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雨飘摇,自强不息王芬今年24岁,出生在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虽然家里很穷,但王芬的父亲却从未放弃让孩子读书,无时无刻都在希望孩子能考取大学,走出这片大山。然而,她3岁那年,疼爱她的爷爷因病去世。7岁时,年仅39岁的父亲也突患疾病撒手人寰,永远离开了这个贫困的家。  相似文献   

2.
28岁安可·多玛斯科是德国汉诺威市一家小型服装厂的普通设计师,虽然她努力地工作着,但总觉得这样碌碌无为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所需要的.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命运拐弯呢?安可为此伤透了脑筋. 去年初的一天,安可起床后开始吃早餐,在打开冰箱取牛奶的时候,她不经意地留意到洒落在冰箱玻璃隔层上的牛奶中,带着一丝丝的"纤维",这让安可突发奇想:能不能从牛奶中提炼出牛奶丝来?如果可以的话,是不是能够用来纺织成面料做衣服?安可觉得,如果这件事情可以成功的话,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创新,远比日复一日地做着那些稍纵即逝的设计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给你一千万,你也未必能物尽其用."这句话本是用来警醒那些有鸿鹄之志,却无可行计划的人.事实上,职场中也不乏这样的人."三有青年"们有学历、有背景、有证书,但就是找不到一份称心的工作,无处发挥所长.晃晃荡荡虚度年华,昔日读书时天子骄子的骄傲,却不能延续到职场中.C就是如此,总觉得自己空有一身"资本",却难派上用场,发展平平庸庸,碌碌无为.到底是怎么回事? 案例 有学历有证书有背景,工作还是不称心! 家里从商,C上大学时填的专业是工商管理.但这个专业她压根不感兴趣,想着四年后拿到学位就是完成任务.毕业后,家里出钱送她美国留学,攻读项目管理硕士.  相似文献   

4.
王晓雅 《决策探索》2014,(13):16-20
6月5日,是许多深圳高三生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但不同的是,当同学们走上高考考场之时,19岁的女生周莎莎却要背起书包回家。她是华强职业技术学校的高三学生,是“非深户”的异地生,因为父亲的社保交费年限比随迂子女参加高职类高考的政策规定少了三个月,而无缘高考。3岁开始在深圳读幼儿园,周莎莎打心里认定自己是个深圳人。虽然出生在重庆,但她听不懂重庆话。父亲在深圳做建筑工人,莎莎2岁时全家就开始定居深圳。除了户口,莎莎和每一个在深圳长大的孩子没有不同。小学在绿洲小学,初中在新洲中学,莎莎的学习不是很差。可中考时,却意外没能考到如愿的高中。  相似文献   

5.
从大学教师到机关报部主任,到集团公司高层主管,最终还是选择了回机关当干部,频繁的职业转换,她为此付出的机会成本可能很大。但她认为,在机关工作这几年,自己已从浮躁走向平和,在事业和生活上找到了更好的结合点,她给我们讲述了对她影响很深的“两件事”……  相似文献   

6.
穷是极地     
酒店里有两位礼仪小姐——大花和小花。 大花原来是一家电脑公司的职员,因为嫌那里挣钱太少,就跳槽来到酒店。 小花来自农村。高中毕业后,家里没有钱供她继续念大学,她就来到这里打工。 她们都很需要钱,因而也都很满意自己的这份工作。 可是,过了两年,小花却突然辞去工作,去了一所大学读书。大花笑她:“傻瓜,读了大学又能怎么样?还能找一份比现在更挣钱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蜂岸直美是一位21岁的日本女性,她在中国已经生活了10年,最近她在伦敦的一家房地产中介机构Felicity J Lord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她得到这份工作,并非因为她在房地产销售方面拥有相关经验.而是因为她的语言能力。她精通汉语普通话,这门技能在伦敦的住房销售市场上越来越吃香了。  相似文献   

8.
阿德的父亲有些特殊,自从阿德从英国念书回来后,父亲不准他在离家较近的佛山找工作,要求他在离家稍远一点的城市完全自立,在生活上也对儿子"一毛不拔".阿德也不以为然,先在广州找了一个月薪1400元的销售工作,和朋友蜗居在一个几平方米的房子里. 阿德从不问家里有多少资产,也不觉得自己是有钱人.  相似文献   

9.
短短3年,陈欧创造了中国最大的化妆品垂直电商聚美优品,打造了"陈欧体"奇迹.辉煌业绩下的聚美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营销大促和成功自营销后,被卷入一场中国式互联网江湖商战. 80后创业新贵 在陈欧的记忆中,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好像是过了16岁才开始一样".在此以前,他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念书、生活.16岁时,他"直接拿了德阳的全额奖学金去念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相似文献   

