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英法律词汇空缺现象较为普遍,给法律工作者带来困扰.对中英合同法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的研究有助于减少贸易摩擦、促进我国合同法的发展.在分析中英合同法中词汇空缺存在的理据——法律文化差异、法律制度差异、经济发展差异之后,基于奈达对词语"意义"的划分将中英合同法中的词汇空缺分成三类:零对等空缺、部分对等空缺和伪对等空缺,最后探究归化和异化策略在合同法词汇空缺翻译中的运用.归化和异化各有优势,但异化策略既能更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又有助于目的语读者了解异国法律文化,更有益于不同法律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从而健全合同法体制.  相似文献   

2.
接受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都强调译文读者的反应在翻译中的巨大作用.从读者反应角度探究不同译文的翻译效果,研究形式与意义关系处理和归化异化翻译策略选择两大问题,可以看出,形式和意义统一以及异化翻译策略在中诗英译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外宣翻译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采用多种方法:直译、意译、删译等.在翻译中,译者十分注重译入语的用词、通顺和可接受性.而美国新闻期刊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多采用音译、直译及音译加注的方式.这两种翻译策略各有优长.德国语言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了翻译的归化和异化两种途径,归化是以读者为中心,异化是以作者为中心.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最终发展趋势是由归化走向异化.  相似文献   

4.
翻译的策略一直是译界关注的问题。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是近几年国内译论的热门话题。从杂合角度讨论了归化和异化的问题,并结合实例说明了归化和异化/杂合的运用和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高校外事翻译的工作现状,从高校外事英语翻译的特点及种类出发,结合翻译方法中采取归化或者异化策略的方法,指出在英译汉中应适当采用异化手段作为归化补充,在汉译英中则宜尽量归化,并指了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外事翻译的对比及其具体应用情况.正确运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便于促进中外双方院校沟通,实现对等交流,提高高校外事英语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典籍英译应该采取“归化”翻译策略,还是“异化”翻译策略,我们应该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此问题.《聊斋志异》英译历史告诉我们:典籍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的使用随着历史语境的变化而变动;典籍英译中“归化”和“异化”不是处于一种静态的对立关系,而是保持着动态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中国文化词"龙"在西方文化中的不对等英译着手,通过后殖民翻译研究下权力观的透视,结合权力对"龙"的不同时期翻译策略所产生的影响,进而指出翻译,尤其是文化特定词的翻译不论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策略都不可避免受到权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关于"异化""归化"的争论已久,文章主要以"龙"的译作并结合其它译例入手,通过"异化"与"归化"阐释其折射出翻译的时空观.随着时空的变换,有些译例过去可谓"异化",可能今天已然成为"归化";在他人眼中的"异化"有可能早被人接受为"归化";此外,"异化"还是"归化"完全可以取决于译者翻译的空间观包括译者的文化取向.翻译活动本身即穿梭于"异化"与"归化"间,看待"异化"与"归化"要从时空的角度看,包括译者本身的文化取向.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就两者本质而言,都是为了"优化",抑或是达到"等化",是为达到最佳翻译效果的策略和手段而已.  相似文献   

9.
翻译时既涉及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又涉及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把握好正确的翻译方法,是译好特定语境中的英语习语的关键.若从跨文化的角度,用归化和异化策略来解决习语这一特殊语言的翻译难题,既可求其易解,又可保存原作的风姿,准确地阐述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使译文达到与原文最贴近的程度,使翻译效果达到对等与和谐.  相似文献   

