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兼类词很早就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所谓兼类词就是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主要语法功能,而且在意义上有联系的词。通过兼类词与同音词、多义词、词的活用等语言现象之间区别的浅析,便可以初步确定兼类词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2.
为了正确理解古汉语的词类活用问题,有必要弄清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用的界限。本文对一词兼类与词类活用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者的相互差别,并就兼类词中某些词的固定义项是否为活用的问题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3.
部颁《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古代汉语教学大纲》就规定讲“‘一’在古文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含义”。这一内容,古代汉语大专教材包括王力先生、郭锡良先生编的《古代汉语》都未涉及,清代学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现在出版的有关专著虽有所涉及,但义项、义例也不全面,尚不能适应部颁教学大纲的要求。于是从先秦文学到唐宋诗词中广收义例,分析含义,分别归类,同时吸收前人和当代专家的零星研究成果,写成此文。关于“一”用作数词,“一”后面常带量词,古今用法相同;关于“一”用作数词,后面不用量词,有关论著多有阐释,故这两方面本文从略,不再赘述。“一”在古代汉语里是个多义词,除作数词外,还存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兼类现象。这里有个“兼类”和“活用”的界线问题,必须先弄清楚。词的兼类指古人创造和使用该字(通常也是词)时,本来已经赋予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间有联系的意义,出现了词的兼类现象,这,就是训诂学上所谓的孳乳现象。所以词所兼的意义是古已有之,是该字(词)本身固有的。词义兼类可以避免语言符号太多的麻烦,使古词语简明方便,增强文字  相似文献   

4.
假借义与语源义在概念上迥然有别。假借义是字义的一种 ,与字的本义不相关。语源义是同族词所共有之义 ,就具体的词而论 ,即是该词的命名之义。语源义既可能是词的具体义项 ,又可能是某一义项的义素。在实际语言中 ,假借义与语源义有时又有一定联系。我们既不能将二者混为一体 ,又不应将它们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5.
中文信息处理与词汇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文信息处理的难点很多 ,首先集中在词汇层面上。假如没有词的界限标记 ,怎样解决词的自动切分问题 ;没有形态变化标记 ,计算机难于分析词与词之间句法与语义关系 ;词类划分和兼类情况复杂 ,词性自动判别和标注困难 ;词义的义项、义素分析中面临的问题比较多  相似文献   

6.
当语言中的一个新词诞生以后 ,只要表示与之相关的动作变化或状态的动词或形容词没有产生 ,就很可能直接用这个词来表示这种相关的动作变化或状态。因此 ,词的兼类是各种语言或方言、或各个不同时期的同一语言中常见的现象。在语言的发展史上 ,尽可能减少词的兼类现象 ,特别是通过形态变化等手段把兼类的词分化为不同的词 ,还有些词存在活用现象 ,显得很有地方特色。从此角度说 ,客家方言保留着较多的古语痕迹。  相似文献   

7.
词的兼类与词的活用是能够划分开的。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把某类词临时抓来充当某种句子成分,这是词类的活用;不是为了修辞目的,只是词义语法功能发生了变化,那是词的兼类。  相似文献   

