及多样化来实现消解性别,探索解决性别身份问题的有效方式,性别操演理论从解构本体论入手认为性别身份是通过反复操演处于飘忽不定的非静止状态,性别是流动性和过程性的操演行为,是在建构和结构循环中被赋予文化内核,这为身份认知构建提供了新的路径以及多元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不对称和标记理论以及隐喻理论对空间维度词“粗、细”的实指义和隐喻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其实指义的具体内容包括“粗、细”维度的常态和异态 ,“粗、细”维度与“长、短”维度的依存关系和组配规律 ,以及与“大、小”维度的蕴含关系。“粗、细”的隐喻义包括表示声音、心智、性格等。并揭示了其隐喻义与实指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似乎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无法调和的两个极端,在人类学理论中,这二者就表现为“结构”与“能动性”的对立,由此引发了许多学术争论。为了寻找这二者的契合点,以便在它们之间建立起辩证关系,布迪厄著《实践理论大纲》一书,使用并发展了“惯习”“场域”“实践”和“能动者”等术语,建立起了一套实践理论。萨林斯也是实践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著《历史之岛》提出了实践的变化会以一个不同的方式带来系统变迁的模式,从而把二者还原成认知问题、既有的认知图式和偶然发生的事件之间的结构关系问题.提出了“并接结构’’等概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作为传统村落最重要的活动主体,村民的认知态度与行为选择将直接影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因此了解村民对文化遗产的感知意向与传承意愿,对于推进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至关重要.以湖南岳阳张谷英村为例,从认知维度、价值维度和情感维度出发探究村民对文化遗产的感知意向,从行为维度出发探究村民对文化遗产的传承意愿,运用因子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村民感知意向与传承意愿的整体特征、影响因素、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张谷英村村民对本地文化遗产的总体认同度高,村民的感知意向和传承意愿得分均处于高值区[3.5,5],但感知意向(3.73)略高于传承意愿(3.70);2)年龄和居住时间是影响村民文化遗产总体认同度的重要因素,其中感知意向主要受年龄和居住时间影响,传承意愿仅受居住时间影响;3)在探明村民感知意向与传承意愿呈极显著正相关基础上,以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以感知意向的认知维度、价值维度和情感维度为自变量、以传承意愿的行为维度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验证了感知意向与传承意愿间真实存在因果关系,其中情感维度对行为维度的影响最大.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以村民为核心、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建设的交叉融合性、开放包容性和技术人文性。新文科视域下,我们应从多个维度对认知语言学研究进行观察。从学科维度看,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体现在研究主题的不断深化、与多个学科交叉融合、跨领域合作以及与先进科学技术的融合等方面。从历时维度看,共时层面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话题是历时演变的必然结果,或延续或移变或新发展。从技术维度看,认知语言学研究不断运用最新科学技术于语言认知研究之中,强化了语言与认知的互动关系,试图揭开语言理解与生成的认知运作机制。从时代维度看,新认知语言学研究是当前语言学研究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与“人文学科危机”的产物。从中国维度看,新认知语言学研究是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学术共同体的必然要求。这五个维度可以较好地呈现“新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时代景观。文章对于提高新文科学科属性的认识以及构建认知语言学研究五位一体的融合模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对直线型空间维度词语“长、短”、“宽、窄”、“厚、薄”的实指义的种种用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长、短”维度的特点是一维突显 ,即线的突显 ;“宽、窄”维度的特点是二维突显 ,即面的突显 ;“厚、薄”维度的特点是三维突显 ,即体的突显。由这三种不同的特点 ,导致了这三个维度虽然都是直线型维度 ,但是仍然在有其共同性的同时表现出了各自在语义的心理意象上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八、九十年代,“文化”概念被广泛引入乡土建筑研究之中,从“文化”角度审视乡土建筑研究的理论建构,至少应包括历史原则、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6.
个体之间形成的集体意向引起了集体行动.但仅用个体意向间结成的特定关系来解释集体意向是不够的,还需说明个体在不同选择面前为何愿意调整自己的个体意向去参与集体行动,而不是选择单独行动.通过对个体决策过程的分析,认为集体意向是个体在博弈过程中实现的均衡状态.实现均衡的同时,个体之间也产生了交互知识,并构成了集体意向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17.
传统游牧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以“浩特”为单位的集体经济形态.在这种集体合作的生产经营组织中畜牧业生产经营的融资、借贷、信贷合作关系广泛存在,涉及借贷、劳动互换、社交支出.运用可持续生计理论,梳理“浩特”机制的作用,并基于内蒙古自治区5个牧业旗64个嘎查的调研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集体金融资本的影响因素.结果 ...  相似文献   

18.
跨入新的世纪,群体心理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在概述集体效能理论背景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国外集体效能研究的现状。作为群体水平的一个重要特征,集体效能与集体的行为结果有密切的关系,对群体和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具有调节作用。集体效能大于个体效能的相加,它能够有效捕捉到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个体效能在本质上不同,个体对集体效能的知觉会受到团体领导和成员所持的个体效能信念、集体内部成员的合作行为以及群体的凝聚力等因素的影响,发生在个体之间。群体成员对群体是否能有效协调和整合其各种资源的评估是影响集体效能形成的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职业能力对教师的职业活动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没有较强的职业能力 ,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随着现代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渴望 ,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 ,教师应如何发展自己的能力 ,以及建构起怎样的能力结构 ,便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问题。本文在论述这一问题时提出了“三维”能力结构模式 ,即在“授业维度”中建构教学能力 ,在“育人维度”中建构教导能力 ,在“认知维度”中建构自我发展能力 ,并对这些能力进行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20.
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而创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创业行为理论和创业事件理论,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建立失地农民创业的“意向—情境—行为”理论模型,挖掘失地农民创业行为产生的影响机理,并通过样本数据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的内驱因素,主要通过渴求知觉和可行知觉起作用;征地情境调节着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间的关系,征地区位、创业政策对创业意向与行为关系的调节显著,安置方式对创业意向与行为关系的调节不显著,补偿金额对创业意向与行为关系的调节呈边际递减趋势。因此,应培育失地农民创业意向,引导其创业行为;同时制定失地农民创业政策,促进其创业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