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风云人物之一。在蔡锷诞辰一百周年暨护国战争六十七周年前夕,云南省史学会、云南省护国运动史研究会和《云南社会科学》编辑部联合发起组织了“蔡锷评价学术讨论会”,邀集京、沪、湘、鄂、粤、桂、川、黔等地专家与本省学者一道,在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蔡锷评价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讨论会于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在昆明举行。对于蔡锷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应当怎样全面地、科学地给予评价,会上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意见: 有的同志认为,蔡锷虽然参加过辛亥云南重九起义和护国战争,并在其中作出过积极贡献,但其一生在政治上主要是倾向于资产阶级改良派。从青少年时代起至辛亥革命前,蔡锷始终信奉改良主义;在辛亥革命中以至云南军都督任内,他的表现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2.
一、从蔡锷与梁启超的关系谈起 蔡锷与梁启超的关系,是评价蔡锷时最引人注目的关系之一。有的同志正是从这个关系中引出了蔡锷是改良派、立宪党的结论来的。张振鹤在《民国人物传》第一卷《蔡锷》一文中说:“蔡锷在政治主张上,是梁启超的追随者,但他的表现又不完全象梁启超。他站在立宪党人一边的同时,又较敏锐地看到革命的潮流不可抗拒,力图与革命保持联系,对革命党人的活动他也常给予同情和赞助”。而周发增在《中国近代史知识·反对帝国主义走狗北洋军阀的斗争》中则直接说“立宪党人蔡锷”,把蔡锷完全看成是立宪党人。  相似文献   

3.
蔡锷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风云人物。如何正确评价蔡锷,对于研究由辛亥至护国的革命史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史学界认真学习和贯彻党中央所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许多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重新评价,力求恢复其历史面貌,给予应有的历史地位。但在这当中,似乎也出现了某些不太符合历史实际评价过高的倾向。近年来,对蔡锷就有越评越高的趋向。有的同志把蔡锷称为“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蔡的历史地位被提到了接近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这究竟是否符合历史实际,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学术探索》2014,(8):F0002-F0002,F0003
谢本书,1936年生,男,汉族,四川邛崃人,著名历史研究者,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曾任云南省社科联副主席、云南省史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等职。对西南和云南近代史、辛亥革命及护国运动具有独特且全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蔡锷传》、《袁世凯与北洋军阀》、  相似文献   

5.
蔡锷(1882—1916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军事家和爱国主义者。辛亥云南独立后,蔡锷督滇近二年,他身体力行,大刀阔斧地领导和推行一系列改革,努力加强云南地方新政权的廉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时人和后人的赞誉。今年是蔡锷逝世80周年,研究和正确评价蔡锷与民初云南的廉政建设,可以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亦是我们对蔡锷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6.
蔡锷是否参加过进步党?这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桩悬案。新近出版的谢本书同志的《蔡锷传》一书,否认蔡锷参加过进步党。他说:一九一三年五月二十九日进步党宣告成立,在其宣布的名誉理事名单中,“蔡锷榜上有名。有人即依据这个名单认为,蔡锷是进步党的成员”;“然而,这个名单中的某些人士,明显地不是进步党成员”;“蔡锷自脱离统一共和党以后,从未提及过自己再参加任何党派的问题;蔡锷如果真参加了进步党,这与他声明的军人‘不党主义’显然是矛盾的。他除了进步党的名誉理事名单以外,并没有其他材料证明蔡锷参加过进步党。”(见该书  相似文献   

7.
关于蔡锷出京一段历史是颇具传奇色彩的。1915年末,在北京帝制运动的一片喧嚣声中,蔡锷悄然离京赴日本,又潜赴云南,举起了护国的旗帜。蔡锷成为“再造共和”的伟人后,这一段历史便被人们编写成为生动有趣的故事,以致众说纷纭,一些史书也难免受其影响,认为蔡锷是逃离北京的,然后从天津不辞而别潜赴日本。(见《蔡锷传》第94—97页;《护国运动史》第141—142页;蔡端:《蔡锷集》第43页)实际上蔡锷由北京到天津,由天津到日本都是经过袁世凯批准的。当时的《政府公报》登载了蔡锷的四个呈文和袁世凯的批令,有助于我们澄清这一段历史真情,也可以看出蔡锷所采取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8.
蔡锷与日本     
<正>蔡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县,后改名为蔡锷。他最初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学教育,这样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1898年3月已被补录为县廪贡生的蔡锷由于督  相似文献   

9.
蔡锷与云南护国起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和杰出的军事家,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成功地领导了云南辛亥武装起义;二是领导了反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本文试将蔡锷在云南护国起义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探讨,以向同志们求教。一、辛亥革命前后的蔡锷蔡锷从一八九八年初入长沙时务学堂起,即深受在该学堂任教的梁启超之赏识和影响。当时中国的政治腐败,“外族之凭陵”,激起了出身贫苦的蔡锷的爱国热情。他说:“居今日而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其真亡矣!”决心投笔从戎。一九○二年,蔡锷在梁启超的帮助下东渡日本,入东京士官学校学习,成绩优良。一九○四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区域经济学会2009年年会暨滇西经济发展论坛于2009年12月12~ 13日在云南省大理市召开.会议由云南省区域经济学会主办,大理州人民政府研究室承办,来自全省近20所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政府机构的100余位学者及领导参加会议.会议以"滇西经济发展"为主题,形成了较多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学术讨论会观点综述张仲华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学术讨论会由云南省社科联、省社科院和省哲学学会等单位联合发起,云南省高校、省、地(州)委党校科研单位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于1994年12月23日至26日在昆明举行。会...  相似文献   

