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救世意识与时代悲感──现代新儒家在中国与当代世界的命运李振纲现代新儒学从20年代初产生开始,直到现在仍是在中国与世界很有影响的新传统主义文化思潮.其基本特征是:以传统与现代化关系为核心问题,以融会中西为中国文化复兴之路,以“返本开新”为文化研究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杜维明儒学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新儒学滥觞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发展至今,已经历三代。梁漱溟、熊十力堪称这一学派的开山祖师,是现代新儒学的第一代。使现代新儒学获得学派地位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牟宗三、唐君毅、张君劢、徐复观、冯友兰、钱穆、方东美、贺麟、马一孚等,他们是现代新儒学的第二代。现代新儒学第一期肇端于大陆,第二期发展于港台,其后起之秀则由港台扩展到海外(主要是美国)。现代新儒学的第三代代表人物主要有刘述先、蔡仁厚、王邦雄、成中英、林安悟、杜维明等。本文试对第三代新儒家中最年轻最富于创见性的杜维明儒学思想进行初步探讨,以一斑窥全豹。  相似文献   

3.
从8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大陆学界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现代新儒学研究。这一研究的规模之大、 成果之丰、影响之巨、参与学者之多,在海内外的新儒学研究史上,都是罕见的。方克立先生作为这一研 究的倡导者和主要组织者,主编了《现代新儒家学案》、《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等三十多种、逾千万字的 论著;使现代新儒家在大陆从绝学成为显学,并在港台和海外产生重大反响,可谓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 首屈一指的代表者。其中.《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作为方先生十年精心致思的结晶.不仅是方克立 教授的一家之言,而且以浓缩的方式集中体现了大陆新儒学研究的基本进程,堪称新儒学研究的里程 碑。 全书收入方先生1986年至1996年的论文、演讲、书评、短论、序言等37篇,分为四组.另有四篇答 记者问作为附录。第一组和第三组侧重于对新儒学的宏观审视和总体把握;第二组带有个案研究的性 质;第四组主要是方先生在研究新儒学的同时所提出的文化主张和哲学理念,特别是对综合创新文化观 的阐扬。  相似文献   

4.
任剑涛 《天府新论》2017,(1):139-146
以“大陆新儒家”命名的研究群体,将其儒学定位为政治儒学,将“现代新儒学”定位为心性儒学。近期这个群体中有学者更认为,现代新儒学将作为经学的儒学降格为现代分科学术,不是发扬光大儒学,而是肢解了儒学。加之“现代新儒学”第二代的学术舞台在港台、海外,他们因此失去了儒学主体地域的直接关怀,而且无法直接回应中国大陆的价值重建、制度再造和生活需要。在大陆新儒家立足中国重建经学形态的儒学之际,现代新儒学的中国使命似乎被终结了。大陆新儒家的这些断定颇可商榷。当代中国不能偏离现代发展轨道,大陆新儒家完全拒斥西方、闭门造车的做法,会误导中国的现代化。以中国的现代转变为基线,重审现代新儒学的价值主张与学理贡献,理应得到国人的首肯。  相似文献   

5.
现代新儒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学》简评王元明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学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两个最重要思想派别,弄清它们的关系无论对研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对研究现代新儒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毅同志所著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学》...  相似文献   

6.
儒学研究中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兼评罗义俊《儒学、新儒学和中国现代化的方向》文召一对于现代新儒学的定义有多种说法,其中以方克立、李锦全二教授的定义较为完善,他们指出:“所谓现代新儒学,是指‘五四’以来,在强烈的民族文化危机意识的刺激下,一部分以承续中国...  相似文献   

7.
刘绪贻 《学术界》2002,(6):109-119
上世纪 4 0年代 ,我用了大约 5年的时间 ,研究中国的儒学统治 ,发现它是阻碍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近 1 0余年来 ,正当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候 ,儒学又以现代新儒学的名义卷土重来 ,常使我不安。今年我抽出时间 ,陆陆续续读完了方克立教授的《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一书和一些相关著作 ,禁不住根据这些著作对现代新儒学作一简要评介 ,让一些没机会读这些著作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人 ,认识现代新儒学的庐山真面目。现代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处境  什么是现代新儒学 ?鸦片战争以后 ,按照儒家思想组建的中国社会经济制度 ,抵…  相似文献   

8.
现代新儒学研究改变了以往将儒学简单归结为封建文化甚至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促使人们一分为二地“同情了解”儒学并认肯了它作为多元文化中之一元存在的合理性,以及现代新儒学作为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的历史地位。这一研究推进了对传统与现代化的辩证思考,使国人对必须树立民族文化精神主体性的问题有了更为明确的理性自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理论的发展。广义的新儒学概念有其合理性,内地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决不能归结为是要搞意识形态的斗争,而是因为它是生命的学问。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良性互动及其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比较研究是新儒学研究面向未来应当进一步探讨的两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晚年梁启超与现代新儒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年梁启超与现代新儒家董德福一关于现代新儒家,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认识是:“现代新儒家是产生于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以服膺宋明理学(特别是儒家心性之学)为主要特征.力图以儒家学说为主体为本位,来吸纳、融...  相似文献   

10.
东亚精神性传统不只儒家一脉,但儒家对东亚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性格的演进,推波助澜而甚力,倒是毋需争议的。所以考量东亚精神性传统,着重从儒家着手,大概不会有错。从20世纪的"五四"开始,儒学就有了"新"(现代)、"旧"(古典)的分野。下迄1970年代,又续有"新新"(第三期)和"新"的区别。现代儒学和古典儒学讲起来是相对而言的,却非别子立宗;新新儒学,虽然是新儒学(Neo-Confucianism)的跨前一步,好像仍要在新儒学的框架内来讲。哲学世界这一桃红柳绿相映成趣的别样意思,殊值细细品味。先来说明,为什么讲"新新儒学"。  相似文献   

