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国华裔作家黄玉雪的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颇受争议。从小说创作过程中白人权力的介入与\  相似文献   

2.
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是黄玉雪的成名之作,为华裔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黄玉雪的成长经历彰显了美国华裔女性成长的艰辛。运用成长小说的相关理论,探析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经过迷失中的探寻和反叛后的回归,黄玉雪最终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认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华裔美国作家黄玉雪被誉为"华裔文学之母",其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在文学主题上反映了作为第二代华裔的女主人公在唐人街的艰辛成长历程。文章从华裔美国人在自身的族裔身份接受过程中的"both…and…"型心态入手,试图阐明一个事实:华裔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新型文化价值观念有机结合起来,方能实现"美国梦"。  相似文献   

4.
文化身份一直以来都是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主题,其定位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上屡经变迁,即从文化认同、反认同再到否定的认同;本文通过比较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与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的文化身份定位问题,探讨华裔经历的两种不同的文化身份定位的变迁问题。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的族裔身份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裔的族裔身份(Identity)是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在华裔族裔身份定位中起到不同的作用。中国文化对于美国华裔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中国文化是理解美国华裔族裔身份衍变和现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黄玉雪的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讲述了华人之家的黄家第五个女儿黄玉雪的成长故事。在她的成长中,白人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存在种族歧视,但并没有妨碍她的成长。她逐渐把白人的价值观内化,以此反抗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挑战父母的权威,张扬个体,贬抑集体和家庭,最终成为华人归化的典型案例。她关化了美国的主流社会,认同白人的价值观念,而缺乏批判意识;但她同时批判地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华裔美国人,中国和美国都成了异国,华人和白人都成了他者,她成了一个孤独的个体。但她仍然试图以写作展示中国文化,让美国人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7.
8.
美国当代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代表作《芒果街上的小屋》描述了墨西哥移民在美国辛酸的奋斗史。小说以一家移民后代的女儿埃斯佩朗莎.科德罗为主人公,讲述了她的成长经历,反映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以及其她少数族裔女性在美国社会的弱势地位以及在家庭受男性压迫的现实,折射出以埃斯佩朗莎为代表的墨西哥裔女性对象征阶级、种族和性别平等的一所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不懈追寻的心声。  相似文献   

9.
美国“模范少数民族”的代表人物黄玉雪的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195 0 )是第一部赢得广泛赞誉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 ,但同时也受到某些民族主义思想极为强烈的华裔男性作家的批评。本文透过这场争论的表象 ,分析了与该小说有关的华裔美国文学的两个悖论 :1、“大熔炉”与“大拼盘”理论所蕴涵的同化与共生 ,彻底的融合与简单的混合的之间的矛盾 ;2、作者在创作《华女阿五》的过程中 ,潜意识地受到所谓“种族主义之爱”的影响 ,在对待种族主义问题上出现某种矛盾心态。这些矛盾 ,从本质上反映了ABC(American -Born -Chinese)作为横跨新旧两个世界的文化边际人在实现自己的“美国梦”时所必然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佬》、《喜福会》、《甘加丁之路》和《典型的美国佬》这四部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族裔意识,在颠覆话语陈规、重写历史和建构身份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这些个案进行分析,可以从不同层面阐释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和策略的多变性,揭露和批判种种表象背后所隐匿的话语霸权和意识形态性。  相似文献   

11.
云南桥头堡战略实施无疑能极大提高相关城镇、村落和建筑的规划与设计水平,云南众多的历史文化村镇和传统民族建筑,都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特点。如何更好地结合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通过对云南“两强一堡”的简要解读和对丰富的云南民族建筑文化资源总结,针对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从城镇、村镇规划和地域性建筑设计创作方面,论述了对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基本思路与具体策略,以便从中总结借鉴一些民间智慧来作为指导,充分发挥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存史、资治、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的文化本体是人的根本,是人得以立足的基础。同样,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是中国人得以立足的根本。然而,当今中华文化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遮蔽了,“关于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论的确立”就理应成为中国哲学界文化研究的迫切课题。走出困境,就必须使中华文化本体回归并建构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中华文化的精华,对全人类的文化建设和文化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合法性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存在性问题即已凸显.通过对30多年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存在性问题的类型为接受汉族哲学说、中国哲学融合说或代表说、中国哲学多元一体说三种;根据思考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存在性问题的形式,又归结为四类解决方案,即范武说、阶段说、层次说、广狭义说;在确认中国少数民族哲...  相似文献   

14.
翻译的文化之维:"翻译的政治"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翻译的政治"的讨论能将翻译研究从传统的就事论事的语言桎梏中走出,而步入不同文化碰撞、对话、交融的思考中,对于促进"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联姻,实现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民族问题的出现与发生是一种社会常态。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期民族问题发生的原因,总结了以往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解决新时期民族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其进行文化自信培养的主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是关联着文化价值取向的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对文化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当下,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已经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进行批判继承;要提升教师的素质,同时激发大学生作为文化主体的积极性;在具体教学中,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文化自信培养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7.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重点表现了中国文化这一"他者"如何融入美国语境的问题,表现了中国文化如何与美国文化的碰撞、纠葛和对话。在中国文化的镜像中,华裔得以照见自己的存在,在美国语境之中建构华人的文化身份。美国华裔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复杂和多元,一方面,这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不同,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书写和文化身份建构本身也是"一个产出的历史过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形势。  相似文献   

18.
在为少数或弱势群体争取文化和政治权力的斗争中,在构建一种更加宽容多元的文化结构中,“承认的政治”和“少数话语”两种理论立场和论述策略存在对话、互补和辩证的空间。对于弱势/少数族裔文学而言,认同与承认无疑是一场永恒持续的奋斗。实现多元族群、多元文化之间真正的宽容、多元、平等和相互承认,人文知识分子需要更积极的文化参与和政治参与,需要进行不断的“文化抗争”和“文化协商”。海外华人文学的历史即是一部华裔知识分子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展开“文化抗争”和“文化协商”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育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具有文化的特性与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和存在形式,它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人类进入文化世界的主要向导,是一种意义和价值体系,是存在的家园。语文与文化具有同构性,二者都是民族情感、精神和智慧的凝结;二是语文的工具性功能与人文性特质天然浑成,有如血肉同构的生命机体,二者是语文本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相互渗透和融注的整合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为落实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和价值引领的根本任务,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切入点,对《公共政策学》“为何”以及“如何”践行课程思政展开了深入探索。设计/方法明确了《公共政策学》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从教学重点、思政元素、教学内容三方面系统梳理了《公共政策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思路,并提出了《公共政策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结论/发现立足教学重点和公共政策实践,系统搜寻公共政策中的“中国故事”,深度挖掘故事中蕴藏的公共价值观、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等思政元素。通过完善课程制度建设,夯实课程团队建设,强化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以及创新各类平台的建设,从而实现《公共政策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发挥“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从选课学生、授课教师和同行专家角度来看,《公共政策学》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