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注重读者对译本的反应。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最贴切自然的对等翻译应该使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的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从语言通顺度、语言特点、语气及背景信息的传达四个方面将《致蒋经国信》的张培基重译本与原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张培基如何在这几个方面实现功能对等,能够使人们从中吸取汉语作品英译的成功经验,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语用学的核心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和翻译学的功能对等理论,以两种《红楼梦》译本中的对白翻译为例,指出言语行为理论对文学作品中对白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摆脱了传统对等理论的束缚,以文本功能为基础,以目的法则为主导,主张翻译标准多元化,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为翻译活动的诠释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结合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两大支柱理论——文本类型学和目的论,探讨商标名称的文本功能及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理论作为一个成长中的文本理论可以为文学翻译提供方法论 ,反之亦然。本文从中西理论文本比较的角度 ,探讨该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意义 ,并以此为批评标准 ,讨论《水浒传》翻译中的一些现象。本文认为 ,文学翻译中原本与译本的交流涉及互文性和互文两个概念 ,分别属于文化和言语层面 ,通过互文指涉和互文标记达到译本与原本两者之间的和谐。译本中的互文指涉越多 ,越能和原本之间达到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入手,阐释了品牌翻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从语义对等和语用对等两个层面探讨了如何在品牌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以确保品牌名称翻译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功能对等理论是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上个世纪中期在翻译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是早先传到中国的翻译理论之一。赏析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对钱钟书《围城》的英文译本,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该作品汉英比喻翻译中的体现,进而发现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比喻翻译能有效地弥补文化差异,使译文更符合原文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翻译中,不同的译者会产生不同的译本,对于不同译本的翻译质量,评估角度也不尽相同.这里从主位结构模式和译本所反映的原作信息两个方面,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宋代词人李清照<如梦令>的两个英文译本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为了尽可能减少翻译过程中原作信息的丢失,译文应尽量与原作的主位结构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8.
以社会语言学和符号学为基础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对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文化的交际过程,翻译就是要翻译意义,并且尽可能实现原文和译文在意义和功能上最大程度的对等。文章尝试性地把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应用到人物绰号的翻译,以《水浒传》沙博理(Sidrey Shapiro)译本为例来探讨人物绰号的翻译,并对沙译本中绰号的翻译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9.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著,多年来深受读者的喜爱。《简·爱》在中国有多种译本,其中以李霁野的译本为最早与祝庆英的泽本最广为流传而深入人心。由于两个译本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各自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本文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两方面进行比较评析,并探讨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基础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后,近几年译界开始了对奈达翻译理论的冷静反思."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本文以构建"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为视角,指出"功能对等"建立在接受美学基础上的观点是错误的,并探讨了构建"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信息论、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功能对等"理论有正确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1.
译语文化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介入不可避免。通过分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两个处于文化转型期的译本在中国接受过程中译语文化的介入,探讨了译者、读者以及接受环境对原作所做出的创造性叛逆,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政治与译本接受在跨文化语境下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王船山诗词情景契合英译再现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翻译理论认为,译者首先要进入原文生态环境,适应该环境;其次,译者又要重新回到译入语的环境。文章从生态翻译视角,探讨了王船山诗词的情景契合英译再现,通过对两首王船山诗词的英译分析,得出要使英译译文生态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语生态环境,译者必须既要尊重原语语言文化及其生态,又要充分考虑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生态诉求。  相似文献   

13.
翻译即交际。文化翻译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语言、文化、词汇及其互动关系。文化词汇 ,是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和翻译词汇重在考察其文化意义即语用联想意义以及感情色彩 (可接受性 )。跨文化交际就是在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活动 ,其核心是价值观。本文就是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 ,把文化词汇翻译纳入跨文化交际活动范围 ,尝试探索出一些方法 ,既能使译文能更好的为译语读者接受 ,又能为译入语增添新的活力 ,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以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篇功能为理论支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章的汉英语篇为研究语料,在主位模式、衔接手段和语言组织信息等方面对两者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进一步分析了它们在中西方民族文化意识领域的相同和不同。说明了语言与文化相交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文化语境理解的程度深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目标语学习者要把所涉原文放在宏观的民族社会背景的大环境下来考虑,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理解文化语境对于催生语言正迁移、促进跨文化交际之成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讨论中西文化中不同的数字语境及其对语言迁移运用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红豆词》的两个译本为研究对象,拟探讨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汉语古诗词英译问题。指出译者应该充分考虑到汉语古诗词意象当中的丰富文化内涵,因而在翻译时必须以译语读者为中心,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以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7.
笔者采用译介学的方法,对"莎士比亚劝婚十四行"三个中译本进行字句分析,发现它们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包括生育观、人生价值观)存在着"古"与"今"的差异,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负载(就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思维模式和宗教理念诸层面而言)也有着"中"与"西"的不同.梁宗岱的译本体现出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特色,而梁实秋和屠岸梁译本则更多地吸纳了西方文化因素.联系社会历史环境,对译本差异的产生原因作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四个方面对等效翻译理论提出质疑。第一,等效论把接受美学绝对化、标准化,导致了理论本身的内在矛盾性;第二,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表明了不同文本对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不可能有相同的效果;第三,指出只重内容不重形式的等效论不适合指导文学翻译,因为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同等重要;第四,指出等效论提倡的过分归化的方法有碍发挥翻译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红字》两译本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海译文出版社及译林出版社的《红字》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一、词语指称意义的理解;二、语境与词义选择;三、文化差异与翻译;四、语言风格的移植。笔者认为译林出版社的译本在借鉴旧译的基础上实现了超越和突破,做到了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20.
指出语言的联想意义反映了特定语言使用者所处环境的社会文化 ,显示了文化对语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从语言与文化的相关性的角度出发 ,介绍了语言的非理性意义对语言团体文化观念的反映 ,说明了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的理性意义 ,更需要掌握语言的联想意义。指出在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的现在 ,拥有社会文化能力对学习者掌握一门语言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