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乌托邦”(u top ia)是人们基于对社会变革的责任和义务而超越于给定的现实社会,并对不可能最终实现的、终极性的社会理想状态的一种构想或设计,代表着人类对某种社会理想的目的性追求和期待。作为人的内在自由的集中体现和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乌托邦观念是根植于人的真实本性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然而,中西方社会乌托邦观念的历史演进都表明,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和个人主义使乌托邦面临一种“现代性”困境,遮蔽了乌托邦的内在价值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与历史演进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乌托邦——当代教育的根本品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乌托邦”一词一直被视为空想的代名词。事实上,乌托邦精神更为深刻的、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却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超越,对内在精神的向往与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教育应具有乌托邦精神。第一,人的提升,是当代教育必然的逻辑和核心性使命,乌托邦之路是教育生成人、提升人,走内在超越之路的必然选择。没有乌托邦精神,教育就难以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境界。第二,有史以来的教育或立足于社会政治理性主义或立足于社会经济功利主义的存在依据、逻辑与旨趣,因而是外在化的、非人化的。当代教育必须摒弃这种工具主义品性,从他律走向自律、从外在走向内在,从而实现乌托邦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3.
面对着20世纪上半叶西方世界的文化危机,即人的物化和异化、技术世界对人类的驾驭与奴役、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所消解、科学世界的膨胀与生活世界的消逝等等,以此为文化背景,唤醒人内在的超越的和批判的本性,即乌托邦的精神,扬弃和超越以物化和异化为特征的文化——历史困境,从而实现人的自我解放,使人真正成为历史进程创造性的主体,这即是笔者所要达到的哲学主题。  相似文献   

4.
传统本体论既是人对世界终极存在的追求,同时其理论的逻辑展开也使其成为人对世界的终极解释。这种终极解释的根本动机和本质意义源于人对于应然生存状态的期许。同时,本体论哲学表征了人类的乌托邦精神。这种契合既体现在二者的根本旨趣都是人类对绝对的和超验的价值理想的追求,同时也体现在二者都暗含着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性向度。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乌托邦反映了不同历史发展状态下的思想家对人性和社会的想象,其中既产生了具有普世价值的观念,也存在着时代局限所造成的谬误。在历史上诸多形态各异的乌托邦言说的深层,起决定作用的实际上就是乌托邦精神。乌托邦精神指代的是存在于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否定性;二是世俗性;三是理想性。乌托邦反映着人类超越困境,克服自身和社会的有限性,向永恒飞升的信念,它包含着善、平等、道德理想主义等普世的价值;同时也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其一元性的理性中心主义忽视了人性的感性本质,反而造成了对人性的压抑,形成了人的异化的另一个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认为人即精神,绝大多数思想家都认同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维度,精神世界标示着人的意义世界,人生在世需要崇高精神确认。但在当代急剧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生活遭遇深刻危机,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言,一个个成了只懂享乐而没有灵魂的专家。马克思哲学指认人的精神本质上是社会精神,因此,摆脱人们精神困境的合理之路在于建构一种“我”与“他者”彼此限制、和谐与共的关系思维方式,打造一种超越的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人类理性一直在为规范性和普遍性作着真诚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始至终都带着理想的应然逻辑的“乌托邦”,的确成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类存在无意识”。虽然“乌托邦”一词在我国似乎早已为人所“熟知”,但正如黑格尔所言“熟知并非真知”,对“乌托邦”理想的憧憬和追求,人们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但并未像西方那样存在激烈的交锋。这与我们对乌托邦问题认识得不够深入直接有关。概述国内外乌托邦研究的状况,有助于我们重新解读这一重要但尚未有定论的命题。  相似文献   

8.
“乌托邦”(utop ia)是人们基于对社会变革的责任和义务而超越于给定的现实社会,并对不可能最终实现的、终极性的社会理想状态的一种构想或设计,代表着人类对某种社会理想的目的性追求和期待。在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下乌托邦应该发挥摆脱世俗的社会救赎力量,拓展历史的可能性及其价值空间。  相似文献   