8.
“词类活用”(有人称之为“实词活用”)是古汉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不只是语法方面的问题,也同词义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正确地分析和把握词汇在发展演变中构成的词义系列及其语法属性,才能正确判定“词类活用”,才不至于把词的一个固有义项或兼类词的一个固有词性误作“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出现于《全唐诗》的“参差”一词作全面调查,并根据不同语境的词例给以归类和考释,其结论是“参差”一词的意义,在唐诗中,除表示“不齐”外,别有与“不齐”相联系的九个义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汉语中的兼类词及其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词的兼类现象与词的交错现象之区别,同音词、词的活用不属兼类词之列,及其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词的兼类现象是目前现代汉语语法学界无法回避而又分歧严重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兼类现象的微观处理上,如判定一个词是不是兼类词,兼属哪几个词类等问题上分歧较大。本文就兼类词的判定及所兼词类总结出几个较明确的标准和判定的原则,同时对“N的V”结构中V的动词词性从语言接触即欧化语法的角度进行论证。以期对兼类现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认知视野中的一词多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具有多个相关义项的语言现象。新义项的产生不是随机的,也不是盲目的,而是人类认知参与下语言历时变化的结果,因此认知角度的一词多义研究能够比较清楚地揭示一词多义的根源与本质。新义项以基本义项为核心,按照辐射型或链型方式排列,构成一个词项意义的原型范畴。人们总是从基本义项出发,主要利用范畴化、隐喻和转喻思维等方式,将新义项赋予现有词项,从而使一词多义现象表现出明显的认知理据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出版的古代汉语教材,大多比较注意对“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的比较和鉴别。关于“活用”与“兼类”区别的标准,各种教材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词类活用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即它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取得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而被用作另一类词;词的兼类,则是某个词在长期的运用过程中因语言习惯而取得了不止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换言之,词的兼类具有约定俗成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语素的同一意义所表示的语义范畴,随着构成的合成词指示对象的不同,随着同它组合的另一语素意义的不同,其间语义关系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语素在构词中语义范畴改变后,意义同原义有明显的差异,则往往分出不同的义项,分出的义项属于不同的意义单位,属于不同的语义范畴.词的词位义属某种语义范畴,但在组合中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变化.词在组合中语义范畴改变后,意义也同原义有明显的差别,也往往分出不同的义项,分出的义项属于不同的意义单位,属于不同的语义范畴.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任意观”认为,介词的不同义项之间毫无联系,介词的多个义项是一堆分散的语义项集合。通过对介词in的原型意义确定,到各义项的派生形成过程,再到各义项之间的关系的逐一解释,发现:介词in的多个义项是有联系的,其多个义项由原型意义派生形成,相互之间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呈辐射分布。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分析介词多义现象更具理据性。  相似文献   

16.
释义是词典编写工作的重要部分,而确立义项则是释义工作的中心环节。义项确立得恰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释义的质量高低。确立义项牵涉到很多问题,比较重要的有:怎样从一些具体意义中概括出普遍意义;怎样使用古书注释;怎样处理词类活用等。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一、义项及其特点要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义项及其特点。每一个词都有它的形式和内容,形式就是词的声音,内容就是词的意义,也就是词义。词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概括反映,是概念在词中的体现。一般说来,词义就是概念;当然,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7.
对于形容词与副词兼类这类词的处理,我们应该遵循两个核心原则:一是意义相近原则,二是坚持形容词的多功能性与副词的单一功能性原则。意义相近是处理形容词与副词兼类词语的基础。坚持形容词的多功能性是指承认形容词在句中作定语、状语、谓语等的合法性,坚持副词的单一功能性是指副词能且只能作状语。划定这两条原则的功用有二:一是有利于词性归纳的整齐划一,不至于出现两者明明意义一模一样,却属于不同的词类的情况;二是有助于减轻现代汉语词汇中出现的大量的兼语词。  相似文献   

18.
北方方言与普通话动词的同形异义现象,从微观上看,以某个词的某一义项为单位,有义项的含义扩大或缩小、义项的用法转移、义项的感情色彩不同,以及义项含义迥异四种主要表现形式;从宏观上看,以某个词为单位,北方方言与普通话动词的同形异义现象在词汇类型、词的构成等方面体现出三个特点。这些现象和特点与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动词自身特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词典》条目义项与词语义位的对应关系是相对的、不完全的。与词典体例相关的义项与义位不对应主要有:(1)"姓"附列于同音形条目导致假性多义;(2)"同×"之例导致假性多义;(3)多义释词对被释词的多义性有所翳蔽。与词典体例无关的义项失收、义项衍设和义项归纳粗细不一也造成义项与义位不对应。与词典体例相关的义项与义位不对应难以调整,因其受制于词典的功能和效益。条目义项与词语义位不对应的弥合空间在于与词典体例无关的不对应。为有效解决这类不对应,应加强基于语料库的词义统计分析,进一步提炼具有可操作性的义项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关于汉语词义的演变方式,一般只提引申和假借。但有很多词义演变现象,无论是用引申还是假借都解释不了,本文将要研究的“相因生义”现象就是一例。一所谓“相因生义”,是指这样一种词义演变现象:一个词由于受另一个与之相关词意义的影响而产生新的义项。这种现象叫“相因生义”,这个新产生的义项就叫“相因义”。汉语词汇中各个词是通过一定的关系集合在一起的。它们可以通过意义上的关系而被集合在一起(如同义词、反义词等),构成一种聚合关系,也可以通过造句时各个词的联系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