12.
蔡锷与黄兴     
蔡锷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梁启超的亲密关系,是众所周知的。蔡锷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袖黄兴也有频繁的交往,知之者却甚少。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蔡锷还在云南担任都督时,黄兴曾写一对联赠送蔡锷,全文是:“松坡我兄正之:寄字远从千里外,论交深在十年前。民国二年夏六月。黄兴书于申江。”这说明蔡锷与黄兴早在辛亥前  相似文献   

13.
援川、援黔是辛亥云南起义后,以蔡锷为首的滇军都督府相继采取的两项重大军事行动。其结果,在四川残杀了同志军,在贵州镇压了自治学社,应该予以否定。对此,学术界尚无多少分歧,本文亦无须赘述。目前,争议较多的问题是,究竟蔡锷派滇军援川援黔的动机是什么?蔡锷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笔者不避孤陋,谈点自己的看法。(一) 关于蔡锷派滇军援川援黔的动机,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蔡锷是替立宪派争夺地盘,割据西南;另一种认为,蔡锷的动机是“无可非议的”,是“北伐过程中,形势发展所造成的”。笔者认为,这两种看法均有不足之处。对前一种看法作如下商榷: 其一,这种看法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有周素园《贵州陆军史述要》(载《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杨昌铭《贵州光复纪实》(载《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萧子有《贵州自治学  相似文献   

14.
蔡锷“强有力政府论”初探左双文张炳辉著名爱国将领蔡锷曾参与领导辛亥云南“重九起义”反对清王朝和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的斗争,起了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这一点并无争议。但对于民国初年他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主张,却存在着一些不同看法。在此,笔者拟对他提出的“强...  相似文献   

15.
人们通常认为,蔡锷是推翻帝制的元勋,再造共和的英雄。但是,我国史学界对蔡锷本身思想发展的复杂过程及其与梁启超的师承关系的探讨,尚待深入。蔡锷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思想经历了大幅度的跳动,而他的思想乐谱中每一个音符的变化,几乎都与梁启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他真正接受维新思想也是在进入时务学堂,接受梁启超的教诲之后,无论是在平静的学堂教学中,还是在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里,蔡锷与梁启超都密切保持着师生关  相似文献   

16.
殷承谳是笔者的曾祖父 ,因此 ,我们从小耳濡了不少殷承谳与蔡锷的传奇故事 ,从而培养了研究兴趣。然而 ,由于受资料的限制 ,有关他们关系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其实 ,殷承谳与蔡锷曾携手并肩 ,共同组织、领导了昆明的重九起义和护国运动 ,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关于他们政治上的合作 ,见拙文《殷承谳与蔡锷》 (《民族·历史·文化》第 4辑 ,云南民族出版社 )。除政治上的伙伴关系外 ,他们还是私交甚深 ,亲密无间的兄弟。可以说 ,在云南众多地方实力派人物中 ,蔡锷与殷承谳的感情最深。本文就此作一述评。一、彼此信任殷承谳与蔡…  相似文献   

17.
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将军,一位杰出的爱国将领。辛亥革命时期,他领导云南“重九”起义,为推翻清朝作出了贡献;当窃国大盗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时,他挺身而出,为打倒“洪宪”帝制树立了功勋。(一)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诞生于湖南邵阳县蒋家冲(今邵阳市郊区蒋河桥乡蔡锷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蒋俊陵,种田为生,兼做裁缝;母亲王氏,  相似文献   

18.
关于国权的含义,蔡锷是在国家对外的独立自主权和对内的统一治理权的意义上使用权范畴的;关于国权与人权的关系,蔡锷认为国权是人权的保障,中国人民要享有个人的人权,首先须有国家的国权;关于怎样才能巩固和发展国权,蔡锷认为须建立一强有力之政府。蔡锷的国权理论是在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又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正> (一) 蔡锷对民初政党的态度及其与进步党的关系问题,是与蔡锷这一时期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相联系的。民国成立后,围绕着所谓议会斗争,各派政治势力异常活跃,政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这时素怀致治抱负的云南都督蔡锷也跃跃欲试。他私下对人说:“吾辈革命,非徒破坏,尤须建设。然建国必须联合意志相同、患难相依之人,共同努力,方能有成。”并亲自草拟公约,在云南组织建国团,准备大干一场。但由于云南地处边陲,蔡锷又忙于军政  相似文献   

20.
对民初蔡愕的政治态度,史学界一直存在不同意见,或谓“附袁反孙”的改良派,或谓“抗袁拥孙”的革命派,或谓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派等等,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笔者以为,蔡锷既非改良派,也非革命派,更非中间派,他只是一个有爱国心的职业军人,是一个对残酷复杂的政治斗争知之不多、不深,但却能顺应时势,凭“良心血性”而行事的爱国主义者。蔡锷首先是一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其民国初年的所言所行,可以说无一不是以大局稳定为前提,无一不是以爱国、民主为目的。综观蔡锷民国初年的言行,有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突出:首先,呼吁组织中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