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平常心",作为一种心理行为现象,从字面上解释很简单,就是以社会平常人的心态观察社会、适应环境、处置事务,表现为一种"常人之心"。这种"平常心",不是那种安于现状、随波逐流的平庸之心,也不是那种与世无争、缺乏激情的无为之心,更不是那种看破红尘、消极遁世的麻木之心,而是一种建立在社会大多数成员认同基础之上的理性认知、健康思维和积极心态。  相似文献   

2.
人生在世,时刻处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引发矛盾和纠纷,而嫉妒就是产生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教育教导我们应消除嫉妒心理,因为嫉妒于人于己都有害而无益,只会伤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甚至把人引向歧途和深渊.嫉妒是一种自然的心理行为,避免嫉妒的负效应,关键在于化嫉妒为激励.  相似文献   

3.
一、威——树权威立威信 领导者,一定要有威严.一是要用好手中的资源,树权威;二是以自己的能力,显威力;三是体贴关心同志,展威信.这样,才能让下属心服口服,在你的领导下做好工作.过分依靠权力,没有能力、不体贴人,只会让下属口服心不服;不会用权力,工作再缩手缩脚,就会让下属瞧不起,口不服心不服 二、利——干与利要结合 在现实工作中.领导干部靠精神力量鼓励下属,坚持一阵子是可以的,但长久不了.工作投入、工作结果和工作效益要挂起钩来,增大个人实际所得与奉献、效益紧密相连的比例,让大家分享到更多的劳动成果.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随着企业管理中人本精神的传播,一些企业通过实施人本化的管理,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获得了很好的绩效和品牌价值,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首先要肯定这样的作法。另一方面,这类企业在表面上一团和气和"欣欣向荣"的背后,也有许多难以"与外人道"的尴尬甚至问题。比如,它们往往缺乏刚性和理性的制度体系,即便有制度,执行起来也是要靠关系、靠情感,甚至靠员工的感恩之心,而不是依靠制度本身。又如,往往只看到企业主一个人在忙活,其他人都只是听命于他,工作方面的自主性较  相似文献   

5.
<正>治玉为琢,治石为磨。所谓"琢磨",就是雕刻和打磨。出类拔萃的人生,常常是被多姿多彩的生活修炼、琢磨出来的。被生活琢磨过而脱落出来的人,才会拥有不同凡俗的精气神,才会拥有精彩的人生。尘世之间,有所成的人,大抵都有一颗琢磨之心。光有琢磨之心是不够的,还得看有  相似文献   

6.
如何对待上级的批评,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的人,能够虚心接受,"吃一堑,长一智",吸取教训,变压力为动力;有的人当面不说,背后不服,说三道四,以泄不快;有的人无视警示,你说你的,我行我的,大大咧咧,满不在乎;还有的人耿耿于怀,记恨在心,等待时机,寻求报复.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对待、理解并接受上级的批评呢?笔者以为应做到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7.
<正>大多数初入官场的人,往往踌躇满志,要以拳拳之心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铮铮誓言,对施以青睐、给予提携的领导常常会感恩戴德。但在上下级的交往中,能不能摆正心态、找准位置,始终保持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则是一个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从近几年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无论是"秘书帮""石油帮""山西帮",还是"窝案""串案""塌方式腐败",其中,都多多少少隐藏着人身依附的影子。投桃报李、礼尚往来者有之,结党营私、团团伙伙者有之,攀龙附  相似文献   

8.
有一种人堪称"极品小人",也可称之为"小人"中的"小人".因为这种人"一切为了不当得利"的所作所为,无不是以混淆是非、破坏公平为目的的.不正为歪,故暂且称此种人为Y.下面请看Y笑容背后的嘴脸. 第一,两面三刀,诡谲多变.Y会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背景下,为自己圈定不同的假想敌,而且Y的假想敌会因时间、利益、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当然,Y圈定的"朋友"也在遵循这个规律变化着.Y通常把对自己的利益不足以构成威胁的人视作"朋友",并装模作样地"倾囊相助",极尽拉拢之能事.然而,一旦"朋友"出现侵犯其个人利益的苗头,那么Y就会将这个"朋友"圈定为假想敌.倘若谁被Y圈定为假想敌,谁就成了Y明里暗里疯狂打击、陷害的对象.以女性为例,人前,Y表现得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展示给人的是善解人意、兰质蕙心的淑女形象.人后,特别是当其与假想敌单独相处之时,其表现与在人前大相径庭,天差地别,整个就是一个市井泼妇:搬弄是非,无中生有;飞扬跋扈,尖酸刻薄;出尔反尔,蛮横无理.其大有不将假想敌逼疯、逼死誓不罢休之势,打得假想敌呆若木鸡,猝不及防.当假想敌已无还手之力,对其不再构成威胁之时,Y就会换一副嘴脸,极尽安抚、挟制之能事,以便彻底控制假想敌.  相似文献   

