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洪与岭南罗浮山有着深厚的情结,他一生两次南适罗浮山。初适罗浮,他从师学道,广结道教中人,切磋教理道术;再适罗浮,他炼丹修道,著书立说,创立仙论。葛洪神仙道教的形成与他栖隐学道罗浮山关系至切。  相似文献   

2.
文章综合前人的成果阐述了葛洪在岭南的史实,认为葛洪从23岁到31岁、50岁至辞世,两度在当时相对较为落后,巫术、迷信盛行的岭南生活,尤其是在罗浮山居住了20年左右的时间,并在此完成了《抱朴子》等的写作。岭南对葛洪影响很大,使得其思想呈现出道术结合的特点。这一特点既使他在哲理思想上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也使他在哲理阐发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驿路梅花     
朱千华 《今日南国》2008,(22):74-76
如果你从北方逶迤南来,到达南岭诸山,你会看见薄暮之中隐匿着凄迷空蒙的高远山水。这些山水你从来都没有见过,镂冰刻楮。与厚重雄浑的北方山岳相比,则是另一种柔丽与婉约。南方山岭自古隔绝百越与江南。实际上南岭并不很高,但因为有南岭,才使得岭北与岭南,在自然与文化方面迥然异同。  相似文献   

4.
“遗民逃禅”是明清之际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对屈大均逃禅前后“历史图像”的勾勒,试揭示明清鼎革之际岭南遗民逃禅特点以及遗民“逃禅”与政治生态变动关系。本文研究认为:岭南遗民逃禅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岭南遗民“逃禅”与政治生态变动密切相关;二:岭南“逃禅”者多有心理上的矛盾,行为上的“悖逆”;三:岭南政治生态的多元化是岭南既开放又封闭文化特质的凸显。岭南在明清之际先后经历南明政权统治,南明与清政权的争夺,以及“三藩”时期,政治生态明显并于它地,且更替频繁、反复,所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生态,是造成以上特点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五岭以南地区(含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自秦朝设置三郡、迁谪戍卒屯守以来,汉族便陆续移居岭南,和当地的越蛮俚僚等族一道,共同开发祖国的南疆。秦汉是开拓的初期。魏晋南北朝至隋代,中原汉族大量迁入长江以南,也有一部份人进一步南迁岭南,形成汉族与岭南各土著族交错杂居,使岭南继续得到开发;但进展较迟缓。迄于隋代,“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疠,人尤夭折”,当时的岭南地区交通偏僻、生齿不繁,经济文化还相当落后。  相似文献   

6.
岭南史前稻作农耕文化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考古材料对岭南史前稻作农耕文化进行了归纳论述。分析认为 :岭面史前稻作农耕文化可能肇始于 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如牛栏洞遗存 ) ,在新石器时代时期 (如石峡文化 )和晚期 (晓锦遗存 )继续存在且有所发展 :但受气候 ,环境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岭南史前稻作农耕文化发展缓慢 ,在史前期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稻作农耕文化区。  相似文献   

7.
系统论述岭南上古几何印纹陶的孕育萌芽、发展分期、文化特点、与南方印纹陶的“百越”族属联系以及传播与影响。从而证明中华文化是多元发生的,岭南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岭南印纹陶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融合和统一有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由彭兆荣、李春霞合著的《岭南走廊——帝国边缘的地理和政治》(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以下简称《岭》,下面引用只注页码)一书,是徐新建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9.
儒佛互补:明清易代之际岭南士人的行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易代之际,岭南士人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个性。甲申之变发生后,岭南的士子纷纷“勤王救国”。当清王朝逐一平定各南明小王朝之后,岭南士人又纷纷选择出家与“殉道”两条道路。究其内在的思想动因,除了士人受到儒家思想的全面熏陶之外,与岭南地区长期以来佛教文化的浸染及基督教文化的渗入有着直接的关系。岭南士人在特殊背景下选择出家,与传统士人“儒道互补”的双重人格有很大区别,确定地说,应当是“儒佛互补”。而“殉道”的行为,当是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古代岭南西部民族文化交融初论徐亦亭中国古代的岭南西部,主要是指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这里在历史上是多民族频繁活动、不同文化密切交流融合的要冲地区。岭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与来自东南沿海和湘玩武陵之间的越人稻作文化、瑶族游耕文化,以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  相似文献   

