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0、本文试考释“相”字由本义动词假借为副词、由直指到偏指的演变轨迹。1.l从最早的文字史料看,“相”字义为用眼睛打量树木,是“察看”的意思。如(1)相田今允雨(甲骨、卜辞)。1.2《诗经》一书中“相”字共出现三十次,其中动词“察看”、“省视”义项占40%、“佐助”义项占66%,名词“助手”义项占10%、“质”义项占3.3%,副词“互相”义项占377%、偏指“代相”义项占3.3%。《孟子》一书中“相”字共出现四十七次,其中动词“佐助”义项占106%,名词“助手”义项占43%,副词“互相”义项占70.2%、偏指“代相”义项占6…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运用语料库技术和语言学中的词义感染理论,对“绿”字在现代汉语中义项的分布情况进行重新分析,认为《现代汉语词典》对“绿”字的解释存在漏收义项、漏收复字词条及其词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利用北大CCL语料库丰富的语料对“狗”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分布情况进行了重新分析,发现《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动物词“狗”漏收了“低下、低贱”;“坏”;“坏人,骂人的话”;“奉承,巴结”;“中国的十二生肖之一”等5个义项。  相似文献   

4.
《辞源》(1980年修订第1版)1379页“方”字条下共列了十八个义项,第一个义项,亦即“方”字的本义是“方圆之方,指形体正直者”;第二个义项是“并船”,“也指竹木编成的筏。”我们认为,关于“方”字的本义,《辞源》的解释是错误的;当依《说文》,释作“并船”。 首先,《说文》的解释可以证之于古文字。“方”字的篆文写作,基本上保存了古文字的特征。甲骨文的“方”写作(见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见  相似文献   

5.
在现行工具书中,“周”字有两个基本义项,一为稠密,一为环绕,其他义项皆由它们引申而出。但是,追本溯源,此二者既非一词,亦非一字,只是读音相同。稠密义字作“周”,环绕义字本作“勹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勹舟”字下注曰:“勹舟与周义别。《口部》曰...  相似文献   

6.
“作”、“做”分合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眼于“作”、“做”用法区别标准的混乱现象 ,通过对二字历史渊源关系及其各有关义项等问题的分析 ,试图廓清人们在二字用法上的一些不妥认识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共收录“黄”义项8条、词组113条;构词能力最强的是①义、最弱的是⑧义;构词方式最强的是偏正式、最弱的是附加式和动宾式;词组中“黄”的语素变义是非常接近其语素共义;但辞书存在着漏收义项、没有释义、释义不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说“巷”     
词义训释和字典辞书中义项的分立,都离不开对前人训诂成果的继承,但若不能正确理解前人研究成果,曲为之解,会导致误立义项。赵小刚先生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训诂锥指》一文,认为“巷”字在《诗.郑风.叔于田》中应释为“屋子、家宅”,历代释“巷”为“民居中间的道路、街道”,是由于错注义项致误。笔者以为对“巷”的释义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从词义发展线索看,“巷”本来指里中道路,后来又可用来表示里中道路连同两旁房子在内的整个狭长的生活区域。而《汉语大字典》“巷”的第一个义项“街里中的道路;胡同”没有反映词义发展引申的线索,将两层不同的意义并立于一个义项里了,应该分开立项;第二个义项“住宅”实为误立之项,应该取消。故“巷”的前两个义项宜改为:①街里中的道路。②胡同、巷子,指街里中的道路连同两旁房子在内的整个狭长的生活区域。  相似文献   

9.
“月部”是汉语众多部首中颇具特色的一个部首.历来大型字词书对于“月部”字的处理,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它们各自的长处和局限.本文仅就台湾省编《中文大辞典》(以下简称《中文》)“月部”字的情况作一简要分析,以从中找出一些可资学习与借鉴的东西.“月部”字在楷化之后,与“肉部”字偏旁的字形相同,两个部首的许多字容易纠缠在一起,混淆不清,给训释造成很多麻烦,以至常常张冠李戴.《中文》的“脁”字,在字形处理上,虽然误以小篆“(?)”归了“月部”,但义项的训释却能吸取前人的教训,归纳得比较清楚.对于从月与从肉的两个部首中的字形相同者,《中文》也探本泝源,以不同的义项  相似文献   

