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验诠释学将交往共同体与语言交往的先天性视为知识的前提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补关系的前提.它所寻求的规范性与沟通性不仅看到了在当代社会理论中诠释学路径的不充分性与因果说明的局限性,并且试图超越哲学诠释学社会科学观研究中的客观性与相对性,实现其诠释与科学理论的结合,以达到拓宽认识论与改造哲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哲学诠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它通过文本与经典来实现。真正的文本首先必须是经典,而且是一直被人们奉为真理的经典;文本还必须是经过长期不断实践和理解的著作,即文本与对其的理解和解释构成不可分离的关系,理解与解释本身就是文本的内在本质。经典型或古典型是一个可以不断变化并具有现实性的价值,它们并不只是表示某种历史现象的特征,更是表示历史存在本身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我国有着浓厚基础的经典诠释传统中哲学诠释学找到了进一步发展的力量,但我国的经典诠释从总的方面来说并没有达到海德格尔那种源始的诠释学,在传统与现实、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它不像西方经典诠释重视后者,而是更重视前者。因此要发展中国的经典诠释就要强调从方法论到本体论的转向,强调理解的本质是我被事情本身所吸引而参与到里面。关于中国哲学的问题,本文认为,真正形态的中国哲学需要我们按照哲学的一般本性加以建构,要与时俱进,它不是某个民族的财产,要代表当代理解的最高水平,同时它不能失去自身的主体性,要以当代最高水平来诠释和发展自身的思想。经典只有不断地与现代视域融合才能开出新的意义和真理,中国的经典诠释也要遵循这一诠释学真理,中国哲学的出路就是通过经典诠释来发展中国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围绕诠释学的核心问题,亦即创造性诠释如何可能,重新审视儒学经典诠释的内在根据及其当代价值。伽达默尔赋予时间间距以创造性价值,提出视域融合的诠释模式,以此建构了哲学诠释学。但其时间间距主要用于筛选诠释的好坏,它的创造性价值并没有获得充分发挥。反观宋儒读经法,我们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感通诠释的诠释学思想。感通诠释以转化个体生命为旨趣,将文本解读与本体感悟合而为一。它不仅囊括了伽达默尔视域融合的诠释学理念,还充分发挥时间的创造性价值,并且提出了可操作的步骤来实现与经典之间的视域融合,能有效克服伽达默尔诠释学陷于本体思辨的思想困境。 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所开启的心理分析运动对当代哲学诠释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法国哲学家利科对弗洛伊德的思想进行了一种哲学式的研究,通过对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关系的考察与探究,既提供了前进与回溯的诠释学,又展示了欲望语义学,并在此基础上,将心理分析的诠释学思想运用到文化阐释之中,发展了一种文化诠释学,可以说,所有这些探索不但是弗洛伊德对当代哲学的启示,而且也是利科对当代诠释学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分科的科学哲学是目前国际科学哲学界的最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也是武汉大学哲学系的传统.作为武汉物理学哲学研究共同体的一项新成果,万小龙的<范·弗拉森的量子力学哲学研究>对范弗拉森"量子哲学"要害问题--量子测量、量子概率和量子关联(特别是令人困惑的测量问题)进行梳理和澄清,并作出新的概括和再解释.尤为可贵的是万小龙对全同粒子的哲学分析,不仅填补了我国学界的一个空白,而且在分析的形而上学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加达默尔和成中英均对本体论问题作了哲学探讨。加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由此在追问存在,在解释学经验的不断发展中彰显存在的本真含义,是海德格尔本体论的现象学方法与黑格尔辩证法方法的有机结合,体现出由诠释本体转向本体诠释的趋向。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则兼采中西诠释传统之所长,而以中国哲学为本位,主张本体与方法的互动,力图形成一个一体多元的开放系统——本体诠释圆环。对二者的思考向度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展示中国哲学思维方式对于本体论问题独特的思考进路,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中国哲学现代重建的根据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量子信息不同于经典信息。建立在量子力学与量子信息理论基础之上的量子技术显示出不同于经典技术的能力。量子技术对低碳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量子技术可以节约时间与空间、能源,开发新的量子资源,克服某些经典复杂性,形成量子产业。  相似文献   

