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儒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以其对立而互补的态势,对传统的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对儒道文化对峙的分析入手,探究了二者互补的特色及其理论根据,揭示出儒道文化流变规律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
孔老异路与儒道互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差异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不同路向,并最终形成了儒道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奠定了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儒道互补在历史上经历了战国和宋明两次高潮,在宋明以后的儒释道三家并立互补的文化结构中,儒道互补实居于更基础的地位。早期的儒道互补是真正的双向互补,后来由于儒家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儒道互补事实上主要是以道补儒,具体的内容则有两端──补儒学之缺和补儒学之偏。儒道互补使中国的文化结构趋于自我完善,也使得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趋于完整和艺术化,在心态上和行为上都具有良好的分寸感和平衡感。离开了儒道互补,就无从把握和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和特质。  相似文献   

3.
新近不断上演的许多社会冲突事件,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人性内涵,尤其是哪些与中国传统儒道互补文化紧密相关的典型的人格特征。儒道互补人格的形式、内容及其特征受限于儒道互补文化的整体特征,形成了一个二而为一的有机体系。人物心理传记法及心理测量法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国人的人格特征显现出了道中有儒、儒中有道的儒道互补的格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王安石和嵇康的比较心理传记学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儒道互补人格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儒道互补人格的变动机制与社会环境、个人独特的性格及内在理想三者间的互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这一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风韵的视角,可对人格问题做一全新解读:一方面,"以心为本"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人格本质;另一方面,"儒道互补"则极好地展示出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5.
儒道两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不仅其两种迥然不同的处世哲学为历代士人提供了不同阶段的人生指导,而且其各自哲学影响下的诗学理念也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张衡作为汉代文学发展中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本文试图通过对他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及其儒道诗学指导下的赋体创作进行探讨分析,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他在汉代社会及汉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儒道传统文化对汉赋这种文学样式产生的独特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隐居隆中的目的、隐居的心态和形式,阐明诸葛亮隆中隐居是对中国隐逸文化的一种发展,即从儒道分流逐步走向儒道互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化精神入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儒道互补;以和为贵;实践理性四个方面.提出我们应该继续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主要包括: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刚健有力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的结构与墨学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结构是儒道互补.但儒道两家都是内圣之学,强调实践理性而忽视认知理性,因而发展不出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与科学.墨家则突显出一种认知理性精神,显示出走向民主与科学的可能.墨学的“天志”观念所展现的宗教情怀可以为民主与科学提供超越的价值之源,墨学的“兼爱”、“尚贤”观念所体现的人格独立、平等意识蕴涵着民主政治的基因,墨学的认识论和逻辑学可能作为科学发展的前提.在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中融入墨学,使实践理性和认知理性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应是重建中国文化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是对传统儒道文化的批判过程;但是,由于受到汉语语言及其传统文化体系的广泛影响,佛教中国化的最终完成也是受到了儒道文化在思维取向上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道"互补.儒家推崇"中和"之美,道家向往"自然"之趣.王羲之的书法美学思想是儒道并蓄,因而使他的书法艺术兼具中和、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11.
"儒道互补"思想对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中,孕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互为补充的。儒家文化以时间性的存在方式和道家文化以空间型的存在方式提供了人真实的存在,构成了“儒道互补”思想的哲学基础;儒家重理性认知的“入世”思想和道家重自然无为的“出世”思想互为补充构成了人完整的心灵境界。儒道思想互为交融、补充,对构建本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有着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思想的互补为其精神构架的,儒家思想在文化上具有不可动摇的正统地位,道家是不可忽视的补充。西方绘画是以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核与理性的探索世界的方式行进的。从中西绘画对等研究的形成出发,对中西绘画的文化背景进行简析,对中国当代绘画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建立其文化选择与社会定位的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倾注了贬谪文人的强烈的主观情感,将自然山水的审美与道家的哲学体验融合为"天人合一"的完整意境,创造了人与自然的全新关系,从而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中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儒道互补的人格,折射出道家文化对中国文人人格模式的深刻影响及对中国文化格局的广泛渗透。  相似文献   

14.
试论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戴桂斌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与儒家思想不同,道家的思想虽然不占统治地位,但它主张以“道”为体,“道法自然”,倡导“清静无为”的思想,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儒道互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事实”和...  相似文献   

15.
道家哲学所包含的"道法自然"、"知足知止"、"物而不物"、"法天贵真"等思想,及其批判性反思的人文传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宝贵而独特的思想智慧。从"儒道互补"的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转型的现实背景看,道家上述思想应受到充分重视,它们对于当下文化哲学的建构能够提供可资参照的资源。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儒道思想滋养下的酒文化入手,分析了在中国儒道思想影响下的白酒包装设计现状及发展。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儒道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美学价值。现代白酒包装要提升文化价值,彰显民族风格,就应深入地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进行探究。儒家美学思想中的"尽善尽美""文质兼备""中和之美""天人同构"以及道家美学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有无相生"等观点对现代白酒包装设计的实践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泽厚提出"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主线"。他把从思想史发掘出的"儒道互补"也应用到美学领域中,引发了美学中的命题矛盾。李泽厚最终通过"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调和了矛盾,获得了"儒道互补"在美学上的确立。  相似文献   

18.
艾青与基督教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青与基督教文化精神张林杰艾青为诗,体现了与儒道互补的中国旧文人传统绝然不同的生命意识。这是一种直面现实而心系理想,身处苦难而担当苦难的态度,是特定的苦难时代中诗人的个人体验与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相融合的结晶,同时,其中也交织着西方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影...  相似文献   

19.
在<论语>与<心经>的张力中,酝酿出中国文化史上的"儒家精神".因此,与其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儒道互补"的文化,毋宁说是一种"儒释互补"的文化更为符合事实."儒释"之间怎么能够"互补"呢?这就需要从<心经>的哲学解读开始.本文就是对此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20.
愤世的悲歌执着的追求──谈庄子思想及其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卢国栋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一起,在建构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文化传统诸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儒道互补──主要是道家对儒家的补充──是两千年来中国思想的基本线索。认识庄子的本质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