10.
当代诸家字典词典对“殊”字的释义中没有“竟然”义项,“殊不知”词条的释义给人一种直观认识是其中“殊”为“竟然”义。就此我们初步考察了“殊”的历史语义系统,并对“殊”和“殊不知”的释义提出一点质疑,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好”、“育”二字作为书写符号,称为字;作为发声符号,称为词;作为凝结着民族文化的单位概念,则有着历时的、共时的亦即定性的和未定性义项,解释普通语言中“好”、“育”的义项,似乎并不困难,甚至从古汉语中考察它们的义项流变,似乎也不困难,但是,如果准确或比较准确地把握它们的本义,仅仅凭借古代的字书是不可能的。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凭借地下出土文物研究古文字,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同时,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文字奠定了理论基础。笔者推考“好“、“育”本义,便是借助内蒙古桌子山的岩画(1992年,笔者考察了桌子山召烧沟岩画群并由学生拍摄了岩画的全部照片)。  相似文献   

12.
“出”、“具”二字在唐笔记史料中分别含有“贬官”和“穿戴 ,整理 (服饰 )”的意思 ,而《汉语大字典》缺此义项 ,今引例补充说明之。  相似文献   

13.
“跟”在津市方言里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介词。从分析“跟”字意义和用法入手,并比较其在方言与普通话里的用法差异,对方言介词“跟”的各个相关义项及其用法差异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察。  相似文献   

14.
台湾省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在“每”字的义项说:“每,小者也。《逸周书·王会解》:‘每牛者,牛之小者也。’”又词目说:“《每牛》小牛也。《逸周书·王会解》:‘数楚每牛。每牛者,牛之小者也。’”由于该词书对“每”字误训为“小”,其词目的“每牛”也就因之误训为“小牛”了。《辞源》修订本虽然在“每”字下面没有建立“小”的义项,但在词目中仍然将“每牛”释作“小牛”,与《中文大辞典》的观点并无二致。 《说文·(?)部》:“(山母),(?)盛上出也。”段玉裁注:“按每是(?)盛,引伸为凡盛。”  相似文献   

15.
说“那堪”     
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一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其中“那堪”一词怎讲?中学语文课本未作注释,翻了几个宋词选本也未做解释,大概都认为这词不必注释。《辞海》未收此词目,旧《辞源》在“那”字下有一义项说:“那,何也。如何堪,曰那堪。”然《辞源》、《辞海》“何”字均未收“何堪”这一词目。在一般辞书查不到的情况下,所以有的教学参考书根据“那”和“堪”两个字的意思,把“那堪”讲成“哪里禁受得住”(《辞海》“堪”字有一义项是“胜任;禁受”)。此说就这句而言可说得通。然而在另一些地方碰到“那堪”一词,按上意就不一定讲得通了。  相似文献   

16.
在裕固族的民族名称前面往往冠以“黄”字,最早见于史册的是《宋史》中的“黄头回纥”.元、明时期,有“撒里畏吾”、“撒里畏兀儿”之称,“撒里”又被释作“黄”.清季以来,又有“撒里维吾尔”、“黄维吾尔”之称。一个“黄”字,几乎贯穿在裕固族的整个历史中。那么,“黄”字从何而来?有什么含义? “撒里”是否“黄”?本文就此谈些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17.
“信”字为古汉语中的常用字,它在古籍中不仅使用频率很高而且意义几经滋衍,义项很多,现仅就其中“使者”、“书信”二义的缘起时间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一、关于“信”字“使者”义的缘起时间王力先生认为:“到了中古时期(大约在第五世纪以前),‘信’  相似文献   

18.
“二义同条”是《尔雅》中一种重要的释义方式,“二义同条”的训字有的代表一个词,有的代表两个词,其训字与被训字之间的“二义”更是有着复杂的关系。以《尔雅》中的“二义同条”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王引之、郝懿行认定的“二义同条”条目为分析语料,分析训字与被训字的具体义项,考察“二义”之间的内在与外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运用语料库技术,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拿"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分布进行了描写,在《现代汉语词典》10个义项基础上,又发现8个新义项。同时对新增8个义项成立的原因进行了理论性解释。  相似文献   

20.
“更”这个字在我国古笈中,词义很多,出现频繁,古汉语方面的大字典如《中华大字典》就收有十六个义项。清人编的《经笈纂诂》是集古代典笈注释之大成的书,凡“更”字的旧注几乎全部收入,这在字书中所收“更”字词义算是最多的了。旧版《辞源》《辞海》由于它是以收复音词为主,“更”字的有些词义散布在有关的复音词目之中;有些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