9.
人文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的精神世界 (内在的 )和文化世界 (外在的 )的科学。从研究内容来说 ,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如果说 ,自然科学是回答“是什么 ?”的问题 ;那么 ,人文社会科学便是回答“应当是什么 ?”的问题。人文社会科学总要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或典范 ,从而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标、意义、价值 ,去追求人的完美化。人文社会科学不仅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 ,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民族理念的树立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最终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10.
现代志愿精神具有丰富的伦理道德向度和精神理念价值,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延伸,是经济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与人类对善的追求相契合,蕴涵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意义。只有敞开其理论资源和价值,才能真正成为社会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11.
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也是精神由超验回归人自身的世俗化过程。世俗化是精神演进发展中的重要情境。世俗化精神既被物化,物也被精神化;世俗化精神呈现出外在感性化样态,是精神的异己超验化与内在理性化的中介环节,并在三阶段内在演进逻辑中彰显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世俗化境遇中精神的超越,不仅仅诉诸内省思维和审美意识来实现精神的自我救赎,更要从根本上依靠“改变现存的事物”的实践智慧,超越“资本的逻辑”,破除物化向精神转化的制度障碍,建构超越世俗的精神的核心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精神福利是文化自信与文化发展的内在秩序,精神福利的文化价值逻辑及公共性追求就是实现人之根本性的精神生命活力的源泉。在进一步澄明人的生存安全性之公共性本质的基础上,对精神福利的内在认知结构和文化价值的追寻就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维度。当代中国社会日益呈现出精神生活困顿、心灵迷失与意识形态交叠共融等情形,以精神福利的文化伦理为公共性追求的社会实践,必能造就一个精神福利共享和文化价值共生的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时代话题,它内涵着社会有机体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秩序、和谐生态的伦理精神,体现着人道主义的人本关怀和追求公平、诚信友爱的伦理精神,实现着“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和人的价值、全面发展的伦理精神,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丰富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4.
对理性的普遍坚信是20世纪人类乌托邦的核心。科技理性对人的精神空间的挤占,物质生活的富裕对人的诱惑,导致了人在精神上的危机甚至沦落。乌托邦的隐退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贫乏的精神画面。在人类痛感精神家园失落的时代,布洛赫在"希望"的理念之上构建了他的乌托邦哲学。弗洛姆高举着"让人成为主人"的大旗,哈贝马斯则提出了交往范式,构建了他的交往社会的乌托邦。教育,因其表现着对"不在场"的未来价值理想的不懈追求,因而具有鲜明的乌托邦精神。  相似文献   

15.
生命意识包括生死意识和生命价值意识。生命价值意识主要指对人的外在社会价值和内在自我价值的看法与追求。《世说新语》反映出魏晋士人的社会意识淡薄,外在社会价值的缺失导致士人内在自我价值追求的降低,他们多沉浸于当下生命体验的过程中,而真正从精神层面表现内在自我价值的自由意志却并没有在魏晋士人身上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6.
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主动性:“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彰显思想认识的主动性;“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彰显目标追求的主动性;“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彰显革命制胜的主动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彰显行动价值的主动性。这四者在理想与现实、思想与行动上有着导向和聚合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新征程中,应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把握历史前进的方向及时代发展的变化,充分发挥主体创造性和精神主动性。  相似文献   

17.
解读"沂蒙精神"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向度,只有将之放置于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解读,才能真正把握沂蒙精神生成和发展的逻辑,也才能透视出沂蒙精神的深层价值和意义,即沂蒙精神的生成和发展不仅是沂蒙地区自身内在依据作用的结果,还包含着必要的外在依据,是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沂蒙精神不仅是一种具有鲜明沂蒙特色的地域性精神形态,它还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属于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敬业:从道德规范到精神信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敬业具有重要的主体意义和崇高的社会价值。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尚“敬”及“敬业”的传统。中国要走向富强,跨入发达国家行列,必须重塑人们的敬业精神。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敬业要求人们在职业实践中畏业、研业、爱业、精业和创业;作为一种主体意识,敬业要求人们确立起内在之“敬”和精神信仰。把敬业从道德规范提升到精神信仰,我们就要向自己的历史学习,继承古代的敬业传统;还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他们在职业道德建设上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伴随着人们公共生活的拓展和社会公共价值观的嬗变,中国精神日益成为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教育的内驱动力,它不仅促成个体的精神成人,也助推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为生成于历史个体与公 共场域的中国精神,其公共性生成也必然遵循其生成的内在机理,即基于“公共价值认同”“多元价值整合”和“社会公共利益” 三大要素的有机整合和生成逻辑。只有厘清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理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弘扬好中国精神,才 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公共性转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在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宣言中,体现了一种十分明确的“乌托邦”精神。一方面是运用各种文学手法,寻找一种“超现实”的“精神点”,实现生命重塑的“自救”;另一方面是运用这种“超现实”方式,在历史社会层面实现人类的解放。这种乌托邦精神是20世纪人面对现代文明的压抑所寻找的某种自我拯救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