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单系统和双系统角度分别建立创新生态开放共享关系演化博弈模型,并对其进行动态仿真.研究发现,单系统中,相对于创新资源总量,创新资源价值在开放共享资源比例影响开放共享创新收益过程中的作用更强;双系统中,合作共享关系由"双方共赢"向"零和博弈"转变;"非理性因素"会使开放共享意愿短期形成并消失;相对于"主动控制感","被动压迫感"更激发创新主体开放共享的意愿;相对于"违约收益"的促进效应,"违约成本"对于开放共享关系的削弱效应更强;"搜寻成本"越高,开放共享意愿越强;创新生态发展与开放共享意愿间具有非对称"倒三角"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产业生态集群创新及其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约束,必须走产业生态集群创新之路.产业生态集群创新主要是基于创新产业的集群、技术创新的集群和制度创新的集群三种形式.从理顺管理体制,搞好规划,探索运作模式,以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推进产业集群生态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学来看,产业集聚演化中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存在一定差异:在生活史策略上,大企业采取的是“k-对策”,而中小企业采取的是“r-对策”;大企业侧重于规模经济和国际流,而中小企业则侧重于差异经济和地域化。它们在经济生活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正是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互动,使得生产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大量生产方式及以后向弹性生产方式的两次转型,推动了产业集聚的演化。  相似文献   

4.
从跨区域产业合作视角,以山东省及长江经济带跨区域产业合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山东省及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产业承接优势及综合竞争能力,并采用产业梯度系数判定各省市的产业比较优势,以相对产业梯度系数筛选各省市重点承接的产业类型.研究表明:①山东省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产业综合承接竞争实力差异明显,从东向西总体上...  相似文献   

5.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产业共生视角,分析"国际大循环"战略下中国产业转移实践、产业转移不同模式的特点以及产业转移不同阶段的差异。立足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抉择,通过对产业转移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的双重维度分析,研究了中国产业转移的演化路径以及产业转移"共生系统"与"共生环境"的交互作用。应立足于"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同时主动把握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RCEP签署的重要机遇,统筹国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根据产业转移在不同演化路径下的差异化需要更合理地引导产业转移。同时,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充分发挥信息共享优势、稳定政策指导、优化外部环境、建设标准化体系等以实现中国产业转移的高级化演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6.
运用区域基尼系数与变异系数测度江苏省2001—2015年制造业集聚的状态及其演变特征,通过产业重心、区位熵与产值分别测度制造业重心、优势产地与主要产地及其省内转移的过程,且在此基础之上分析江苏省制造业省内转移的机理。研究发现:江苏省制造业集聚状态表现为先集聚后扩散的“倒U型”特征,在集聚与扩散阶段江苏省制造业重心分别在向南与向北转移;制造业优势产地变动较大,多数产业部门的优势产地由苏南转移到了苏北,但主要产地有着较强的“黏性”;制造业产业在集聚阶段的转移强度低于扩散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先于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经济转型、承接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距离与政府政策是影响制造业省内转移的4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建设两大背景下,处于低产业梯度的河南省由于基础设施良好,从而以较强的优势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以产业集聚为基础的产业转移对河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目前,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能力明显不足,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竞争激烈,来源地过于集中且承接地多为省内发达地区,承接新兴产业项目较少。河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产业基础雄厚,市场体系较为完善,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但产业发展软环境尚待改善,产业配套能力不足,高等人才供不应求,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轻自主创新和技术学习。因此河南省在促进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改善和创造产业集聚条件,走集群创新之路,并注意利用产业集聚的规律促进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8.
在产业集群已超越一般产业范围,集群治理理念的生态学本源回归后,产业集群共生系统已由制造系统内的工业共生扩展至制造业与制造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共生,以及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市场、行业商会、政府等主体之间的跨类共生,由此,产业集群的共生治理已由单一领域企业共生演变为在一定的集群区域中涵盖工业共生、产业共生、跨类共生在内的多产业、多领域的“大共生”治理。  相似文献   

9.
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转移理论不能很好解释我国东部产业转移现状与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的问题,也不能解释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而从制度角度可以提供一种很好的解释,认为东西制度差距才是问题的根源,制度转移和制度承接是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西部地区如何承接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甘肃省地处西北,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为了尽快实现甘肃省的产业转移,需要研究解决一系列问题,制度创新就是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当代制度创新理论为依据,在分析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中制度创新诱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制度创新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京津冀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充分发挥各地产业优势,实现三地产业的有效对接与转移,对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接与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分析了京津冀区域三地产业对接与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制约因素,提出京津冀区域产业对接与产业转移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中药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针对长三角中药产业协同创新问题,运用协同创新理论,从社会网络角度分析创新网络的结构及特征演化。利用1987—2021年长三角中药合作专利数据,从4个时间阶段对创新网络进行测度。研究发现:(1)长三角中药产业创新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知识交换能力较强但传递效率较低;(2)创新主体向多元化合作发展,创新合作网络初步建立并逐步复杂化和社区化。其中,南京一直扮演着“高重要性-高协调性”的角色。研究对合理配置长三角中药产业创新资源,依托资源核心型城市加强创新网络建设,加快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不利的一面。掌握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认清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的特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完善服务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合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是目前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生态产业共生网络(EISN)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衰退甚至瓦解的风险,需要不断加以稳固升级,提升其价值创造能力。价值网络内部结构变化是EISN升级的根源,而EISN价值网络是由产品链、生态链、服务链和技术链复合而成的复杂系统。为此,构建PEST理论模型刻画EISN的复杂结构和升级机制,并对"四链"的升级途径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链"协同高级化是实现EISN良性运作和演化升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初步探讨了共生与融合对产业系统演化的作用。基于IT产业的特点,文章首次描述了产业融合、产业共生与产业演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共生与融合运行的内生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构建产业系统的演化模型与分析共生状态的稳定性,得到的主要结论是:在产业系统的子系统相互协同发展或相互间的竞争程度不大时,产业融合可以实现,并且融合型产业与原有产业是产业共生体。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产业系统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6.
论产业集群中的区域创新网络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产业集群中存在的网络活动及集群的创新形式的的基础上,提出在产业集群中会自发形成区域创新网络,但仅仅是初级阶段的区域创新网络,并对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网络提出培植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引入技术创新的源头、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功能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根植于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在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产业集群与生态文化协同创新概念模型,从三个维度、三个层次以及内外生变量等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与生态文化协同创新作用机理,分析了产业集群与生态文化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产业转移与区域物流能力的相互关系,分析探讨了产业转移与区域物流能力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采取梯度系数法评估京津冀地区产业梯度,并运用模糊物元理论评估京津冀地区2004~2009年间的物流能力,综合实证结果进一步对探讨结论进行验证。产业转移通过推动物流产业带的形成、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和物流业竞争力、改善物流环境和改变物流衔接模式影响区域物流能力;区域物流能力通过现代物流管理、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产业聚集、改善投资环境和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产业转移。实证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物流能力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缺少前期规划、信息化水平仍然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从全球价值链与产业集群耦合出发,通过对产业集群式转移的特点与机理分析,提出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产业集群式转移是一种链式转移,在转移驱动模式与区位选择模式上相比传统产业转移模式都具有其特殊性,从而得出产业集群式转移是推动全球价值链延伸与升级,进而构建区域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关键所在。通过产业集群式转移,最终实现发达地区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嵌入升级与落后地区产业转移顺利承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承接产业转移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资本的趋利性决定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时并不把环境因素考虑在内。这就要求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必须履行好生态责任,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尽量减少和避免承接产业转移对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