10.
在诗歌翻译中如何使用异化和归化译法向来是翻译界的争议之一。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是相辅相成的。本文拟从西方修辞学中的目标读者视角出发,探讨唐诗英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的选择,为不同的读者群架构起一座跨越诗歌文化鸿沟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周开鑫先生认为奈达的翻译理论中存在明显的偏颇和不足,集中反映在其“动态对等”、“读者反应”、“翻译即交际”等新概念上。笔者认为,周先生对奈达理论的批评是不正确的;而他作如此站不住脚的批评的原因在于他没有真正理解奈达的著作。作者在本文中就周先生对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的批评做了一些辩驳。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在增加了艺术感染力的同时,也给小说的翻译增添了难度。奈达的功能对等,是指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体对等。本文以登特.杨父子合译的《水浒传》新译本为例,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水浒传》英译本中常见修辞手法的翻译处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奈达的语言文化观,从"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功能对等"三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了奈达对等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论述了翻译界对奈达对等翻译理论的种种反应以及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认为将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应用于中英双语新闻翻译中,将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奈达的翻译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介绍到中国大陆,在国内译界曾一度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基于陈宏薇(2001)将前20年分四个阶段的研究,本文通过调查对奈达理论的引文情况,对2001-2008年《中国翻译》上发表的研究文献按第五、第六阶段进行了全面梳理,归纳和分析了"奈达现象"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发现经过第四阶段对奈达翻译理论的批判性接受,"奈达现象"在第五阶段走向低谷;在第六阶段转向成为研究热点,由此说明我国的翻译研究出现"回归语言学"倾向。最后提出当前中国译界引用西方翻译理论应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5.
在任何语际翻译的实践中,寻找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之间的等值成分和实现二者的对等都是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但是,何谓“翻译对等”和如何实现这种对等是各种翻译学派争论的焦点。约翰·卡特福德和尤金·奈达同属于西方翻译理论著名的代表人物。他们各自的代表作《语言学翻译理论》和《翻译理论与实践》都借鉴了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力图从不同视角对翻译进行更加客观、准确、科学的分析和描写,从而对翻译实践产生了实际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两位学者在对翻译等值的认识以及其理论的侧重点不尽相同。笔者将两种翻译理论所涉及的几个概念进行阐释、分析和对比,以便更清晰地把握这两种理论的异同,在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的同时,对翻译等值形成一个更加准确综合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同构"在翻译实践中比比皆是,可视为一种归化翻译。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看来,它属于功能对等的范畴。鉴于翻译在本质上是无法实现绝对或完全对等这一事实,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尊重目的语读者的前提下"同构"在翻译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文章同时指出,"同构"翻译策略很好地体现了"翻译即交际"这一原则,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该翻译策略是实现本族语文化与源语文化对话的有效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跨文化交际活动。文章还指出,运用"同构"策略翻译时所损失的信息可以通过使用各种补偿手段来进行弥补,从而尽可能多地传达出源语所包含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众多海外化妆品牌纷至沓来,以期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为了成功开拓中国市场,赢得消费者青睐,除了具备优良的品质、合理的价格和精美的包装,优秀的化妆品商标译名更是功不可没。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来探讨化妆品商标翻译中的零翻译现象。以期通过零翻译的尝试性研究唤起更多译界学者的兴趣,从而推动零翻译研究的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林立,观点纷呈,其中不乏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西方有关"等值翻译"的研究也有几大流派,奈达的"动态等值"论是所有流派中最有影响的。英汉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存在巨大差异,"形式等值"在中英互译中有其局限性,而"等效翻译"在翻译实践中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翻译的本体界定和解释性转向是翻译研究成为真正科学理论的根本条件。长期以来,学界围绕翻译学科地位的争议大多源于这两个条件的缺失。雅克不逊在"差异中的等价"基础上提出的翻译本体说和斯坦纳的拓扑翻译论提供了重要启示。斯坦纳把翻译视为"变换中的不变性",无疑抓住了翻译本体的拓扑变换性实质。而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科学近期的研究看,语言的拓扑变换性不是拓扑数学观念的简单移植,而是语言的本质特征。在认知识解意义上来认识和界定语言的拓扑性是通向翻译本体理论的根本选择。  相似文献   

20.
奈达的术语dynamicequivalence的涵义是:使用灵活的手法进行翻译,一方面保证译文意思准确,另一方面保证译文地道。此术语宜译为“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与formale—quivalence的差剐为:后者的目标是“形似”,前者的目标是“神似”。动态对等的效果能通过原文和译文的接受者的反应来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