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学研究回顾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文雄 《社科纵横》2005,20(2):153-155
模糊限制语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分析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功能,归纳国内外学者对模糊限制语在语义学、话语分析、语用学、语篇、翻译、二语习得等领域研究的成就,提出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王艳 《学术交流》2007,(7):126-128
依据关联理论的框架,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话语标记语对话语理解具有语用制约功能,在话语理解过程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制约了话语理解的程序意义,为听话者指明了话语理解的方向,从而保证了听话人理解话语时付出最小的努力。其次,话语标记语具有明示功能,即话语标记语通过自身所标记的明示逻辑语义关系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对听话人的推理过程起着语用制约作用。最后,话语标记语具有语篇组织功能,在语篇中连接着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各种语义和逻辑关系。话语标记语的存在是关联性的要求,是话语交际过程中的一种明示导向标记。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5,(2):117-119
情态表达说话人对话语的态度,是实现评价意义的重要手段。表达情态意义的情态动词、情态附加语和情态隐喻形成相互关联的语义网络,构建连贯的语篇。  相似文献   

4.
朱桂兰  刘茜 《社科纵横》2013,(9):136-139
本文以Edith Wharton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对文本中的一些描写和人物会话进行实例分析,探讨她在其小说文本中频繁使用的模糊限制语,以及运用模糊限制语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突显人物个性、铺设情节背景等方面呈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指示语(Deixis)和指示转移理论(Deictic Shift Theory,简称DST)是语用学和语篇分析的重要研究内容.原型指示语的范畴建立在指示中心(Deictic centre)的基础上,即言者"我",地点"这里",时间"现在".指示语的自我中心性(Egocentric)的哲学基础是认知语言学所倡导的经验现实主义(Experiential Realism).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经典小说<呼啸山庄>历来都是语言学家和文学家研究的常用语料,文学语篇中常见的六类指示语,即感知指示语、空间指示语、时间指示语、关系指示语、语篇指示语、复合指示语的转移现象在这部小说的语篇分析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与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军力报告》所大力渲染的"中国威胁论"反映了美国整个决策层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和基调。名词化是《报告》中突出的语言特征。通过将表示过程、特征和评价的句子成分转化成为名词,使得语篇极大地增强了客观性和正式性,同时还表达了强烈的人际意义,达到其夸大中国军力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报告》中名词化具体体现和运用形式进行分析,探究其背后隐含的人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读中活动是英语语篇教学的主体,也是英语语篇教学的核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通过阅读了解文本大意,理清文本思路,从而获取文本的具体信息或细节性信息。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篇章结构、语言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句法、词汇等设计一些带有整体性、层次性、梯度性等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从而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解读语篇,探究语篇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敏贤  杨跃  周正履 《唐都学刊》2011,27(2):115-119
经过标注的语料库可用于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语言测试、词典编撰等诸多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领域。语篇研究的是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是语篇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特征。语篇接受者对其理解的透彻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语篇连贯性的感知度。研究语篇中句子排列与衔接和连贯,是一种超句法分析。  相似文献   

9.
杨丽艳 《学术交流》2005,(7):146-149
语篇分析是理解语言的一个重要渠道。语篇语义的连贯性取决于语篇中最基本的成分———词汇和语境的顺应,两者的顺应关系体现在其相互作用上。语境关系影响词汇意义的生成,而词汇意义又会对语篇的整体意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近年来得到许多语言学界学者的关注。本文以I think作为研究对象,并以电影台词作为语料来源,讨论和分析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同时,本文探讨了学习词典中I think语用信息的收录情况,指出学习词典中模糊限制语语用信息的不足和对于国内词典编纂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马建奎 《社科纵横》2011,26(6):176-178
词汇衔接是语篇连贯的最高级、最复杂形式及语篇使成不可或缺的要素,文章探讨了语篇使成的表层词汇衔接与深层连贯之间的间性关系,试图建立词汇衔接与语篇连贯与使成之间的意义关联。  相似文献   