11.
唐人在岭南诗歌的生产过程中,岭南不仅仅是以地理的概念,而是以历史文化概念。更是以一种诗学意象进入诗歌生产活动。这种诗学意象主要以瘴疠和魑魅意象、客和囚意象、虞翻和尉佗意象三种意象形态呈现。这些岭南意象具有写实性特征,诗人以白描、对比、比兴等手法客观实录体验岭南生活的具体过程。上述岭南意象反复运用与中国农耕文化、地域文化、贬官文化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地域性文化体系是高位与低位、应然与实然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岭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岭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和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具体到包括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具体落实到包括体现岭南特色。岭南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文化载体和实践形式;通过与岭南文化结合可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民众基础;岭南文化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丰富、鲜活的养分。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岭南文化整合引领,使之超越地域和历史局限,成为适应新的历史要求和人民需要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3.
按不同时段分析岭南史前的聚落分布格局、文化内涵和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归纳出三者的动态联系性:全新世早期洞穴遗存与“海进”密切相关;珠三角时为海湾,未有遗存被发现。大西洋期前后的咸头岭文化,是人类有效适应海岛环境的典型。之后的石峡文化和“印纹陶文化”,分别反映了人类活动对低山丘陵、冲积平原、网河平原生态环境的不同适应方式。  相似文献   

14.
唐宋是岭南封建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岭南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思想文化、教育文化和商业文化等三个方面,但其总体发展水平仍落后于北方,唐宋政府对岭南开发的重视、北方移民的大量南迁以及谪官在岭南的贡献则是唐宋时期岭南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明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民族的交往十分活跃,民族融合日益加深,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明代岭南民族融合关系具有普遍性与不平衡性,双向性与延续性等特点,并最后推动了岭南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6.
由彭兆荣、李春霞合著的《岭南走廊——帝国边缘的地理和政治》(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以下简称《岭》,下面引用只注页码)一书,是徐新建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族文化走廊丛书”中的一部。  相似文献   

17.
在宁波历史上,一批外来人才为浙东历史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祖籍江苏丹阳、在宁海白溪-带修道10年的晋代道学思想家、中国科技史上著名的道教科学家葛洪(283-36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浙东的天台及四明山脉和广东罗浮山是其主要活动地区。宁波是葛洪裔孙的主要定居地,其后裔在全市有近4万人,仅宁海就有2万多人,天河景区内有多处葛洪隐居、炼丹的遗址。为了纪念与研究这位被列为“中国历史上100个最有影响的人之一”的名人,由浙大人文学院主办,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宁波市社科院等协办,天河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承办的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究会于2003年11月8日至10日在宁海举行。  相似文献   

18.
岭南地区秦代以前居住着西瓯、骆越两个族体,秦军攻略岭南后,大批中原地区移民纷纷南下定居岭南。封建统治者采取“和绥百越”的政策,岭南地区越人渐渐受到同化,未受同化的部分演变为乌浒、俚、僚、蛮等族体,与现代壮侗语族各民族有渊源关系。岭南地区“汉越杂居”的局面有上千年历史,在这漫长的民族融合、文化接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岭南农耕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前时期,岭南农耕文化的形成是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原始先民开发等因素共同的结果。从文化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的角度,综合概括了史前岭南农耕文化的内涵,以期对岭南农耕文化和我国古代农业文明有较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在贬谪岭南六年多的时间里,苏轼仍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岭南的佛道文化、旅游文化、饮食卫生文化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加以吸收、改造、传播或建设,既在逆境中调节了自己的身心,也传承了先贤的文化精神,成为北宋时期贬谪岭南造福岭南最著名的文化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