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代山西的民间信仰颇为盛行。文章主要对山岳、河流等自然神灵的崇拜、英雄人物的信仰、本地神灵的崇拜以及巫鬼神灵的信仰等几种表现形式进行了考察,认为唐代山西民间信仰的对象非常多样与广泛,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功利性特色,同时还具有畸变性特征。对唐代山西民间信仰的透视,对我们理解古老河东地区的社会风俗和民间风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以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但又有很强的原始的宗教现念和多神的原始宗教信仰。汉代主要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泛神论的、以我为中心的、功利性的、严肃与戏谑同在的“类宗教”,在社会精神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间信仰也受到它的影响,而表现为多种形式,形成许多陋俗,成为两汉社会的一大景观。两汉时期一些无神论思想家所加以批判的,也主要是这种类宗教迷信。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两岸宗教及民间信仰的历史源远流长,大陆对台湾影响较大.两岸的宗教与民间信仰相同之处远多于相异之处.两岸宗教及民间信仰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和制约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对两岸大学生也产生影响.两岸宗教及民间信仰对学生的影响途径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龙母是岭南地区广为民众信奉的重要神祗,历史上曾获得诸多封建帝王的赐额和敕封,因而具有正统色彩。但是,历代也不乏有主张对之加以封禁者。其中,宋明时期,部分官绅因其理学思维方式或推行朝廷礼制改革和基层社会教化的需要从儒家伦理道德的角度表示应该禁止之,而民国和文革时期则因所谓禁止迷信和推行移风易俗的目的而对之加以取缔。但是,这些言论和行为对龙母信仰所产生的影响十分有限,原因在于这一民间宗教的实用功能、人群整合功能和精神偶像功能不仅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甚至在当今仍没有完全丧失其存在的土壤。  相似文献   

5.
图腾祭礼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融为一体的原始宗教仪式。图腾崇拜的集中体现就是祭祀仪式。图腾歌舞始神娱人的特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流变。  相似文献   

6.
民间信仰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行为与生活方式,一种思想观念以及具体行为实践的过程,产生于人们生产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处于低下状态的时代.其中包含了先民们朴素的生态意识,反映了原始先民逐渐萌生的"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自然生态观念.这种朴素的生态观积淀为人类文化的生成因素,被一代代传承下来,构筑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诸葛亮的崇拜和祭祀是古代蜀汉地区一种突出的历史民俗现象,其表现特点是祭祀葛亮民间活动出现最早,历时最长,官民共祭以及传说神异化,崇拜民俗化等。主要原因除了蜀汉地区诸葛亮治武功留有巨大影响外,还与蜀汉长久而浓厚的道教信仰风气,四川,汉中盆地封闭型地理环境与西部内陆地区农耕化心理有密切关系。诸葛亮崇拜反映了蜀汉地区民间仰的古性,封闭性与发展变化的缓慢性。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的沃土中,中国东南民间信仰与北方宗教信仰成为两大独特的信仰文化。长期以来,这两地区的文化差异导致的信仰文化的地域差异鲜为学者关注,多数学者从文化学视角将中原华夏、汉民族的宗教文化的迁移性扩大为宗教信仰的地域特征。事实上,这其中有包括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历史因素在内的诸多方面的影响。对我国东南民间信仰的土著性与北方宗教的传统性作比较与分析,剖析我国信仰文化的一些特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区域差异性的由来,以期能为处理信仰、宗教、文化问题提供些许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产生之初就被人们所信仰,带着虔诚、悬疑和神秘色彩掺杂到风俗民情中,以至最后成为认识、解释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思想工具。从原始宗教到神性宗教再到现代的道德宗教,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革与发展,宗教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社会地位。究其原因.恐怕与其本质——“信仰”不无关系。信仰是宗教的核...  相似文献   

10.
“民间信仰”的重新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民间信仰"的研究中,应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区别使用,尽量使用"民间信仰"这一学术术语而不要采用具有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的"封建迷信"一词,应主要采用"民间信仰"来概括现代社会中的民间仪式活动但又不要否认其中可能存在的巫术遗留或巫术倾向。"民间信仰"可以重新界定为:与制度型宗教相对应的一种宗教类型,由广大民众(包括城市和农村民众)基于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祖先、神、鬼及风水、阴阳、命运等神秘力量)的信奉而进行的祭祀、崇拜、占卜、禁咒、灵魂附体等各种形式的仪式活动,这种仪式活动可以发生在家庭、祠堂、登记或未登记的宗教场所内。在"民间信仰"这个大概念基础上应提炼出更具分析性和指导性的"小"概念。只有经历一个类型学比较研究阶段,才能最终完成认清中国民间信仰的真实图景之宏愿。  相似文献   

