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介绍两件新见曾国铜器曾子伯皮鼎和曾太保(嘉)簋的铭文,过去均未著录,作了初步考释,指出两器均属两周晚期或两周之际器物,为曾国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以考古材料印证朱芳圃先生之说,辨析"曾"字上两笔为甑器两耳之状而非蒸汽上出之形.<曾国青铜器>所著录的两件曾太保簋,甲簋亦见于<殷周金文集成>4054号,从器形、纹饰、铭文内容、铭文行款和残存的痕迹看,当是同人所作同铭之器,我们可用流入香港的曾太保(嘉)簋铭文订补<曾器>和<集成>二书释文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苏辙曾在<题韩驹秀才诗卷一绝>中评韩驹诗说:"我读君诗笑无语,恍然重见储光羲."对苏辙的这句评价,曾有学者不以为然.其实苏辙的评价还是能够成立的.韩驹诗与储光羲诗在"行针布线"--诗意的处理、安排上的确存在一定的相似处:不仅都注重诗意的流畅连贯,且都曾运用对比式描述.  相似文献   

3.
陈师道与曾巩、苏轼、黄庭坚交往过程中,与他们建立了深厚而密切的情谊,但同中有异,分别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情感类型.陈师道之于曾巩更多的是敬师如仪之情,于苏轼更多的是仰慕之情,于黄庭坚更多的是志趣相投.文章钩沉相关史料,分析了陈师道与曾、苏、黄三人不同情感类型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陈师道的文学倾向和文学特点.陈师道文学曾巩,故其文风简重典雅、法度谨严;诗学黄庭坚,却能自成一家,与黄庭坚并称.  相似文献   

4.
许缵曾是清初西学东渐思潮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以许缵曾诗文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思想构成及治学风格,以观传统文化、西学交织背景下清初部分文人的精神世界.可以说,"儒学本位"仍是云间士人的思想基础,西学对许缵曾治学研究的影响是显性的,对文学观念的影响是隐性的.在人生困境中,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成为调节情绪的良好资源,为其提供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张来斌,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人,生于一九四○年.一九六三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一九七九年曾在西北大学中文系进修.曾执教于渭南师专中文系,现任我院院委委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基础教学部主任、语言文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列文论、古典文论、青年美学、文艺鉴赏、写作及中国风俗史、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有《秦汉宫廷生活》、《秦汉风俗》、《鲁艺史话》、《中华妙语大辞典》、《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词典》等专著,其中《秦汉风俗》一书,曾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专题介绍,《秦汉宫廷生活》曾作为西北大学美国暑期留  相似文献   

6.
"曾点气象"是理学的重要命题,文章对陶渊明的诗作<时运>与"曾点气象"的关系进行了简要辨析.  相似文献   

7.
在北宋宣和年间,以路允迪为首的宋朝使团来到了高丽国,向高丽人谈到了妈祖信仰.到了高丽末期,高丽人对妈祖的信仰变得更为积极.郑梦周、李崇仁、权近、朴宜中等高丽使臣们渡过渤海湾,找到了在北方最早被分派的沙门岛天妃庙,在那儿向妈祖神致祭或是留下了吟咏妈祖信仰之灵验的作品,可以作为在高丽末期妈祖信仰曾流传过的一个很好的证据.而当时往来渤海湾的高丽渔民曾非常虔诚地信奉妈祖.  相似文献   

8.
现行《筹海图编》共十三卷.它的编撰过程以郑若曾入胡宗宪幕府为界分为两个阶段.郑若曾在未入幕府之前已经完成了《筹海图编》前七卷部分内容的编撰,而前七卷的大部分内容及后六卷完成于胡宗宪幕府之中.在《筹海图编》第二阶段的编撰中,虽然郑若曾仍然担任着资料收集和执笔撰写等主要编撰工作,但幕府主人胡宗宪在这一阶段编撰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不仅组织其幕府成员共同辅翼郑若曾完成《筹海图编》的编撰,并最终促成了此书最终的出版刊行,而且还为《筹海图编》后期编撰特别是《筹海图编》的后六卷内容的编撰贡献了自己的思路.因此,在不否认郑若曾为《筹海图编》主要编撰者的前提下,胡宗宪的编撰功绩不应该被埋没,同时“胡宗宪辑议”这种署名方式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相似文献   

