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世思潮的盛行,源于乾嘉年间常州学派的提倡,而至龚魏时则大为显耀,成为学术界的翘楚。传统观点认为.今文经学在常州学派的提倡下,转变为经世思想,后被龚自珍、魏源等接收,演变为道光年间的显学。然而,学术界对两者之间的承接却讳莫如深,或者牵强。事实上,包世臣扮演着中间者的角色,将常州学派的思想传递给龚自珍、魏源等,进而导致了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的盛行。  相似文献   

2.
魏源与近代经世思想的复兴董剑平所谓“经世”就是济世利民、经邦安国、建功立业。经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具体说来,在内涵上它包括以下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积极入世的价值观,二是政治本位的人生观,三是佐君教民...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和魏源分别作为官员经世和学者经世的不同代表人物 ,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经世致用学风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其共同特点是主张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提倡经世思想中的“力行”观 ,在河工、漕运、盐政经世三大政方面各有建树 ,进而由传统的经世思想向近代思想转型 ,开中国近代化思潮之先河。  相似文献   

4.
魏源是晚清经世学风的倡导者,他以编选《皇朝经世文编》的学术实践开创了晚清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气,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大影响。《皇朝经世文编》的编纂,不仅使魏源掌握了倡导改革的理论上和史料上的依据,同时也反映出他所具备的改革家和思想家的基本素质,标志着其经世思想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众多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之际,魏源成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突出代表;其"经世致用"思想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换的理论旗帜.这除了魏源能敏锐地把握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脉博外,冈时也与他思想深处蕴含着丰富的湖南文化传统有着内在的联系.魏源"经世致用"思想是当时时代特点和湖南地域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在文通过对魏源经世之学思想形成的学术思想背景的全方位的考察、对其卷帙浩繁的经世史著的介绍和分析、对其现实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综合而辨证的剖析,不仅全面地揭示出魏源的史学理论、史著和史学实践的基本内涵和逻辑联系,肯定了魏源经世史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与贡献,而且在一个侧面展示出近代开端时期中国大学理论与实践的内容、特征。规律、时代风貌和发展方向,有助于深化对近代史学史和经世思潮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7.
自1826年魏源编纂的<皇朝经世文编>问世后,近代中国出现了一股赓续"经世文编"的热潮,这股文化热潮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实现现代转换的一种文化实践,是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与近代社会文化变迁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魏源是我国近代初期的法家,一生经历了封建社会末期和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两个不同的社会阶段。在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鸦片战争前后,他坚持革新、进步、爱国的路线,反对清朝统治阶级保守、倒退、卖国的路线。他的革新思想和活动反映了从鸦片战争开始的我国近代民族民主斗争的一个重要侧面,对近代历史思潮和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关于魏源思想的阶级基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些同志认为:魏源的革新思想虽有资本主义倾向,但没有逾越地主阶级的范畴;而且,当时还没有资产阶级,他只能是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因此,魏源的变革主张(包括资本主义倾向)都只能是对封建“末世”的补缀,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这种看法值得重新探讨,这不仅涉及对魏源思想的评价,对总结近代阶级斗争和儒法斗争的历史经验,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魏源是晚清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有力提倡者和实践者,是来自湖湘的有识之士。《诗古微》和《诗比兴笺》是魏源的两部重要学术著作,前者是一部经学研究著作,后者是一部特色鲜明、具有诗论性质的诗选,却集中体现了魏源的诗学思想。这两部著作表明,魏源的诗学思想除受当时今文经学思潮影响之外,还深受湖湘地域文化传统的熏染,后者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先秦屈骚的崇拜与追慕,对清初王夫之《诗广传》的大量引用,以及对近代湖湘经世学风的自觉传承。  相似文献   

10.
魏源是近代杰出的历史人物,作为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经世思想的集大成者,魏源的思想中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比其他地主阶级改革派更为明显的资本主义倾向。在经济方面,魏源倡导了"缓本急标""货先于食"这一突破封建传统观念的经济理念,并进一步提出了建立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资本主义通商的初步设想,表现出了一定的资本主义倾向意识,透露出了一定的近代经济分析曙光。  相似文献   