8.
诠释学是关于人的理解问题的哲学理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当代诠释学分两个阶段逐渐完成了从一般解释学向存在诠释学和实践诠释学的转向,极大地影响了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发展中的当代诠释学具有明显的语言转向痕迹,秉持了历史主义的许多特质,应承了实践哲学的发展研究,实现了跨学科的长足进步。对于中国诠释学研究而言,当代诠释学的发展在其理论建构、方法选择、论题领域等多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2005年度国内学界的诠释学研究整体上可以说表现为一种比较平稳的态势:在西方诠释学理论的迻译与研究方面,针对性的引介与积累性的探索兼而有之;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相结合方面的研究持续推进;诠释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联性探讨仍有诸多争论;诠释学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渗透方面,虽然伴随着研究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存在学术含量与水准参差不齐的问题,但是依然不乏严肃性的、规范性的著述成果。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热点问题主要有:“郭店楚简与中国哲学关系问题”、“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重写中国哲学史问题”、“中国哲学诠释学问题”、“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落实问题”、“儒学的当代开展与儒教问题”等。学术界关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处理好出土文献与现存学术思想的关系、总结中国哲学史写作原则方法、寻找中国哲学本有特色、探索中国传统哲学现代价值落实路径、发掘中国传统诠释学的类型和特征、规划儒学的开展方向等问题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借助哲学诠释学这一概念,把哲学诠释学应用到语言教学和研究领域,使用诠释的泛指意义,局部意义,即宏观意义,微观意义,借鉴融合多种手段方法,找出和语言学相互问的融合途径,提出可具操作性的程式,将其具体化为语言诠释的方法.语言诠释的方法,是在哲学诠释学的指导下,基于认知基础上互动的比较,借助学习者所掌握的母语优势,形成理解与翻译的语言内化模式,发展语言认知.  相似文献   

12.
象征是利科诠释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利科不但重新界定了象征领域,将象征问题与解释问题联系起来,而且将象征问题与隐喻问题、反思问题结合起来,在力守古希腊哲学传统的同时,积极融人当代哲学智慧,从而丰富了当代诠释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经典诠释与修辞:一个西方诠释学争论的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目的,在于从近年来哲学诠释学内部关于"诠释与修辞同出一源"的说法出发,先要检讨这一实际主张的历史渊源及理论立场依据,提出时曾遭受到的诸多批评和反对之声,从中真正了解此一旧说新议的现代意涵,然后再就其可言之成理的接受范围与程度内,转回探讨中国哲学语言观与经典诠释之间的相关问题。质言之,笔者会认为当前西方哲学诠释学中倡议的修辞学与诠释学同源同体、合则两利的说法,确实可以替回顾中国经典诠释的传统时提供若干启发,也能够为当前诠释注疏的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2009-2010两个年度汉语学界的诠释学研究堪称热烈而又丰硕。除了召开一系列既具有纪念意义又极富学术价值的学术会议之外,在西方诠释学的文本迻译与理论研究方面收获颇多;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相结合方面的研究继续深入;诠释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联性研究有所创见;诠释学在一般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应用与实践,于文学、法学、翻译等领域的表现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傅伟勋提出“创造的诠释学”,对中国传统道家哲学逻辑发展进行了诠释学建构。他认为老子之“道”留下了诸多诠释学难题;庄子以超形上学的立场予以突破与消解,两者分别构成道家哲学逻辑发展的肯定与否定阶段;郭象对老庄的(超)形上学实行双重否定,构成否定之否定,完成道家哲学辩证发展的第一个圆圈。傅氏的创造性诠释收获颇多,但对诠释的忠实性原则似有忽略。  相似文献   

16.
诠释循环是诠释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影响翻译研究范式嬗变的重要因素。圣经诠释学的"语词-文本"循环专注于文本内部分析,导致了文本中心论的狭隘。方法论诠释学的"文本-历史语境"循环试图通过主观重建客观历史情境,却造成了作者中心论下译者的隐身。哲学诠释学的"传统-历史主体"循环强调诠释者的主体张力,却将翻译研究引向译者中心论的误区。在克服恶性循环的反思中,赫施确立了诠释循环的起点,建立起辩证整体论思想。辩证整体论开启了翻译研究的新范式,对于促进诠释的良性循环与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日益成为哲学界"显学"的西方诠释学的冲击下,国内哲学界进行着积极的回应和有益的探索.但是.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当务之急并不是与西方诠释学的"接轨".而是清理本有的学术资源,进而确立合理的研究方法.通常来讲,治中国哲学史可采用两种理路:一种是"外在诠释",所强调的是时代背景与哲学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另一种是"内在诠释".所注重的是哲学概念与义理之间的演变与迁延.两种理路虽无优劣之分,但"外在诠释"应是治思想史或治社会学的方法,而非治哲学史的方法.因此,在治哲学史时应采用"内在诠释"方法.只有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才可进入到与西方诠释学的"接轨"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2003年略显平实的情形,2004年度国内学界的诠释学研究一定意义上更为活跃、热烈。在西方诠释学的文本适译与理论研究方面,不乏可圈可点之处;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研究领域涌现了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诠释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联性研究已有实践性的探索和具体的建构;诠释学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渗透方面,于美学与诗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传媒学诸领域都有新的进展和开拓。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度汉语学界的诠释学研究在持续的推进中收获了诸多扎实而丰厚的果实:在西方诠释学的文本迻译与理论研究方面,积累性的译介和争鸣性的探索兼而有之;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相结合方面的专题性研究亦颇有斩获;诠释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联性方面仍有一些争论;诠释学在一般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应用与实践,于历史学、心理学、翻译诸领域的表现较为活跃.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诠释学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在品格要求对其进行当代阐释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创新的前提。当代实践哲学应是某种哲学诠释学 ,其诠释学维度应当在存在论的、规范性的和批判性的诸本质环节中加以把握。因而 ,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等当代大陆哲学能够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阐释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