9.
曾燠两任两淮盐官,期间倡导亭园雅集,常与幕宾及四方名士观曲评剧为乐.题襟馆唱和、九峰园秋禊等都伴有观评戏曲活动,其幕府及友朋府邸的戏曲观演也属常事,王文治、彭兆荪、詹肇堂、吴嵩梁、吴锡麒、刘嗣绾、黄文旸、陆继辂等皆为其座上宾.而以曾氏为首的幕府成员对仲振奎《红楼梦传奇》的集中评点也正是清代中期戏曲理论趋于成熟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0.
常乃德曾提出"任何历史是相对的"史学理论,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历史的形成过程进行探讨.因他曾主张过历史是相对的,后来被归结为相对主义,这是把认识论上的论述当成本体论产生的误解.他确实主张过"历史相对论",从新发现的一篇文章我们可知其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1.
杨万里为南宋诗坛重要人物,其一生转益多师,在诗歌创作与理论构建上均有令世人瞩目之佳绩,晚年其诗以“活法”之悟,被称为“诚斋体”。作为其诗歌重要组成部分的山水景物诗以人化自然世界的建构、童心童趣的展露与语言的传神而成为"诚斋体"风格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2.
李梦阳在为自己的诗集《弘德集》所作的自序中,提出了“真诗乃在民间”的诗学命题,这一认识在其后的诗文中被多次重申,可视为李梦阳成熟的诗歌理论。李梦阳早年大量拟作汉魏乐府和民歌,记录了他在“真诗”道路上的可贵探索。因失望于文人学子的韵言而转向民间寻求真诗是李梦阳诗歌崇尚真情的必然走向,从自发到自觉。“真诗”理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尊情抑理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杜甫夔州诗创造心态窥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夔州诗数量大,质量高,被杜诗学界认为是其创作成熟期的代表。这与杜甫此间的心态有莫大的关系。他这一时期的心态大致有如下特征:以诗为一生的事业;以诗为一时的职业;左拾遗一职的得与失对诗人杜甫的心灵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振振堂诗稿》的艺术成就,其七言古风大有李太白遗风;七言律诗饱含杜少陵、李商隐余韵;钟云舫的“新乐府”诗焕发出白居易的风采;其“无题”诗与李商隐“无题”一脉承传;钟云舫七言绝句有李白七绝的韵味;七绝“咏史”与杜牧七绝“咏史”神似.钟云舫一人而兼唐诗几大巨擘绝技.另外钟云舫诗歌长于抒情,善用比兴,又远宗“诗骚”,熔《诗经》的写实与《楚辞》的浪漫于一炉.钟云舫诗歌还长于铺叙,爱用典故,杂糅先秦两汉散文大师笔法,从而形成钟云舫诗歌独特的艺术个性.钟云舫还不愧为内地“诗界革命”的先驱,为旧体诗的通俗化、白话化、大众化,努力创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5.
曹贞吉,清初著名诗人,其外祖刘正宗在清初力倡济南诗派,以宗唐为旨,曹贞吉诗歌深受外祖影响,诗风发源于初盛唐。济南诗派另一领袖人物王士禛主张"神韵说",与曹贞吉交厚,对寄托遥深的曹氏诗歌亦彼为激赏。然而随着清初诗坛宗宋诗风的兴起,曹贞吉诗歌一为诗坛风气所感染,一为自身遭际所激发,由宗唐而宗宋,并最终融各家之长而自成一家,对清代诗歌摆脱明诗余绪形成自身的时代特色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是集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文学家、诗人于一身的我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秋白的旧体诗词意蕴深厚、意境醇雅、形式多样、古色古香,别具艺术审美价值。就诗人旧体诗词对传统古典韵文接受生态之视角,对其集句诗、仿拟诗、打油诗以及意境与诗源之美接受诸问题进行探讨发现,其旧体诗词既有对于古典韵文外在形式的仿拟,又有对于古典韵文内在意境的汲取,内外结合,形神兼备,“采铜于山”,“自铸伟词”,出神入化,从而构成了秋白旧体诗词的真、善、美与雅、婉、秀兼容并茂的艺术审美特征。秋白旧体诗词之美,主要源于家乡贤哲的熏陶、书香门第的承传、勤学苦读的磨砺及其时代风云的激荡等因素。秋白旧体诗词,无愧为中国三千年诗歌花园中的一株艳丽夺目而雅婉凄美的奇葩。  相似文献   

17.
当前学术界对吴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吴均体是什么”的争论上,而对其诗歌渊源等问题讨论不足。吴均从汉魏、晋宋、齐梁诗歌中多方接承,转益多师,终于形成其诗歌的独特风貌;其诗歌能够将“表现”与“再现”结合是其诗歌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伯恩斯坦作为语言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美国语言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他的诗之结构看似凌乱,语言表达也很支离破碎,这便使得他的诗歌难度很大,让不少读者拿起他的诗不知所云;有的读者因此甚至认为他的诗歌是语言垃圾。然而,若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思维视角对伯恩斯坦的语言诗进行探讨,用形而上学的基本方法去展示其诗歌的意义世界,则可以看到另一番景象。  相似文献   

19.
于坚早期的叙事性诗侧重通过呈现客观存在来进行睿智的讽刺,而近期的一些非叙事性诗脱去前期颠覆性的粗放凌厉,质朴地进入思想,以更加理性的思考来阐释诗人个体的人生哲理,同时艺术建构性更强,其《海上》组诗之一《看海》,以"有意味的生命形式"构建诗美的方式表达了他追求诗歌民间性的诗观。  相似文献   

20.
清康熙帝称陈廷敬“姚房比雅韵”,史称陈廷敬为“燕许大手笔”,都以陈氏为“台阁”诗人优秀之选。陈氏一生为做官而做诗,长期处于做官与做诗的矛盾之中,不断地戒诗,又不断地做诗,从而在官越做越大的同时,“诗未因官减”,并不时在“颇觉风流似牧之”的诗人感受中写下优秀的诗篇,使其作为诗人的成就,并高官、理学而三,在清诗中自成一家,尤能于清代台阁诗人中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