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是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并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方面.但是,学界对现代流通体系的定义与内部结构均缺乏深入探讨,可能导致流通学术研究的混乱或对流通政策的误导.以流通相关术语的考证与辨析为起点,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关于流通与流通过程的理论剖析为基础,对与现代流通体系相关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将现代流通体系界定为"围绕数量庞大的商品(或服务)和各种类型的中间商,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形成的多层次的分工分业体系与复杂适应系统",厘清了现代流通体系的多层次的圈层结构、多维度的复杂网络结构和多层级的迂回结构.应加强对现代流通体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研究,强化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整体化统筹推进,以促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流通体系建设实践有机结合,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用数字技术赋能商贸流通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已成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基于2014—2019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企业数据集,考察了数字技术赋能商贸流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效应与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商贸流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商贸流通企业高质量发展。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技术能够通过降本增效、业态创新和创新生态构建三个渠道赋能商贸流通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商贸流通企业,其数字技术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效果更佳。因此,探索基于企业特征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实现数字技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方位赋能以及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是数字技术赋能商贸流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准确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空间重构基础上要素组合优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义。从减贫规律认知升华、行为外嵌转向发展自觉、资源配置优化与延续效应发挥三个层面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行为的内在逻辑,厘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对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应着力做好发展规划统筹、体制政策健全完善、产业转型升级、相对贫困治理、全域生态宜居环境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高质量建设、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工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及其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着眼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工理论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理论依据,分工可以促进专业化,实现微观分工、宏观分工和国际分工的衔接,实现国内分工与国际分工的有机结合,促进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衔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蕴意是改善和调节劳动分工,促进中国以国际分工、国际市场和国际循环为主体的旧的分工体系向以国内分工、国内市场和国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分工体系的转化。从分工理论视角下构建基于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基本要求出发,构建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路径,是以分工理论为指导,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为前提,大力发展新经济体系; 构建具有自主创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消费引领创新,培育新型消费体系; 把国内流通与国际供应链体系相融合,推进中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在更高开放水平上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相对接,用优进优出的发展模式,融入国际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视域中的湖南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安全消费与本土企业的发展等角度,论述了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目前,湖南农村流通服务体系中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低、农村超市发展不平衡、农村流通服务体系不健全,提出应从加快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改造、发展农资经营连锁等方面,完善湖南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此背景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共同推进共同富裕。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主要面临四大现实挑战:一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存在短板和缺陷;二是供给与需求结构失衡;三是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瓶颈尚未突破;四是国际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为更好地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突破技术“卡脖子”问题;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略。在新质生产力视野下,运用系统论方法,依托产业经济学分析框架,着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际、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系统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成要素。研究发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廓清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和特征,遵循产业体系构建的逻辑规律,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遵循的重要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由产业主体、结构、政策、保障、创新等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有机协调,共同构成有机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表明,要培育壮大新型产业组织,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强化现代化产业的基础保障,加快产业政策转型调整,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本文对我国未来五年现代化建设开局起步阶段的发展态势作出展望和定量分析。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经济将持续稳定增长,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地位更加巩固,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呈中高速增长趋势,将迈进中等发达国家门槛。中国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将显著提升,主要科技指标跃居世界前列。中国加快构建世界最大规模的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世界第一农业生产大国和制造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加快建设世界最大规模的新型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特别是加快建设世界绿色交通强国和数字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世界贸易强国。  相似文献   

9.
数字中国是涵盖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和数字生态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性发展战略。实施国家数字中国战略,有助于通过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来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切实赋能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并提高国际竞争力。在作用机理上,数字中国建设能够强化创新驱动、协调区域发展、保障绿色发展、促进开放发展、推动共享发展。因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建设数据要素市场、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以及完善数字化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已初步形成农户、合作社、经纪人、运销商贩、各类流通企业等多元化主体参与,以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为主导,以农超对接等新型产销对接模式为补充的城乡互通、国内外互联的格局。现有多层次、多样化的流通渠道和环节虽然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也反映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相对薄弱,政府公共服务支持不足及体制政策不完善的问题。为此,要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扶持,优化提升传统流通方式主渠道功能,着力促进新型流通方式创新发展,构建符合基本国情和未来发展要求的高效、畅通、安全的现代流通体系。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实质是保证农产品的市场实现和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规范和健全的市场体系、形式多样的市场主体、现代流通网络信息体系和管理机制是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制必备的条件,由此构成开放、竞争、规范、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是保证农产品顺利流通,确保市场机制对农业发展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十年我国粮食安全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伟大变革和实现“稳定”奇迹奠定了扎实根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将粮食安全主动权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催生粮食产业新需求新供给新业态的现实需要;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急迫需要;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能力建设既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坚持的政策主张,也是增强历史主动的重要依托,更是新征程中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需要在体制机制、资源保障、科技支撑、种业发展、收益保障、生产主体、结构调整、非常规农业等方位发力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夯实粮食产能基础;在拓宽进口来源、参与全球治理和区域安全合作等方位发力加强全球治理能力建设,夯实粮食供应链韧性;在粮食储备轮换、粮情监测预警和粮食流通体系等方位发力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夯实粮食调控基础。  相似文献   

13.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当前,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比较优势日趋明显,在经济发展、原始创新、市场培育、改革开放等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因素,着力夯实现代产业体系这个重要基础,紧紧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从而加快畅通国内大循环。还应高水平建设对外开放平台,促进国内国外双向联动,全面优化对内对外开放环境,从而使得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4.
