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欠睡·欠睡     
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累,挣得比民工少——这是啥职业?不错,似乎所有的人都这样来调侃自己的职业。据全球睡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欠睡人群高达42.5%,且此状况有上升的趋势。由此带来的影响是:一半以上的人会在白天精神不振、打瞌睡,27.7%的人情绪不佳,38.9%的人白天活动受限制。在被调查者中,只有25.9%的人自认为欠睡,而专家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却发现,有30%的欠睡者未意识到自己欠睡。欠睡者中,42.3%的人未采取任何措施。你是否还没意识到自己欠睡?你是否经常欠睡?你有因长期欠睡导致的“欠睡综合征”吗?在3月21日“世界睡眠日”到来之际,让我们重新审视欠睡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一所中国小学代表团去日本小学参观学习。中午时分,日方热情地尽地主之谊,邀请来自中国的客人吃午餐。没想到,这顿饭,令中国的同行、学生们吃得很感慨。吃饭前,就见穿着白大褂,戴着白口罩、白帽子的小学生们,抬着饭桶、牛奶箱,端着餐具来到餐厅。原来,这些都是前来帮厨的学生,主要是负责帮助厨房做饭、准备餐具等工作。学校每天都会分配一个班前来做工,每班的学生都  相似文献   

3.
欠抱     
颜朝胜 《可乐》2008,(11):60-60
中国人不欠打,但是绝对欠抱。中国人很不习惯拥抱,特别是男人,更是不懂甚至忌讳拥抱。章子怡以一个国际巨星的身份,号召国人:该是学习拥抱的时候了。打气、打听、打量、打倒、打  相似文献   

4.
永远     
短短三天之行,却成了我记忆中最宝贵的、难以忘怀的记忆。激动、亲切、感慨是交织其中的旋律。记得刚到《少年作家》编辑部的那天,心情实在很沉重。初三的我,清楚明白,此行背负着的不只是爸、妈和老师的殷殷期盼,更有着关系慈化中学乃至宜  相似文献   

5.
“中街”原名“四平街”,大概是老祖宗们希望这里“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因为“四平街”地处有2300多年历史的沈阳古城的中央,故而民间称其为中街。慢慢的“中街”这个名称取代了“四平街”, 并一直沿用至今。 370年的风尘打造中街中街可以说是随清代沈阳城的诞生而诞生,自大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  相似文献   

6.
玲珑 《人生与伴侣》2013,(11):22-23
白永霞是个女孩子,土族,15岁,长相甜美,能歌善舞。家在青海省互助县威远镇大寿路村。白永霞是个和我没有任何关系的女孩子,只是我不久前青海旅游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一个旅行社安排的娱乐项目中的“演员”。  相似文献   

7.
当时挺欠抽     
七十年代:标榜个性和创造力的时代开始了。幼儿园里的我像方枪枪一样欠抽,爱抓小女孩辫子,爱掀小女孩裙子,嘴唇上面总挂着两条大青鼻涕, 快吃到嘴里时,“涕溜”一下再把它吸回去。如此往复, 烦了就抹在大花套袖上,干了之后在太阳下直闪光儿。那时候我十分热爱考古,天天率领小朋友们在树下挖土,挖到碎瓷片就当是头骨,挖到破木板儿非说是文物。  相似文献   

8.
梁勇 《可乐》2008,(12):34-34
他生性顽皮,经常打架斗殴。每次在外面惹是生非之后,他回家必定要受到父亲责罚。时间一长,他习以为常。因为打架,未成年的他被送进了劳教所。这一去,就是三年。三年之后,他出来了。劳教所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你欠我的     
3年后,在得知何筝还是一个人时,程浩有些说不出的……激动。何筝那么漂亮,从23岁到26岁,也算是女子最好的年纪,不会没有人追。如果不是因为心底存着一个人,她早该把自己嫁出去了。  相似文献   