11.
宗教现象是一种语言现象,宗教思维的运行主要依赖语言的导向来实现。以宗教语言的体认观为视角,积极探索引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路径:从宗教语言的概念功能层面把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哲学范式,引领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从宗教语言的人际功能层面调试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认知心理,引领其寻求实在替代依恋对象;从宗教语言的语篇功能层面疏导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认知手段,引领其隐喻思维走向实在客体。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诸宗教信仰并存的世界上,有必要从跨文化的角度理解诸宗教的差异性.实在观是宗教信仰的核心,因而理解它是理解宗教信仰的关键.通过宗教素朴实在论、宗教批判实在论和宗教非实在论三个层面的阐述,可以比较全面而客观地梳理纷繁复杂的人类信仰现象.  相似文献   

13.
西方传统道德立足于宗教信仰基础之上,但自进入现代社会,现代性对传统宗教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信仰在理性知识膨胀的挤压下不断萎缩,道德的宗教信仰基础被消解,代之以理性。然而,理性并不能填补现代社会的信仰真空,这导致现代社会不仅面临严重的"存在"危机,而且面临着空前的精神危机。为此,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以超越现代和激进后现代的眼光,从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入手,重立信仰价值,表现出宗教反弹倾向,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道德的宗教信仰基础回归。  相似文献   

14.
浙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浙江大学生宗教观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浙江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现状,探讨了大学生信教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心大学生的精神需求,研究大学生的宗教意识状况,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打造“平安校园”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畅 《南都学坛》2009,29(3):42-46
《歧路灯》是一部反映18世纪中原地域中下层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式作品,它悖离了明清章回小说"神道设教"叙事特性,书中的宗教描写并非为作者的艺术构思、哲理表达服务,亦非借以搭建时空架构,结构故事情节。《歧路灯》中对中原地域的佛教信仰描写,大多是借以塑造人物形象,讽喻世道人心,为其"亲近正人,用心读书"的主题思想服务,于无意间彰显了佛教信仰在中原地域范围内所具有的现实性、功利性和世俗性。事实上,在广大的中原地域下层民众的思想中,佛教观念正是他们所理解的、贴近世俗生活的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佛教。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而伦理,从“伦理”而结构,这是当代中国宗教研究范式的三段式演进。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应当把宗教置于国家与社会的架构之中,是宗教的社会学研究与社会学的宗教研究的结合。传统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为世俗权力与精神权利的模糊界限与紧张关系,具体表现为中国古代的公共崇拜与私人信仰的彼此渗透。为此,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首先是要研究宗教所镶嵌在其中的社会关系和政教关系,以能深入中国宗教、信仰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17.
壮族的女神信仰文化以生育为轴心,民族特色鲜明。其从壮人独特的生育观而来,又以神话传说、节日庆典、祭祀、风俗等表达壮人别具一格的生育信仰,并以此根埋于壮族民间,延续至今,成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信仰问题是当代社会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信仰的形成包括社会历史过程和个体实现过程。迄今为止的信仰表现为原始信仰、宗教信仰、理性信仰、科学信仰的历史演化趋势。信仰的个体发生总体上经历符号模仿阶段、模糊懵懂阶段、自我觉醒阶段、自觉确证阶段、调整完善阶段。当代中国的信仰教育应基于信仰发展的历史趋势,把握人们的实际信仰状况,将教育融入个体信仰的形成过程,采取情理交融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9.
民间祭祀与社会生活,是一直处于流动、变迁和发展之中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的意识不会马上随之消失,它在扬弃,在既克服又保留中得到传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理深处传承不息.但只是要经历激烈的社会变动,或者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由于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祭祀也会随之发生变异,有的甚至逐渐被社会淘汰.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精神分析学派三代人物研究宗教心理现象 ,以及对宗教心理现象与神经症在心理动因、行为表现、症状意义等方面的异同所进行的比较。该学派认为 ,从某种意义上看 ,梦、神经症和宗教在文化起源、心理动因和职能上具有同构性 ,甚至可以把神经症视为个体的宗教 ,而将宗教看作是整个人类的普遍的包罗万象的强迫性神经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