11.
经世致用是儒家思想的传统命题,清代先后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经世致用高潮,其中道咸年间经世致用思潮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出现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趋势,这是鸦片战争失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一部分经世派们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既承袭着儒学经世的传统,同时又孕育着近代思想启蒙的因子,他们成为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化转化的先行者.最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西体用观也就必然成为道咸年间经世致用学说的合理归宿.  相似文献   

12.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源远流长,不绝如缕,但在鸦片战争前后,它骤然兴盛,并非偶然,不仅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而且别有一番特殊的深层含意。从表面上看,这时期的边疆史地研究,是一个学术问题;但特殊的历史背景,特殊的研究内容,特殊的历史影响,已使它远远超出学术氛围,具有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方面的价值。也就是说,它既是对脱离现实、烦琐考据的乾嘉学风的严峻挑战,也是对海警飚起、强邻四逼的险恶现实的敏锐反映,因而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推进,起了巨大的启蒙、促进作用。 从清代社会思潮发展演变的轨迹看,边疆史地研究勃兴于乾嘉考据之学衰落、经世之学重兴的历史转折时期,是嘉道经世之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汉宋调和是晚清儒学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学术现象.嘉道时期社会危机的加剧与经世思潮的兴起.是其现实基础和思想基础;汉宋学内部的自我反思与调整,是其内在动因;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也是汉宋学走向调和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魏源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在满清王朝江河日下、内忧外患的危急情势下,他提出了对内改革弊政,对外实行开放的主张,这一思想后来被洋务派所吸收、运用,对洋务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经世致用的边疆史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源远流长。不过在鸦片战争前后,这一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特殊的历史背景、特殊的研究内容、特殊的历史影响,使它远远超出了学术范围,具有了政治、军事、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对中国近代思潮的兴起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经世派的改革思路在清代中叶已经走到了尽头,他们必须跳出传统"内圣外王"的圈子,把目光转向外部知识资源,才能重新焕发生机。西洋新知的大规模传入和经世思潮的交汇为这种转变提供了条件。魏源是一个经历传统文化教化的经世派代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切的情感,但他在中西文化交汇的潮流中积极拓展知识领域,通过对自我文化的检视,冲破了若干误区,重建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衔接的宇宙观、夷夏观,直至形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践观,从学理上打通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理路,其对全民的思想动员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情感上的纠葛终究不能完全摆脱,他的新宇宙观、夷夏观、实践观仍然带有对传统中国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7.
魏源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在满清王朝江河日下、内忧外患的危急情势下,他提出了对内改革弊政,对外实行开放的主张,这一思想后来被洋务派所吸收、运用,对洋务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前后,一些学者致力于实政之学,并针对社会积弊提出改革方案,构成经世思潮一个引人注目的侧面。[1]108在当时的经世学者群体中,包世臣(1775—1855)是上承顾炎武,下开龚自珍、魏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前后,道咸经世派针对当时严重的社会道德危机提出了“整肃人心”的思想。这种思想建立在具有唯意志论色彩的“心力论”基础上,具有提倡“个性解放”的因素,同时具有鲜明的道德决定论色彩。这一思想对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其本质上是属于地主阶级思想体系,不能认为是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的“先导”或“萌芽”。  相似文献   

20.
鱼宏亮 《南都学坛》2003,23(4):24-29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最重要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他的学术成就上承宋明以来的实证传统,下启乾嘉时代汉学思潮,其学术体系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顾氏家族具有深厚的家学渊源,“文法吏”的知识特色是顾氏家学的主要特征。顾炎武学术内容与方法来源于家学影响。从顾炎武在明清之际的学术与政治活动来看,其思想倾向在于重建晚明以来受到冲击的专制统治秩序。明清之际的“经世”思潮并不仅仅是对一种学术方法、思想倾向的强调,它具有实际的学术内容与知识体系;明清之际士大夫对“经世”之学倡导,使得宋明以来“尊德性”的思想传统转向“道问学”的学术研究,这种研究对清代的社会政治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