10.
永远不晚     
有一个女孩子,1979年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回到了家乡黑龙江,在省人民广播电台做了一名播音员。白领丽人,有着体面的工作,拿着优渥的薪水,令人眼馋。可她并不快乐,因为她想干出另一番事业。第三年,她报考了母校的研究生,结果没考上。一年后,她又考了一次,依旧没被提名。当时她已经29岁了,同龄的女孩子早已结婚生子,享受天伦之乐了。她自己也不想再这样折腾了,但就这样放弃,她又有些不甘,闷闷不乐。母亲是位知识女性,告诉她:“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什么时候都不晚。”“什么时候都不晚”,就是这一句话,让她看到了希…  相似文献   

11.
永远跟党走     
许仪 《老友》2011,(7):21-21
漫漫长夜旧中国.人民生活苦难言。十月革命炮声响,仁人志士传马列。一九二一七月一,南湖共产党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艰苦奋斗三十年。  相似文献   

12.
永远相随     
宁静的夜里,柔柔灯光下,我端上一杯香茶,倾听音乐,手捧《可乐》,寻找我的精神港湾,这是我每月必做的事情。总是会被《可乐》淡淡的书卷气吸引;总是会迷恋于杂志的文章,久久不愿放下;总是会在杂志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学到处理感情问题的方法。每读一本《可乐》,我都仿佛经历一次  相似文献   

13.
旗帜永远     
王丽心 《老友》2012,(10):20
  相似文献   

14.
父爱永远     
在我们兄妹六人中,父亲最心疼的是我,从小我就是父亲的“跟屁虫”,几乎天天跟在父亲后面,不论父亲下地干活,还是去串门,我都是他的影子。父亲人很随和,大家都愿意跟他开玩笑,尤其是我跟着他的时候,大家都逗他“你捡来的儿子长得真俊啊!”父亲总是憨憨地笑,并不多搭言,而我呢,当时听大伙夸长得俊,也就特满足,高兴的时候,冲人家使劲地笑,夸张地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于是又有人说:“老付啊,你这老疙瘩是小子吗!咋长得这么好看”。父亲听了总是乐呵呵  相似文献   

15.
很多年以后,我们仍然清楚地记得一九一九:那是一个糟糕的年代,政治无力、思想混乱、危机层叠,现代中国的想象仍然是一个无法企及的幻影;那又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手臂的森林、热血的呼号、自由的言说、大师的辈出,为此后中国社会里的太多因缘际会埋下了最初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永远等待     
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读《庄子》,明白"大道合乎自然"的理。想我过去对于拥有的一味在意,失去这才变得毫无滋味可寻;一旦失去变作回味的苦,无悔也才不会在乎。我想世事之所以有的毫无挂牵,或许是因为沧海桑田的缘由。不去质疑生命的始终,望帝纵为了表一片心,啼鹃也该有着杜宇沾上凄清的执著,纵没了碧血般的赤子之心,但我对于生命的热情犹在。  相似文献   

17.
永远年轻     
1911年4月24日的晚上,林觉民在香港,住在临江的小楼上,给妻子陈意映写着一封信。这封信,我们都能背诵: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作文》2008,(11):F0002-F0002
  相似文献   

19.
姚晨 《可乐》2011,(8):20-21
那时候,他还不是老凌。他是我们班长,也理所当然地在学生会担任副主席。花花草草围在他身边,放肆得不亦乐乎。我除了些许舞蹈功底之外,在班上并不怎么显眼,只是默默地关注着他。  相似文献   

20.
一天,母亲打电话问我办护照的事情.当时我正在地铁里,嘈杂的人声和微弱的信号让我几乎听不清她的声音.母亲大概喊了几声,没回应,便挂断了.后来我打过去告诉她,就是去出入境机关填张表,带上身份证和户口本,不明白可以问工作人员.母亲像孩子一样“嗯嗯”几声.“怎么突然想起来办护照?”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