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消逝的蝴蝶——《蝴蝶君》对东方主义的颠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裔作家黄哲伦把握自己的民族身份,创作了一部解构《蝴蝶夫人》的作品《蝴蝶君》。剧中作者审视了制约着西方社会思维的东方主义以及建构在这一主义之上的东方模式,并通过角色倒置,颠覆了原有的东西方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2.
月亮在世界的古老神话中是一位具有双重性格的女神。在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剧中,月亮便传承了月神的品格,并通过女主角莎乐美展现了出来。莎乐美公主与诡谲之月神秘相通,美丽而倔强,她的悲剧命运昭示了唯美主义信徒的结局。  相似文献   

3.
《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着力从后殖民的角度 ,重新探讨莎士比亚最后一部伟大浪漫传奇剧《暴风雨》的现实文本意义。围绕种族、性别、他者等后殖民关键词 ,就剧中故事发生地的历史依据所体现的殖民主义象征意义、剧中代表人物蕴涵的殖民话语中东方主义思维方式、被歪曲表征的被殖民者形象、后殖民语境下被殖民者的悲哀四个层面探讨《暴风雨》的殖民主义主题。揭示了普洛斯彼罗代表的西方传统人文主义虚伪的一面 ,指出它在殖民时代所蕴涵的殖民者的霸权本质 ,透视了凯利班象征的被压抑的被扭曲的“东方世界”的文化起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为基础,选取谭恩美的三部作品《喜福会》《拯救溺水鱼》和《奇异山谷》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其面向"东方主义"的复杂嬗变过程,即附和——颠覆——超越。为了获得西方主流文学界的认同,作品《喜福会》体现出谭恩美对"东方主义"的附和;随着文学地位的逐步确立和写作视野的进一步拓展,谭恩美之后创作的《拯救溺水鱼》体现出对"东方主义"话语有力的悖反和颠覆;而《奇异山谷》中追求的东西方多元文化融合则实现了对"东方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独幕诗剧《莎乐美》通常被认为是爱尔兰作家王尔德唯美理论的完美体现.然而,通过解析此剧可见王尔德所坚持的艺术观逐渐从唯美主义转向对现实主义的思考,唯美主义的面纱下实则深深地隐含着王尔德对19世纪末英国殖民统治的无情揭露与批判.在剧中王尔德把虚幻世界中的唯美和19世纪末的英国现实恰到好处地结合在戏剧表演中,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及诗剧的意象入手,反映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文艺观;同时更好地影射了英国与爱尔兰之间自我与他者的主奴关系、王尔德“去殖民化”心理及维多利亚女王强权政治等一系列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社会批评性.  相似文献   

6.
《鸠那罗的眼睛》是苏雪林唯一的唯美主义剧作,其比较纯正的、东方式的唯美主义趣味,有别于现代文坛其他作家对西方唯美—颓废主义的"创造性不忠",代表了现代文坛对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颓废主义的一种纯艺术角度的接受。这部剧作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苏雪林曾经受到唯美—颓废主义的短暂而深刻的影响,并对之给予了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英国19世纪晚期作家罗伯特.斯蒂文森的名作《金银岛》中潜藏着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思维方式。小说中的金银岛与广义的东方现实世界存在客观联系,而萨义德对东方主义的分析批判可以揭示小说中的东方主义文本性态度和东方主义对东方的对象化现象。总之,《金银岛》体现了东方主义"东方化"和"包容"东方的愿望,金银岛及岛上财宝代表着被东方主义扭曲了的东方形象。  相似文献   

8.
《莎乐美》戏剧意象论析吴学平《莎乐美》是英国著名的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创作的一出独幕剧。对这部剧作,我们历来过多地关注它的唯美主义思想内涵,而忽视了对其艺术技巧的探讨,特别是对剧中独具匠心的戏剧意象未予以足够的重视。戏剧意象在戏剧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蝴蝶君》:从边缘走向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美国戏剧舞台上,表现东西方爱情戏剧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剧中的西方男人总是身处突出的中心地位,而东方女性总是身处边缘。当代美国剧作家黄大卫努力重新建构遭美国式的东方主义话语所压抑的亚裔美国文化。他在其代表作《蝴蝶君》一剧中跨越传统戏剧的框架模式,将剧中男"女"主角的关系作了象征性的转换,从政治、文化、哲学以及男女性别诸方面颠倒了传统东西方角色关系,使东方女子的形象挣脱了"边缘"枷锁的束缚,从"边缘"走向"中心"。同时,剧作者希望该剧能够纠正种种文化和性别的错误感受,抛弃旧有的刻板印象,由对立、对抗转为对话和交流。  相似文献   