11.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明对话的浪潮影响下,现代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由尖锐对立转入平等对话的时期,表现在第三代新儒家纷纷提出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平等对话的主张。但是,平等对话的主张并没有消除二者在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上的根本分岐,希望通过复兴儒学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仍然是第三代新儒学追求的目标,在中国现代化实现之前,现代新儒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对立将不会因平等对话主张的提出而消失。可以预见的是:马克思主义将以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努力,充分说明和验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最后将现代新儒学的合理成分融入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新儒学的真正融合,这是现代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对立和对话之后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新儒学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开新及其理论困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新儒学是传统儒学的现代发展和现代转型。作为“五四”以来的新儒家学者融会中西、谋求儒学现代化的一种尝试和努力,它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与传统儒学具有很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规定了现代新儒学的理论内涵和时代特征,使其成为一种与传统儒学既区别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新儒学的文化之路张能为儒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历经数千年。现代新儒家以“反年开新’为主旨,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新开一路。一、现代新儒学的界定与涵义“新儒家思想”、“新儒家运动”等概念,初由冯友兰提出而为贺核明确使用。什么是新儒学...  相似文献   

14.
论“新儒学理性”与“新儒学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的新儒学不仅是一种学术理性,而且还代表和体现着某种文化情结,因而至今仍然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潜流和支流。对于传统的“同情”、“敬意”的“理解”,“返本开新”的解决古今文化冲突的思路,“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回应西方文化挑战的对策,构成“新儒学理性”的基本内容。“新儒学理性”内在的理论误区和困境决定了它不能完成民族文化精神现代建构的历史使命。中西冲突中的民族本位,古今冲突中的传统本位,民族危机中的文化本位,文化危机中的道德本位,构成“新儒学情结”的基本特色。这种情结在当代中国依然以潜在的形式发挥着作用。新儒学的思考和努力是严肃的,因而必有其一定的生命力;它所提出的思路包含着合理的内核,这些内核在与马克思主义的交流和交锋中也应当被继承和接受。新儒学的理论体系是精致的,但由于它所固有的内在缺陷,特别是由于它与现实的社会运动相脱离,因而只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相似文献   

15.
郑大华 《中州学刊》2004,1(1):96-101
张君劢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是现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新儒学思想有一个前后发展的过程,五四时期:批评科学主义,主张意志自由;20世纪三四十年代:探索文化出路,弘扬民族精神;五六十年代:阐发儒家思想,倡导儒学复兴.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上述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五四以来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化与变动,具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背景.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张氏新儒学思想的发展及其思想根源和社会背景缺乏认真研究.本文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方家与广大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相似文献   

16.
一、成中英是不是现代新儒家 成中英是不是现代新儒家?学术界存在较大分歧。黄克剑等人把他看作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而港台相当一部分学者却认为他不是新儒家。产生分歧的原因显然在于对现代新儒家概念的不同理解上。目前,要给出现代新儒家一个一般性的概念,看来很难。但我们可以揭示其基本特征,从而给这个概念一个大致的界定。 简单地说,同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其它思潮相比,现代新儒学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坚持儒学本位立场,力图复兴儒学。这是梁漱溟、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杜维明、刘述先等三代新儒家学者极为坚定的立场,是他们的共同思想取向,也是现代新儒学之所以为新儒学之处。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另两大思潮的马列主义、自由主义同现代新儒学的根本分歧也在此处。马列主义主张对儒学批判地继承,自由主义的西化派则对儒学基本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这和现代新儒学“为往圣继绝学”的心态和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代新儒学的第二个特征是吸纳佛学和西学,并对儒学进行了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近代儒学的颓废没落和中外文化的剧烈碰撞,这使现代新儒家必须也可能借助其它思想来更新发展儒学。早期,梁漱溟、熊十力由佛归儒。梁吸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了独特的东西文化比较思想;熊则建构了  相似文献   

17.
产生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是对“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吴虞等人的激烈反传统主义所作的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回应。19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作为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的开山之作,在当时的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随后,在三、四十年代,冯友兰、贺麟、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舞台上主要活跃着三大思潮 ,它们是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和现代新儒学。作为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 ,张君劢是在与这三大思想文化思潮的互动中确立自己的历史地位的 ,本文拟就张君劢与现代新儒学的关系作一番探讨。一、挑起人生观论战开启现代新儒学目前大陆学术界有一种观点 ,认为现代新儒学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思潮发端于 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时期 ,康有为是这一思潮的“开拓者和尝试者”。因为康有为曾对儒学做过一番改造 ,一方面区分所谓真假儒学 ,另一方面又援西学入儒 ,从而使其具有了某些新的内容。而这正是现代…  相似文献   

19.
“五四”以后的现代新儒学(以下简称新儒学),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是推重直觉。二十年代初,梁漱溟在一片反孔的声浪中打出“新孔学”的旗号,在哲学方法上主张用身心体验之的直觉对抗冷眼旁观的理智,成为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倡导直觉说最有力量的人”(贺麟语)。在新儒学后来的发展中,崇尚直觉成为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新儒家有关思想的剖析,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新儒学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术文化思潮,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与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和以胡适、吴稚晖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在思想文化领域成三足鼎立之势。大陆解放以后,新儒学的中心转移到港台和海外。40年来,经过新儒家第二代第三代的努力,新儒学在海外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态势,并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