10.
朋友说她小时候是个特没有出息的人,因为在同学们纷纷立志"为人民服务"时,她的梦想只是有朝一日能大勺大勺地吃白糖.即使到了十几岁,她也仍然没有把上大学和"大勺吃白糖"的幸福生活联系在一起.后来之所以要上大学,是因为妈妈说,将来工资会高一些……于是,她说她的梦想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今天的中国,有数以亿计的农村青年在城市里打拼,为的就是实现自己的"城市梦",让生活更幸福. 姜维作为一个普通的技术员,买套新房、生个孩子就是他的梦想;服务员孙丹洋想要多存些钱,把父母接到城里一起住;周唐开了9年出租车,认定的就是家人的快乐和幸福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的梦想肯定不能和刘永好"让更多农民收入翻番"的梦想相比,也不如"中国首富"宗庆后"让80、90后负担减轻到最低"的梦想伟大,但这同样是那个催生他们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万希 《经营管理者》2006,(11):57-58
<正>信息时代的居家办公正在改变企业的运作方式。在工业革命以前,大多数人都在自己的家门口或者家里工作。然而,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使得这一切发生改变,把工作社会和家庭生活分开了,人们开始往返于住家和集中工作的工厂和办公室之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工作以项目为核心的发  相似文献   

12.
一、“蜂王综合征”的含义 于兰是一名年轻的女设计师,她聪明、能干而且富有上进心,在一所知名高校获得硕士学位后,进入一家中型设计公司工作.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她就获得了一系列行业设计大奖,这引起了一家大型设计公司的注意,于是该公司委托猎头公司用重金把她挖来,安排在自己公司的设计部门工作.该部门的负责人王凤同样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女性,在业内拥有较高的声望,她为人热情开朗,对于兰的加盟表示非常欢迎.入职第一天,该公司的老板亲自找于兰谈话,他鼓励于兰要好好工作,于兰也表示非常喜欢新公司的氛围,打算大干一场,用实际行动感谢老板的知遇之恩.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一直是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作为一名在讲台上才站了两三年的年轻老师来说也已经感受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学生从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小学和初中走过,再经历被黑色七月笼罩的高中时代,进入大学就好像进入刚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终于可以轻松一下的幸福乐园,对于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等他们还没准备好,对于所选的专业他们还不够了解,带着迷茫和些许失望他们走进课堂,如果说这是大一新生的心态那么大二的学生开始融入了大学生活,他们对专业开始有所了解,也试图开始好好学习专业基础课,比如化工原理、物理化学,但由于基础课学得不扎实,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大三的学生开始忙于考研,对于所学的课程能应付就应付,而到了大四学生开始忙于找工作.  相似文献   

14.
高职新生在入学后普遍存在一些不适应大学生活的现象.虽然各所院校的生活环境、教育水平不尽相同,但总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值得我们筛选提炼.如何快速转变高职新生“我还是中学生”的错误观念,顺利进入大学生角色,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韩维永凭着对川菜的满腔热爱,像经营人生一样经营着自己的企业:她不求把企业做成行业巨舰,但求做成经久不衰的百年老店。据说,韩维永从13岁起就帮着母亲买菜做饭,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可能那个时候她还不知道,自己若干年后成了韩家菜的掌门人。  相似文献   

16.
几年前王小姐一直对自己的企业管理大专学历耿耿于怀。凭她的聪明与勤奋本不致此,周围的人虽然深表同情和惋惜,说来说去也只能归为时运不济造化弄人。虽然学历的起点偏低,但她并未就此善罢甘休,轻易认输。她天生的心气高,不愿在工作起点和事业起点上也落于人后,于是她为自己制订了庞大的学习计划,时时刻刻都强迫自己按着步骤去完成这些计划。  相似文献   

17.
进入陌生的煤炭地质勘查单位后,经过为期半年的钻探工地“三班倒”体验和“下队”锻炼,我返回机关办公室工作,荣幸地成为了一名办公室文字秘书,开始从事公文拟制、办理、管理等和自己大学所学专业对口的文字工作. 不知不觉间我已在秘书工作岗位度过了充实的“黄金十年”.我没有“十年磨一剑”的豪情壮志,但作为对自己11年文秘工作的小结和交代,结合自己的从业经历,重点围绕“合格文秘所应具备的特质”和“如何提高公务文稿起草的效率和质量”两个话题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姚秦川 《领导文萃》2021,(5):109-110
阿莱韦伯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2016年,她创立了一家名为"Drybar"的美发沙龙,Drybar虽然名为美发沙龙,但他们既不剪发,也不染发美甲,他们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为顾客吹头发.许多人觉得阿莱韦伯的生意太过单调,赚不了大钱,不过她有自己的经营理念:"无论街上开设多少家咖啡馆,星巴克仍然是星巴...  相似文献   

19.
梁国仙 《领导广角》2001,(12):57-58
在英国伍斯特大学学习期间,忙中偷闲,参观、游览了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卡迪福大学、爱丁堡大学、桑德兰大学和约克大学等多所大学。虽然是行色匆匆,走马观花,但从中也有所体验和品味。尤其是对自己学习生活了13个月的伍斯特大学校园生活的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使我受到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贝贝  小非 《领导文萃》2006,(6):152-155
玛丽和她的上司一直像朋友一样亲近,一起去餐厅吃饭,去酒吧聊天,她们互相交流自己的家事, 谈论自己的感情问题,过节的时候互相交换礼物,一切看上去更像同事而不是上下级关系。但突然有一天玛丽告诉我她决定换工作,因为她和上司的关系已经成了她工作发展的障碍。虽然上司经常说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