12.
李杰  钟永平 《社科纵横》2010,25(3):164-167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域即由情景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体,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产生,不同的语境类型决定着语言实际运用的范围,语境的变化会引起语言的变异。换言之,我们所说的话以及所写的语言会随情景的不同而发生变异。决定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有三个: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境的这三个变量也决定语言的意义系统;而意义系统又同时在词汇语法等层面得到体现。商务语篇的行业特色十分浓厚,而这些特征在词汇、句子结构以及修辞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从而构成了商务语篇的语体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语篇的结构要素为"新闻事件"、"新闻背景"和"新闻评析",理论上存在的新闻图式结构类型就是这三大结构要素所有可能的排列形式.新闻语篇的结构形态通常为双语篇,即一篇消息中通常包含着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两个语篇.经过分析,导语语篇存在11种理论上成立的结构类型,主体语篇存在16种理论上成立的结构类型.因此,将这两部分的结构类型数放在一起,运用数学中二元概率统计的方法,可穷尽性算出新闻语篇理论上存在的结构类型为176种.  相似文献   

14.
以往对指称人际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把指称置于社会的语境之中,研究其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权势等关系。本文从人民网抽选了三位外交发言人记者会问答实录各一篇,着重于探讨语篇中我、我们与中国/中方/中国政府作为命题的主语成分与其外指功能所赋予的人际功能。分析发现,外交发言人趋向于在不能提供明确信息的地方使用我,在人际意义较浓的地方使用我们,在需强调立场的时候使用中国/中方/中国政府。  相似文献   

15.
闫涛 《学术交流》2007,(10):131-133
在话语的生成与理解过程中,话语标记语是发话者用以进行有意图的编码和受话者对此进行解码和推理的重要依据之一。人们不但要关注话语标记对话语理解的推动作用,而且还应当从认知角度出发,以交际者为中心,关注发话者与受话者在对话语产出与理解过程中所涉及的共同前提——语境假设。在认知关联理论框架下,结合动态语境假设研究话语标记语,有助于寻求与动态语境的最佳关联来消除话语的语义和语境歧义,从而获得成功话语交际。  相似文献   

16.
图式及宏观结构理论与语篇理解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淑娟 《学术交流》2006,(10):148-151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影响语篇理解的质量和速度的,是习得者长时记忆中的语域图式、内容图式以及习得者把握语篇宏观结构的认知策略,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读者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图式与语篇图式的“匹配”情况,即它们的相似性和相异性问题。基于认知心理学的VanD ijk的宏观结构理论认为,语篇的宏观结构是建立在不同层面的多层级形式。每一层级的宏观结构都是从微观结构和低一级的宏观结构中依照语义蕴含的原则缩减语义信息所得出来的。各个层级的“抽象”手段归纳为删除、选择、概括、组编或归总四条宏观规则。  相似文献   

17.
话语标记语是元意识的体现形式之一,反映了人类对自身语言理解的主观监控。英汉两种话语标记语在保有共性的基础上,在应用频率、类别、分布等方面存在各自的特点。语言模因异同的根本原因是文化模因的对称与不对称映射形成的。汉语的思维模式存在道德型、迂回型、形象型以及综合型等特点,相对而言,英语是理想型、直线型、逻辑型及分析型思维模式的综合体。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决定了汉语标记语更能够体现交际中的谦虚准则,而英语标记语使用频率较高,能更好地体现语篇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的古代文学(尤其是戏曲小说)研究中,仍然贯穿着一种激进主义的文化立场,批评话语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的依然是一套反礼教的"五四话语"和具有"现代性"特色的"启蒙话语"。倘若不对这种"五四话语"作出深刻反省,不超越"启蒙心态",以同情理解的态度面对古人,就无法突破古代文学研究的困境,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9.
在最近的几十年的俄语学研究中,对语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关注。文学语篇分析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中一个较为活跃的研究方向。而其中的作者形象问题也颇受学者们关注。本文从该文学概念的提出,及其特有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较为翔实的分析,阐述了文学语篇中作家与作者形象的辩证关系,力求从这一角度对语篇进行把握和解读。  相似文献   

20.
衔接英语语篇的逻辑纽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贯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只有通过一定的衔接手段才能保证语篇在意义上的连贯。衔接的手段各异,其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就是运用过渡词语这一逻辑纽带,来达到衔接语篇的目的。本文着重对这一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