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运熙先生的治学历程有三个阶段。他学术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文学史与批评史两大领域。他对汉魏六朝乐府的研究,填补了文学史研究的空白;他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是该学科领域的重大创获。实事求是是他治学的基本特色,在治学方法上,他注重实证,注意微观与宏观、文学史与批评史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乐府作为专掌音乐的专门机构,始设于何时?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说法不一。一般皆从《汉书》作者班固说,始于汉武帝。如罗根译《乐府文史学》、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等著作皆持此说。但也有不同说法。如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认为乐府始于汉惠帝;新版《辞海》“乐府”条则谓始于秦代,可惜都无例证,难以使人深信。  相似文献   

3.
王明辉 《阴山学刊》2004,17(6):15-17
胡应麟的《诗薮》是明代中晚期一部较突出的诗学专著,学界对其研究一直不够,尤其是其体制意义,更是很少人涉及。事实上,《诗薮》在体例、结构、方法等方面建立了批评著作的新标准,对后来诗歌史乃至文学史的创作影响很大,《诗薮》可以被看作真正意义上的一部诗歌史著作。  相似文献   

4.
萧涤非先生的《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马建国  相似文献   

5.
刘静 《天府新论》2001,(4):90-91
由四川省遂宁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首届张船山全国学术讨论会”于最近在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 (号船山 )故里———四川遂宁市召开。来自北京、重庆、浙江、广东、安徽、河北、江苏、四川等省市的有关专家、学者共 71人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提交论文 4 3篇。兹将论文和发言综述如下 :一、关于船山的文学成就及其地位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历来文学史、文学评论对船山重视不够。吴庚舜《略论张问陶在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提要 )》一文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了现存的各种版本《中国文学史》对张船山涉及较少 ,评价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6.
2004年10月17日,“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坛”在北京召开。参加论坛的有来自教育部社政司、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13家学术机构的25位学者,还有来自《社会科学论坛》《历史研究》《美国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望》《黄河》《出版人》《律师文摘》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新京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改革报》《中华读书报》《科学时报》《法制晚报》《信报》等20多家报刊社、新闻社、出版社的20多位媒体朋友。这次论坛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分社及其社长徐挥先生、河南大学出版社及其总编辑马小泉教授、《社会科学论坛》杂志社及其社长兼主编赵虹先生、《律师文摘》及其主编孙国栋先生、《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编委会》及编委会主任刘斌教授的大力赞助和热情支持。会议由赵梅(《美国研究》编审)主持,然后分三个时段进行讨论,分别由清华大学许章润教授、北京大学牛大勇教授、北京大学贺卫方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7.
王元化先生出生于我国早期接受西方文化的一个新式知识分子家庭。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革命。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少数造谐较深的学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连续出版了十一部著作。其中《文心雕龙创作论》、《文学沉思录》影响最大。王元化学术生命的境界,不仅在美学、文艺学、思想史领域显示出一种通识,而且他越来越关注文学、哲学背后的思想基础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时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开篇第一句“唧唧复唧唧”,其中“唧唧”是象声词并无异议,但究竟象何声,见仁见智其说不一。当代注本主要有两种解释:多数注本认为“唧唧”是“叹息声”,中学语文课本则注为“织(布)机声”。余冠英先生选注的《乐府诗选》、《汉魏六朝诗选》;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挂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季镇淮等人选注的《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的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是维新变法派的领袖人物,也是新学家们的领袖人物。他的《大同书》,根据《春秋》公羊家的三世说与《礼记.礼运篇》的小康大同说、佛教慈悲平等和基督教博爱平等自由的教义、卢梭的天赋人权说,再加上一些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构想出一个大同世界,这是典型的“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代表作和新学家的学问样板。  相似文献   

10.
詹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他的《李白诗文系年》是继清代王琦《太白全集》之后里程碑式的权威著作。《文心雕龙风格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文心雕龙》风格学的专著,而《文心雕龙义证》被公认为是海内外龙学研究的权威专著。治学不拘泥于一途,谨严的科学态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方法,淹贯中西的开放眼光,构成了先生学术研究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曾振宇的反批评文章给予答复 ,以证《“前哲学概念”的“气论哲学研究”》一文对曾著《中国气论哲学研究》的批评并非“颠倒黑白”、“诬陷与中伤他人” ,亦非在曾书的“一些枝节的问题上大做文章”。按照曾书作者采自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说 ,否认“中国有哲学” ,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范畴是遵循“原始思维”之“互渗律”的“前哲学概念” ,才真正会“导致中国本土哲学独创性文化品格的沦丧与西方文化权力话语的横行”。本文举证说明 ,曾书严重“曲解”或“篡改”了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观念》一文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中西方传统学术史记与比较研究入手,指出学术从20世纪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可为两个方面:一是体制化的进程取得重要进展;二是人文社会科学在不断的细化、分化与综合化。现在一些边缘性学科和新兴学科已经或者正在出现,即使是某些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学科也延伸出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领域,各学科研究的内容和对象发生重叠和交叉的情况屡见不鲜。科学史证明,靠单一的学科来解决丰富多样的世界性问题与人类社会问题是行不通的,学术学科的交叉往往是创新思想的源泉。不断用科学质疑的科学精神去审视旧的科学与科学学术体系,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架构新的科学框架,尤其是引出大跨度与庞杂的重大交叉科学新思维,学术才能在凤凰涅中常青。  相似文献   