广东的商业体制和物资管理体制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之初就同时进行了,2001年最先提出了现代流通业的定义,并部署了“十五”期间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战略任务和目标。广东商贸流通业要再铸辉煌,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宏观管理;遵守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加快城市战略联盟;规划商品市场体系,分层次有重点地发展二级城市流通业;推进新型流通组织发展,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培育新型农产品流通组织,加快农产品流通业发展;加快流通信息化建设,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加大人才引进与培育,增强流通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一项重大任务。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目标。鉴于此,需要深入思考和科学回答什么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厘清其基本特征、基本框架,进而回答怎么搭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等基本问题。只有明确其核心要义,才能把握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方向、内容和要求。研究认为,所谓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指高等教育各方面、各要素、各环节、各领域、各层级构成的,相互紧密联系、有机贯通、协调发展,且与经济社会领域其他相关体系耦合互动的一个整体,能够促进和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由此明确,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第一要义是高质量,以自身的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核心是立德树人,致力于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要求是体系化,高等教育要自成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根本途径是统筹协调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概括而言,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主要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中国化个性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亮丽底色;二是协调化内在特征,既内部协调化又外部协调化;三是现代化时代特征,不断追求发展和进步;四是国际化显著特征,实现全球化的进化;五是优质化总体特征,建成高效优质的高等教育。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内容涉及制度、人员、结构、外联、保障等方面,具体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一是构建高质量教育治理体系,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二是形成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三是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体系,培育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四是建设高质量学科专业体系,形成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五是构筑高质量布局结构体系,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和类型结构;六是拓展高质量创新服务体系,坚持"四个面向"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七是深化高质量对外开放体系,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八是夯实高质量条件保障体系,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条件支撑。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新安全格局”的概念。构建新安全格局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需要,其中体现的理念和治理工具是整体性治理。中国特色政治体制和公共管理具有很强的整体性治理属性。以整体性治理塑造新安全格局,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要求,以理论建构为引领,以对安全的认知张力为基础,打造新的安全知识体系和工作定位,不断创新治理方略、优化政策策略、改进管理攻略,将专业化管理寓于整体性治理之中,将安全寓于开放之中,防范各种“黑天鹅”“灰犀牛”“疯狗浪”式的风险和危机,推进全社会对安全的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在新发展阶段螺旋式上升。新安全格局要与新发展格局协同构建,使之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包容互促,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均衡可及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编制“安全网”,实现新发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两个格局”一起驱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提出,国有企业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通过详细解读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阐释了“中国式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命题在制度上具有大格局、大财务、大经营、大管理、大数据、大生态六大特征,并从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主体、目标等11个维度,提出了中国式财务管理体系的理论主张。结合案例实践,提出中国企业应加快构建个性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体系,按照新发展格局要求再造财务组织架构与管理流程,设计出能够对接战略、监测经营并展现企业价值的财务模型,以及加快司库体系建设以优化集团资金配置效率并防范潜在风险,以构建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中国式财务管理体系的制度逻辑、理论主张和实操策略既是践行“四个自信”的有效助力,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企业财务管理学科上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明确中国供应链安全面临的挑战与优势,提升中国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然要求。中国供应链安全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供应链“断链”与产业跨境转移等风险,同时也具备产业体系优势、市场规模优势、举国体制优势和数字基建优势。为增强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以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数智供应链建设,优化制造业产业链高中低端产业布局,发挥超大规模内需市场的稳定作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进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京郊农村消费品现代流通网络已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京郊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在竞争中提高市场集中度和市场绩效;以乡镇为网络主要节点,推动郊区零售网络建设;走综合服务之路,提高企业经营服务的多样化和综合性;加快乡镇一村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城市现代化和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中国特色流通体系及其战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流通产业,流通产业是商品流通的组织载体。通过数量分析得出,我国流通业已经是基础性产业。重点探讨了现代流通体系。提出纵向流通体系由商品流通组织体系、商品渠道体系、商品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流通法律体系和流通管理体系6大体系构成,横向流通体系包括农产品流通体系、日用工业品的流通体系、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商业服务业体系、商务服务体系、再生资源流通体系、信息服务体系7大体系。同时也涉及对"十二五"流通体系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