10.
田汉对外国文学的大胆接受和译介密不可分。在五四呼唤“戏剧改良”的运动中,王尔德及其唯美主义戏剧的代表作《莎乐美》走上了中国现代戏剧舞台,并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唯美”旋风。《莎乐美》对田汉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他不仅要做该剧的译介者,而且更要将从中采撷的营养用于自身戏剧艺术的探索和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与我们今天的“科学发展观”存在着理性相通之处,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更是对今天的统治者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老子的“小国寡民”和“得道”思想同样能对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社会提供理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论改革开放以来主导文化视野中的流行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流行文化迅速崛起并蓬勃发展,然而,在主导文化看来,流行文化的“对私域的发现和重视”、“对娱乐的追求和迷恋”和“对权威的消解和利用”正是流行文化的“低俗化”倾向,而这一“低俗化”问题的实质在于流行文化具有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左右,西方的唯美主义文学传播到了中国文坛,影响了滕固、郁达夫、邵洵美等一大批作家。唯美主义文学对滕固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莎乐美"式的怪诞的残酷美;推崇享乐主义,特别是感官享乐;疯狂、病态的主人公形象。滕固有选择地接受和借鉴了唯美主义文学的艺术观和创作技巧,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和超越。  相似文献   

14.
发达工业文明社会,人类已陷入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关系的异化之中。这既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困境,又是西方主导的技术主义、竞争性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理念危机的标志。儒家人文精神中“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仁者爱人”的处世理念以及“义利统一”的物质追求,因其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从而为弥补西方文化不足,消解人类异化困境提供了一种东方式的文化生活典范。  相似文献   

15.
三岩“帕措”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帕措”是世界并不多见的父系氏族的残留,它主要分布在三岩一带。它的来源、分布、财产、婚姻以及它的内部组织、活动、议事规程都有其特征,文章在对这些特征进行描述的同时,运用社会学理论对“帕措”的正功能与反功能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6.
“有+VP”1和“有+VP”2二者存在区别:“有1”是动词,VP1只能是少部分单双音节动词,担任“有1”的宾语,“有2”承担三种语法功能,VP2不受音节或性质的限制,结构类型丰富。“有+VP”2结构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有”的隐退与“了”的出现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了”的专职身份使得“有+VP”2格式在主流语言中隐退。“有+VP”2复出受方言、外来语、传媒、语言机制、自身优势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朱熹“义”、“利”思想的现代意义,运用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对朱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朱熹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义”和“利”进行了阐释,指出“义”是“天理之所宜”,是“心之制”,“利者,人情之所欲”;朱熹不仅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而且进一步把“重义轻利”思想与“理”联系起来,对其作了本体论的论证;其意义就在于告诫人们在现代社会既要重视“利”,也要重视“义”,当“利”和“义”冲突时首先要取“义”。  相似文献   

18.
象似性指的是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自然联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象似性的研究不仅存在于词汇、句法层面,还存在于篇章层面。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利用语言对客观世界的映射,从语音象似、图形象似、数量象似、顺序象似、距离象似和心理象似六方面重新审视并详细解析《红色手推车》一诗,力证象似性研究在诗歌写作和赏析层面有着非凡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大学》中,“知止”与“三纲”、“七证”、“八目”属于同样重要的范畴,它紧密关联着“三纲”的达至、“七证”的获得,以及“八目”的践行。本文试以“知行合一”为进路,从何谓“知止”、“止”于何处、何以能“止”三个层面,对《大学》的“知止”思想作出解析,并指出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中的“V+将”结构在现在的多数北方方言中已经消失,但在山西的一些方言中仍有保留。长治方言中的“V+将”结构主要表现为“V+将+来”。从句类上来看,此结构主要用于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从此结构中宾语的位置来看,共有三种类型。从此结构的否定形式来看,不同类型的结构用于不同的句类,其否定形式不太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