13.
郑东 《河北学刊》2005,25(2):27-30
学术发展既是一种稳固模态,更是一个递进、跃动过程。学术概念是跃动、迁移的,所以,对它的研究或描述就应当摈 弃凝固化思维。因为学术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相伴而生,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无限性特征,学术研究自然 也就永无止境。可以说,学术概念的跃动特质是与时俱进的理论诉求和学术凸显。学术的基本内涵是"学"与"术"的表述及其 关系阐释。学术是理论与实践、学理与方法的统一。学术的综合交融特质有效地促进了学科的交叉渗透和大批新学科的诞生。 正因为学术创造旨在实现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融合、分化,从而成为促进学术及学科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强大动能。发现学术新 大陆、新亮点,需要不同学科、不同国家间学术思想的碰撞。学术的重要她位越来越显著地表现在学术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伴随 经济全球化,区域性的学术传统及学术价值认同将为脱胎于各种学术文明体系的全球文明所取代。中国学术必将要吸纳、融合 其他民族的学术文化,使之构成推动全球化学术进程的动能。  相似文献   

14.
学术论著是学术创新的承载者."言人未言"与"言而有信"是由学术论著创新性本质规定的写作要求与人格要求.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学术问题产生于研究者对已有理论之间以及已有理论与实践现象之间矛盾的发现.学术问题在科学理论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离根本理论越近,创新力度越大,学术质量越高.批判建构式研究方式乃是与学术创新本质相吻合的创新性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15.
学术自由是不少学者毕生追求和维护的理想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在王国维纪念碑碑文中写下“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历千万祀 ,与天壤而同久 ,共三光而永光”这一不朽名句 ,所表达的正是对学术自由之赞扬与向往。学者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学术自由 ,除因为学术自由是学者从事学术活动、探究客观真理的必要条件与保障外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 ,学术自由还是学术活动发展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学术不端与学术规范、学术管理对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学术失范、不端乃至学术腐败的事件不断出现,其中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越来越严重的学术评价过度症。学术规范建设方面的问题只是学术不端事件增多中很次要的原因。人们面对学术不端现象而见惯不怪,一方面意味着学术不端已经成为非常普遍、非常严重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人们面对学术不端现象已近乎无可奈何。导致学术不端的原因包括社会、管理界、学者自身等方面。治理学术不端也必须全社会、管理界、学者自身一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也谈学术规范、学术民主与学术自由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俞吾金 《学术界》2002,(3):152-155
重视学术规范的建设乃是当代中国学人确立自觉的反省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但认为只要真正地发扬学术民主 ,就能克服学术研究中出现的种种弊端 ,这种普遍流行的观点是错误的 ,学术民主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局限性并没有得到深入的反思和检讨 ;同时也忽略了学术民主与学术自由这两个概念之间的重大差别以及它们与学术规范之间的关系。只有真正把握学术规范、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这三个概念的确切含义 ,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学术活动 ,我国的学术活动才会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试论学术评价的学术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学术成果的产生不是为了评价,而是要解决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表达学思理念,显示学术个性和智慧。对学术评价的过度关心必然导致学术的社会定位出现严重位移。在当代中国应维护和提倡学术意义上进行的学术评价,以避免学术的失范和研究的泛滥。学术评价要坚持学术性,需要重视学术评价的规范性建设,不宜将学术评价的倡导与主动权拱手交给行政领导和书刊出版部门,单纯的量化评价受到质疑。必须在学术的框架内寻求解决途径,要从学术含量和难度上体现出对学术性的尊重。  相似文献   

19.
学术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散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术期刊的评价有政治标准、业务标准、编辑标准和出版标准四个大项,学术评价(学术论文评鉴)有观点新、方法新和资料新三个要求,两者之间是互相涵盖的。但学术界普遍存在的"以刊取文"现象具有逻辑上的错误,使期刊评价、学术评价的功能发生了异化。如何使两者有机结合,得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结论,是当前学术界和学术期刊界都应当加倍重视的问题。当前,在学术风气、学术规范还存在诸多问题的背景下,学术评价和学术期刊评价工作只有走出功利的误区,才有可能回归其本源功能。  相似文献   

20.
谷霁光先生的学术经历与学术个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谷霁光先生1907出生于湖南湘潭。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一年后转入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36年起,先后执教于南开大学、厦门大学。1945年11月开始,任国立中正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的前身)历史系教授、系主任。自此至1993年去世,在江西工作近五十年,许多重要论文,也有意识地放在江西的刊物发表,学界早已将其视为赣籍学者了。先生毕生从事中国兵制史和经济史的研究,以南北朝隋唐史为重点,代表作为《府兵制度考释》,至今仍代表该领域的最高水平。有关历史方面的论著和讲稿汇编为《谷霁光史学文库》(四卷160万字),1996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