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0 毫秒
1.
政治权威按行使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民主主义、极权主义以及权威主义的政治权威。中国的早期现代化主要以极权主义的政治权威和权威主义的政治权威为主要表现形式。虽然权威主义的政治权威对现代化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根据现代化的标准,中国政治权威的理性定位应为民主主义的政治权威。  相似文献   

2.
以政治权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的国家治理主线,其以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主要表现形式,是政治权威与国家治理有机结合的时代产物,是实现善治的根本保障。以政治权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治理观、权威观与民主观为理论指导,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以继承发展中国传统价值理念、审视西方国家治理得失与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各治理阶段经验为历史借鉴,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以证成“政党中心主义”模式与化解“治理失灵”风险为现实之需,具有强烈的现实逻辑。展望未来,在以政治权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塑造新型民主观,推进法治化建设与构建协同共治格局,最终达成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清末尊黄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是在外力作用下启动的,内驱力严重不足,因而急需具有变革能力的权威来领导现代化。清政府缺乏领导现代化的能力,得不到国人的信赖,非但无法充当现代化的火车头,反而成了现代化的绊脚石。革命派高举民族主义大旗,利用尊黄排满动员民众参与现代化,终于推翻了满清王朝。清末尊黄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特殊产物,是革命派争夺现代化领导权的必然选择。清末尊黄集中体现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诸多矛盾,同时发挥着助益现代化与阻滞现代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集团政治研究从政治学走向经济学的过程中,奥尔森集团理论最具开创性和代表性。它以"经济人"为研究范式,通过分析集体行动的逻辑即提供集体物品和分利化倾向,认为集团分利会产生政治非民主、经济低效率后果,会形成分利联盟、制度僵化进而导致国家衰败。奥尔森集团理论开辟了集团政治研究的新视角,但也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政治公平化是政治体系结构和价值功能的公平化,这是关系中国政治发展的基础性理论课题和重大的实践问题。如果说政治公平化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本质要求,那么,"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中国特色政治发展,也必然要走政治公平化之路;如果说西方国家在政治公平化方面已经陷入了徘徊不前的现实困境,那么,政治公平化理应成为超越西方政治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的创新性目标追求;如果说政治公平化更是中国特色现代化的现实需要,那么,也就应该以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执政引导中国特色的政治公平化,以国家治理公平化推进中国特色的政治公平化,以民生国家建设保障中国特色的政治公平化。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使中国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的大门真正开启,北洋军阀及其政府曾成为中华民国政府的主导力量;在政治权威合理化、政治结构和功能的分化及政治参与扩大等政治现代化重要标志方面,它们不仅没有有力地促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相反导致并加剧中国政治衰朽。  相似文献   

7.
政治发展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虽然总体方向是政治民主,但具体模式或路径由各国独特的国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通过对我国国家生成机理的分析并与西方民族国家相对比,可以看出,与西方国家由社会塑造不同,中国是由国家对社会进行塑造,国家权威在中国政治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政治权威与政治民主并非相互排斥。而具体到当代中国政治现实,就是中国的政治发展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这个中国的核心政治权威,通过其领导下的社会构建和党内民主推动中国的政治发展,实现政治民主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在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领导国家建设实现发展前途转换、发展道路转变、发展体制转轨和发展方式转变,成功走出一条以政党领导为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理论对政党地位与功能的狭隘理解,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设的价值凝聚效能、权威塑造效能和组织动员效能。在党领导国家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自觉组织变革、坚持党的自主理论创新、坚持党的政策创新试验等基本经验。这些经验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发展,并为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化进程中有两种理论主张,即社会激进主义和社会保守主义。社会激进主义把全民动员以实现经济上的高速增长作为自己的偶象,而社会保守主义则认为政治稳定是实现任何现代化的首要条件。这两种理论各有其合理内涵,因而需要根据当代中国现实,在两者之间保持合理张力,既强调中央权威、强调秩序,又强调民主、强调赶超。  相似文献   

10.
皇权政治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权威的核心内容并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色。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朝统治,但是却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超凡魅力型政治权威的本质。邓小平清醒的看到了中国政治权威的弊端,认识到这是事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长期执政的问题,由此开始了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重塑。首先,正确处理了领袖个人权威与政党权威的关系,带头实行了退休制度。其次,强调民主权威和法治权威,坚决要求把党和政府的权威建立在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将党的执政活动切实纳入社会主义法治的轨道,建立了政治权威的法治基础。第三,加强中央权威,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个伟大而又艰巨的事业,必须依靠中央权威,必须由共产党领导。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向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近二十多年以来,由于现代化的强烈冲击,国家、社会力量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弘扬,使得当前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呈现出有复兴、有变异,同时也有衰退的矛盾状况.因此提出正视衰退,鼓励和引导变异,以促进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全面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50年代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50年代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腾飞时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提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纲领 ,而且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不仅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的切入点 ,而且通过“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体系和全面现代化的基础 ,使中国赶上了世界第三次现代化浪潮的步伐。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 ,毛泽东把现代化简单等同于工业化或者把现代化局限在四个方面 ,并在实践中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 ;更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 ,他把阶级斗争当作现代化的动力 ,并在现代化过程中急于求成 ,最终使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走上了歧路。  相似文献   

13.
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民间法与国家法的矛盾较为突出,法制现代化西方化范式在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出现很多矛盾,不利于法治秩序的建构与法律权威的树立,因此反思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作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外交机构的近代化 ,体现的是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整合。辛亥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主要在于它在国家体制上有过重大变革———从封建专制制度变为资本主义政治体制。正是在资本主义政体逐步确立的过程中 ,通过对旧的外交机构进行改造 ,经过破旧立新 ,完成了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历史使命。辛亥革命不仅使中国的外交机构完全实现了近代化 ,而且使得一批专业化、技术化的新式外交官登上了外交舞台 ,开始影响中国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5.
"人生观论战"的反思与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国曾先后发生两次"人生观论战",两次论战都成为中国社会重大变革转型的前奏;反思两次论战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关于如何引导中国现代化的价值之争、文化选择之争;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必须在中国已真正进入世界历史进程、世界正处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两种基本潮流并存的境地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充满特殊矛盾的视野下进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顺应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世界现代化浪潮的推进,形成了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该文试图对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现代化理论的动力进行多视角分析,以期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依据和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民众、士绅共同构成的教育权力共同体随着国家教育权力的向下延伸而逐渐解体,国家代替民众和士绅掌握了对县以下教育的主导权和决定权。通过统一学制的建立和教育行政权的上收,教育脱离私人属性,成为国家的事业。这一变化顺应了国家权力向下发展的历史趋势,也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以及社会整体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民间法与国家法的矛盾较为突出,法制现代化西方化范式在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出现很多矛盾,不利于法治秩序的建构与法律权威的树立.反思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作用十分必要.文章从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入手,对两者作用进行辨析,并提出整合办法.  相似文献   

19.
民权主义作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借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 ,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以及对中国国情的分析 ,较为完整地提出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早期发展模式 ,从而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以说 ,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中国政治从传统走向现代具有奠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巨人,对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长期落后的农业大国国情出发,对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尽管毛泽东在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上存在一些失误,但瑕不掩瑜,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不失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