9.
班主任的使命就是以心换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获得发展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做一个轻松的班主任不能只拥有一颗心,应该“五心”俱全——责任之心、热爱之心、精细之心、欣赏之心、快乐之心,去叩开学生的心灵,发挥学生的潜能,打造一个团结友爱、和谐奋进的班集体将会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0.
109,人才难得 人才难得,只因为两大端:一是不会鉴别,一是不敢使用.还要注意爱惜人才.就人才来讲,滥用才华定会才思枯竭;就用人者来讲,像暴君一样去挤奶,得到的只会是血.人才要保护自己,必须有所保留,也不要轻易让他人看透你的心.要知道,人们因为亲近而彼此嫉妒,因为距离而彼此敬仰,得不到的东西他们才觉得珍贵.爱惜人才,就要给他们充电的机会;爱惜干部,就不要让他们在危险的位置上呆得太久.  相似文献   

11.
正1.太优秀了。优秀的人会遭人嫉妒,容易树敌。人都有虚荣心,如果整个团队里,你的光芒掩盖了所有人的努力,那你很容易走到他们的对立面。你过于优秀,会让身边的人感觉到压力,甚至觉得是自己的愚蠢衬托了你的优秀,久而久之,其嫉妒之心愈烈、厌恶之感愈强。2.太高调了。有的人喜欢有点啥事就吼破喉咙,生怕别人不知道。太爱出风头的人,容易犯一  相似文献   

12.
正判断一个人,要看其"所为",更要看其"不为"。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其实,"观其行",不仅要看他做什么,更要看他不做什么。比如,判断君子和小人,如果只看是否谈仁说义,很可能看错,如果再看一下能否做到不"巧言令色",就会准确得多。这背后的逻辑是,君子一定不是"巧言令色"之人。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判断方法:一个人的"不为",更能显示他的品质和底线。  相似文献   

13.
不会写文章的人写的文章,大多数是那种东拼西凑的"文中文"、"书中文";会写文章的人写的文章,一般都是那种充满个性的"眼中文"、"心中文".有道是:人生不朽是文章.一个人要真正学会写文章,其窍门之一,就是要懂得写文章应重在写什么.  相似文献   

14.
"得人心者得天下",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成功政治家的共识.然而对如何"得人心",却是见仁见智,招数各异.有的施以小恩小惠,有的许以高官厚禄,有的假以兄弟朋党.此等手段虽然能博取一些急功近利者的信任,但无法赢得才高德厚者之心.那么,领导者究竟靠什么才能真正赢得人心呢?有五个方面的因素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5.
人人都有一颗心."心之官则思". 心,除了主管人体血液循环的生理功能,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产生思想,即所谓"心思".人的七情六欲,善恶勤懒等所有情感和行为,都随"心思"而动. 在崇尚"个性"的当今时代,人的心思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变,它可能这一刻心安理得,下一刻心烦意乱;早上心花怒放,下午心灰意冷;今天心满意足,明天心怀叵测;今年心地善良,明年心狠手辣……正所谓"人心隔肚皮",让人猜不透,读不懂,摸不着. 捉摸不定的人心,无疑考验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智慧.企业只有把准时代心脉,以真诚之心去迎合公众之心,凝聚员工之心,取悦消费者之心,才能获得持续、和谐、稳定地发展. 首先,对社会要有良心.企业良心是企业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意识的自觉表现.它要求企业不仅要树立道德信念,履行道德义务,还要培养道德情操,注重道德荣誉.事实证明,这个时代,良心食品正在驱逐黑心食品,良心工程正在取代豆腐渣工程,良心服务正在清扫恶心服务.良心,正在成为社会正能量,也正成为天下企业家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正>求真务实,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活力之所在,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和"红色基因",是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根本保证。所谓"求真",就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事靠人干,人靠精神。总体来说,广大党员干部在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方面做得很好,  相似文献   

17.
怂恿者,是那种会推动你,让你思考的人.他会一直地让你有动力早起做事,尝试并将事情变为可能.你会希望这个人充满活力并保持热情.这是灵感之声. 他是让你把事情做好的爱找茬的"大声公",也是冲动的管家,他会确保团队目标在截止日期前完成目标.这是前进之声. 他是一个大粉丝,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并且还是一个为你和你的工作进行狂热传播的人.让他得到奖励,持续让他们参与.这是动力之声.  相似文献   

18.
人生在世,时刻处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引发矛盾和纠纷,而嫉妒就是产生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教育教导我们应消除嫉妒心理,因为嫉妒于人于己都有害而无益,只会伤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甚至把人引向歧途和深渊。嫉妒  相似文献   

19.
"借调也是调",在大众的潜意识中,借调被归为调的范畴。当这两者画上等号时,在外人眼中,借调也就成了颇为荣幸的事情。但事实也许并不总是充满阳光,每一次不同的工作、每一次新的经历、每一次从零开始,难免产生了有些累、有些疲惫的"厌倦"感。尤其是那种"无助的无奈",很难忘记。而在借调的荣光背后,是借调人员无法确定的未来。这种不确定性往往会造成借调人员心灵上的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隐藏在教材背后的"潜台词"而扣住"教眼",恰到好处地设疑,是深化教材、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历史教学也是这样。历史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么问,直接反映着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那么,在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